內容摘要:
關鍵詞:現代化道路;高質量發展
作者簡介:
中國社會科學網訊(記者 李永杰)12月9日,廣州學習沙龍在華南理工大學舉行,本次研討主題為“中國式現代化道路與高質量發展”。會議由中共廣州市委宣傳部、廣州市社科聯主辦,廣州市青年馬克思主義理論人才培養研究重點基地(華南理工大學馬克思主義學院)承辦。
堅持走中國式現代化道路
廣州市社科聯黨組成員、專職副主席譚曉紅表示,中國式現代化道路是對“走自己的路”和“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的繼承與發展,遵循了社會發展規律,順應了世界發展大勢,具有光明前景,是對百年未有之大變局的有力回應。高質量發展是中國式現代化道路進程中的必然要求,只有高質量發展才能解決發展的不平衡不充分問題,才能滿足人民對美好生活的需求,才能實現共同富裕。希望各位專家學者通過不同的學科背景、研究方向,寬視野、多視角的深入探討交流,在理論研究上獲得高質量的研究成果。
中山大學文化研究所所長李宗桂從歷史傳統、精神建構、全球化三個視角展開闡述。他認為,從歷史傳統來看,正德、利用、厚生、惟和,協和萬邦,講仁愛、重民本、守誠信、崇正義、尚和合、求大同,禮法合用,以德治國,這些重要思想是中國式現代化道路的民族價值載體,是全民族的精神滋養。從精神建構來看,由建黨精神、長征精神、抗洪精神、抗疫精神等構成的精神譜系,是中國式現代化的強大動力。從全球化視角來看,不同國家不同民族都是平等的主體,要互相尊重、平等交流互鑒,各自實現自己的正義性目標,倡導并踐行人類共同價值,真正做到各美其美、美人之美、美美與共、和而不同。
“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不僅是一種理論,也是一種文化和精神。”廣東省社會科學院副院長丁晉清認為,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與中華文化相融相通,深深扎根于中華文化的肥沃土壤,汲取了中華文化的文明理念和治國之道,是對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創造性轉化與創新性發展。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是中國精神的生動實踐,蘊含著豐富的民族精神和時代精神,彰顯了共產黨人堅定的理想信念,高尚的道德情操,偉大的人格風范。
華南理工大學經濟與金融學院教授賀建風在探討共同富裕和高質量發展關系的基礎上提出了廣東扎實推進共同富裕的五條對策。他認為,共同富裕是高質量發展的根本目的和必然要求,高質量發展是實現共同富裕的重要途徑。廣東扎實推進共同富裕應以經濟高質量發展為基礎,著力提高發展的平衡性與協調性;以縮小收入差距為抓手,推動形成“橄欖型”的收入分配結構;以追求人的全面發展為中心,推動基本服務均等化;以推進縣域內城鄉融合發展為基點,促進農民農村共同富裕;以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為引領,促進人民精神生活全面富裕。
在“高質量發展是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的內在要求和主題”的發言中,中山大學馬克思主義學院教授鐘明華認為,高質量發展涉及經濟、政治、社會等方面,包含豐富的內涵,高質量發展是能夠很好滿足人民日益增長的美好生活需要的發展,是體現新發展理念的發展,是創新成為第一動力、協調成為第一特點、綠色成為普遍形態、開放成為必由之路、共享成為根本目的的發展。從經濟層面來看,高質量發展是新時代經濟發展的必然選擇;從政治層面來看,高質量發展有助于國家治理現代化的實現;從社會層面來看,高質量發展有利于推進共同富裕和人民美好生活需求的實現。
華南師范大學經濟與管理學院教授曹宗平介紹了粵港澳大灣區建設情況與區域差距現狀,提出了區域差距的治理路徑。并針對粵港澳大灣區產業結構差異化、低端化、同構化的問題,提出產業轉型升級思路。最后對粵港澳大灣區城鄉互動提出三點建議:一是堅持鄉村振興與新型城鎮化融合發展;二是做好農民工返鄉創業就業工作;三是強化以工補農,以城帶鄉,推動形成新型工農城鄉關系。
中國式現代化道路要立足中國實際
華南理工大學馬克思主義學院教授劉社欣認為,中國式現代化道路立足中國國情、體現中國特色、面向世界舞臺,有三個參照系:相對于西方現代化道路而言,相對于改革開放初期的現代化道路而言,相對于世界現代化總趨勢而言。走好中國式現代化道路要注重兩個要點:必須是“馬路”,即馬克思主義指導下的現代化道路;必須是“公路”,即追求公平正義的現代化道路。
暨南大學馬克思主義學院教授魏傳光認為,中國式現代化道路“新”在自主性、全面性、協調性、和平性、包容性等五個方面。中國式現代化道路是獨立自主的現代化道路,是共同富裕的現代化道路,是綠色發展和均衡發展的現代化道路,是和平發展的現代化道路,是開放包容的現代化道路。
高質量發展要放在立足新發展階段、貫徹新發展理念、構建新發展格局三位一體的角度去理解。華南理工大學馬克思主義學院教授張國啟認為,構建高質量發展大格局應把握五個基本問題:科學理解和系統把握格局之“大”與“共同推進”的辯證關系;科學理解和系統把握“黨”“群”“場”的互動構型結構;科學謀劃和系統把握發展“戰略”“戰術”和人才培養問題;科學謀劃和系統把握以改革深度推動發展高度;系統把握正確的改革方法論。
華南理工大學馬克思主義學院教授王曉麗認為,“主動的精神力量”包括以“中國夢”為標志的民族精神,以“中國精神”為標志的國家精神,以“建黨精神”為標志的黨的精神。民族復興實踐中生成的中國夢是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精神支撐,國家現代化征程中生成的中國精神是社會主義現代化強國的精神力量,為人民謀幸福中生成的建黨精神是黨的優良傳統和寶貴經驗。
科技是第一生產力、人才是第一資源、創新是引領發展的第一動力。高質量發展離不開人才支撐,華南理工大學馬克思主義學院教授周云表示,為高質量發展提供人才支撐,必須堅持教育改革,牢牢抓住“立德樹人”這個根本,把思想政治教育放在首位;以“創新意識和能力”為重點,積極培養創新型人才;改革體制機制,激發人才創新活力。
華南理工大學公共管理學院葉托教授在“面向高質量發展的市域社會治理現代化”的主題發言中,首先分析了關注市域社會治理的原因,即大的事情和大的風險都發生在市域,“市域”是一個寬泛的概念,涵蓋市縣下轄的農村,市一級城市有完善的治理體系、政策資源和統籌能力。其次,分析了市域社會治理的三個關注點:一是要厘清社會治理與經濟發展的關系;二是要關注市域社會治理的目標;三是要關注市域社會治理的手段。最后,分析了關注市域社會治理的方式,即中層創新和基層創新有機結合,從中層創新看,市域要做好發揮前線指揮部作用的戰術設計;從基層創新看,市域要實現重心下移、資源下沉、制度突破。
華南理工大學馬克思主義學院院長解麗霞指出,本次會議不僅就中國式現代化道路的發展歷程、根本特征、“新”在哪里等問題,從文化、精神力量、中西比較等角度作了深入的闡釋;還從經濟、政治、文化等角度就高質量發展與中國式現代化道路的關系作了全面的探討。中國式現代化道路是一個進行時,而不是完成時,希望在以后的交流中繼續研討這個問題,深化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