設為首頁 報刊投稿 微博平臺

                         首頁 >> 博物館
                        保護好“長城博物館”
                        2021年02月01日 16:00 來源:光明日報 作者:馬建軍 字號
                        2021年02月01日 16:00
                        來源:光明日報 作者:馬建軍

                        內容摘要:古代寧夏是農耕文化和游牧文化的融匯之地,是多民族生息、聚集、交融和傳播文明的要地,形成了地域文化多樣性的特點寧夏素有“長城博物館”美譽寧夏現存長城墻體1038千米,附屬敵臺、烽燧、墩臺、輔舍、關隘、城堡、品字形窖、壕塹、擋馬塞等設施1225個

                        關鍵詞:

                        作者簡介:

                          古代寧夏是農耕文化和游牧文化的融匯之地,是多民族生息、聚集、交融和傳播文明的要地,形成了地域文化多樣性的特點,留下了長城、賀蘭山巖畫等眾多具有地域特色的歷史文化遺產,其中長城遺址是寧夏境內體系最健全、規模最宏大的線性文化遺產。2015年10月,寧夏回族自治區人民政府召開全區長城保護工作會議,學習貫徹落實習近平總書記關于長城保護工作的批示指示精神,部署長城保護工作。寧夏依法做好基本建設中涉長城項目審批工作,多年沒有發生破壞長城本體的事件,做到長城巡查看護經常化、全覆蓋。

                          寧夏素有“長城博物館”美譽

                          寧夏現存長城墻體1038千米,附屬敵臺、烽燧、墩臺、輔舍、關隘、城堡、品字形窖、壕塹、擋馬塞等設施1225個,素有“長城博物館”美譽。在空間界域上,長城遺跡遍布寧夏5市19個縣(市、區),有戰國秦長城、秦漢長城、隋長城、宋壕塹及明代寧夏鎮和固原鎮管轄的西長城、北長城、陶樂長堤、河東長城、徐冰水新邊、固原內邊等。在時間范圍內,歷經戰國、秦、漢、隋、宋、明等歷史時期。在構筑形式上,有黃土夯筑、砂石混筑、石塊壘砌、劈山就險、自然山險、深溝高壘和品字形窖、壕塹、茍拉壕等獨具特色的多種構筑方式。戰國秦長城和明長城三關口段、河東墻段、大水溝段、姚灘段為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明長城三關口段、北岔口段、頭道邊段和戰國秦長城原州區段被列為國家級長城重要點段。

                          “無事之時,聽其耕牧;遇有聲息,各相護守,則寇盜無從剽掠,地方可保無虞”,便是對長城寧夏段的真實寫照。長城連接沿線民族地區之間往來,促進文化交流交融,沿線所設“互市”,民間叫“買賣城”,即是長城內外重要的貿易渠道。

                          寧夏保護長城的“三重奏”

                          政策支持、項目引領和社會力量參與,是寧夏保護長城的特點。由于堅持“保護為先”原則,寧夏境內長城保存現狀較好,研究和保護基礎工作扎實有效。2006年,自治區人民政府將每年5月18日定為“寧夏長城保護宣傳日”。2010年,自治區人民政府將境內全部明長城遺址公布為自治區文物保護單位;依法劃定公布了長城保護范圍和建設控制地帶,統一豎立了保護標識碑和保護界樁,建立健全了長城記錄檔案;完善長城保護區、市縣、鄉鎮(街道)、村(居委會)四級保護管理機制;落實全區長城保護員,明確長城沿線段落保護責任單位和責任人;編制完成《寧夏長城保護總體規劃》,陸續出版5本《寧夏長城調查報告》,發表相關研究文章20余篇。

                          “十三五”期間,寧夏實施完成了明長城石嘴山紅果子段、青銅峽北岔口段、靈武水洞溝段等15個長城修繕、保護、搶險加固本體保護工程和西吉縣戰國秦長城、明長城鹽池段、閩寧鎮段等9個長城基礎設施建設預防性保護項目,中央和地方財政投入資金共計3億元。這些項目有效改善了寧夏長城整體保存現狀和滄桑古樸的歷史環境風貌,恢復了長城昔日的榮耀,提升了長城管理水平,為長城國家文化公園建設和長城資源“活”起來提供了有力保障。

                          寧夏用實際行動營造全社會關心、支持、參與長城保護的良好氛圍。比如,鹽池縣率先在全國成立縣級長城保護協會,出臺長城認領辦法,鼓勵企業和個人認領長城段落進行保護。青銅峽市組織政協委員、中小學生開展轄區長城綠色徒步公益行動。

                          塑造長城文化旅游品牌

                          在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新征程中,寧夏堅持規劃先行,科學實施保護工程,有針對性地繼續實施一批長城重點區段保護維修、搶險加固工程和保護性設施建設項目。完善長城保護管理體系,在工作機制、經費投入、立法執法等方面落實責任。同時,鼓勵長城資源開發利用,積極推動長城文化和旅游融合發展,開發長城的研學游項目,塑造“寧夏長城烽火跑”“神奇寧夏長城星空”“兩曬一促”等長城文化旅游品牌。科學規劃建設一批保護狀況好、展示水平高、管理能力強的長城參觀游覽示范區和凸顯寧夏長城文化的經典人文旅游景點,打好“長城旅游牌”。

                          引導社會力量參與保護長城,培育壯大民間保護力量,鼓勵成立長城學會、長城研究會等民間組織,提高民間保護人員的組織化水平。加強長城保護宣傳力度,將長城保護與弘揚優秀傳統文化結合起來,研究、挖掘、闡釋長城文化價值和精神內涵,傳承弘揚和宣傳好長城文化。加強長城國家文化公園(寧夏段)建設,立足管控保護、主題展示、文旅融合、傳統利用四大主體功能區,形成寧夏地域空間布局的長城國家文化公園。

                          (作者:馬建軍,系寧夏回族自治區文物保護中心主任、研究員)

                        作者簡介

                        姓名:馬建軍 工作單位:

                        轉載請注明來源:中國社會科學網 (責編:崔蕊滿)
                        內容頁廣告位-中國與世界.jpg

                        回到頻道首頁
                        中國社會科學院概況|中國社會科學雜志社簡介|關于我們|廣告服務|網站聲明|聯系我們
                        中國社會科學院概況|中國社會科學雜志社簡介|關于我們|法律顧問|廣告服務|網站聲明|聯系我們
                        利发ap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