設為首頁 報刊投稿 微博平臺

                         首頁 >> 國際關系學 >> 本網首發
                        【理響中國】共同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的中國角色
                        2022年09月05日 18:16 來源:中國社會科學網 作者:白云真 字號
                        2022年09月05日 18:16
                        來源:中國社會科學網 作者:白云真
                        關鍵詞:人類命運共同體;和平穩定;共同發展;文明互鑒

                        內容摘要:推動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正是以中國為方法,以時代為經緯,因時而變,隨世而制,在世界動蕩變革期堅定做和平穩定的維護者、共同發展的貢獻者、文明互鑒的對話者、綠色生態的參與者,堅定推動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的自覺、自信,建設持久和平、普遍安全、共同繁榮、開放包容、清潔美麗的世界。

                        關鍵詞:人類命運共同體;和平穩定;共同發展;文明互鑒

                        作者簡介:

                          白云真,中央財經大學歐盟研究中心執行主任、財經研究院特聘高級研究員

                         

                          習近平總書記以把握世界大勢的歷史觀、促進人類進步的全局觀、踐行和諧共生的角色觀提出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牢牢把握服務民族復興、促進人類進步這條主線,推動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推動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正是以中國為方法,以時代為經緯,因時而變,隨世而制,在世界動蕩變革期堅定做和平穩定的維護者、共同發展的貢獻者、文明互鑒的對話者、綠色生態的參與者,堅定推動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的自覺、自信,建設持久和平、普遍安全、共同繁榮、開放包容、清潔美麗的世界。

                          和平穩定的維護者

                          推動建設人類命運共同體,必須堅持維護和平,實現共同安全。當今天下仍不太平,局部動蕩此起彼伏,各種全球性威脅和挑戰層出不窮,威脅世界持久和平的霸權、霸道、霸凌行徑依然存在。在新的歷史轉折點上,人類面臨著兩種前途、兩種命運的選擇,即和平或是戰爭、合作或是對抗。習近平總書記強調,“和平猶如空氣和陽光,受益而不覺,失之則難存。”不管國際風云如何變幻,不管國際格局如何變化,中國都始終堅持和平發展、合作共贏,要和平不要戰爭,要合作不要對抗,在追求本國利益時兼顧別國合理關切,與一切有良知、愛好和平的人們一起行動,共同制止戰爭、維護和平。

                          天下太平、共享大同是中華民族綿延數千年的理想。中國人的血脈中沒有稱王稱霸、窮兵黷武的基因。中國不認同 “國強必霸論”,并不接受“國強必霸”的陳舊邏輯。和平共處而非兵戎相見才是人間正道。中國不僅需要和平,珍惜和平,更愿同世界各國一道警惕破壞和平的因素,共謀和平、共護和平、共享和平。習近平總書記指出,“熱衷于使用武力,不是強大的表現,而是道義貧乏、理念蒼白的表現。只有基于道義、理念的安全,才是基礎牢固、真正持久的安全。”

                          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要以史為鑒,堅決摒棄冷戰思維和強權政治,攜手應對全球性和平與安全問題,讓和平的陽光驅走戰爭的陰霾。為了促進世界安危與共,習近平總書記提出全球安全倡議,要堅持共同、綜合、合作、可持續的安全觀,秉持安全不可分割原則,構建均衡、有效、可持續的安全架構,堅持統籌維護傳統領域和非傳統領域安全,共同應對地區爭端和恐怖主義、氣候變化、網絡安全、生物安全等全球性問題。

                          共同發展的貢獻者

                          推動建設人類命運共同體,必須堅持合作共贏、共同發展。在經濟全球化深入發展的時代條件下,發展問題依然突出。一些國家越來越富裕,另一些國家長期貧窮落后,這樣的局面是不可持續的。各國在謀求自身發展時,應該積極促進其他國家共同發展,讓發展成果更多更好惠及各國人民。

                          一花獨放不是春,百花齊放春滿園。中國發展不能獨善其身,必須在謀求中國開放發展、創新發展的同時促進各國聯動發展、共同發展,共同促進可持續、平衡增長,反對各種形式的保護主義,反對任何以鄰為壑、轉嫁危機的意圖和做法。中國堅持按照“親、誠、惠、容”的周邊外交理念建設周邊命運共同體,按照“真、實、親、誠”對非政策理念推進中非命運共同體,以“一帶一路”合作倡議使更多國家共享發展機遇和成果,為可持續共同發展提供動力。

                          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要誠心誠意相處,一心一意共謀發展,不斷擴大共同利益匯合點,攜手做大共同利益蛋糕,走向共同繁榮。中國積極推動南南合作和南北對話,以全球發展倡議建立更加平等均衡的新型全球發展伙伴關系,縮小南北發展鴻溝,秉持正確義利觀加強同發展中國家團結合作,推動發展中國家和發達國家平衡發展,努力縮小南北差距,推動經濟全球化朝著更具開放、包容、普惠、平衡、共贏的方向發展。

                          文明互鑒的對話者

                          推動建設人類命運共同體,必須堅持不同文明兼容并蓄、交流互鑒。文明競爭、文明對抗、文明沖突并非不可避免。習近平總書記強調,“歷史告訴我們,只有交流互鑒,一種文明才能充滿生命力。只要秉持包容精神,就不存在什么‘文明沖突’,就可以實現文明和諧。”企圖以單一文明獨步天下,只是一種不切實際的幻想。人類不同文明交流交融、互學互鑒才是各國人民生活得更加美好的必由之路。

                          萬物并育而不相害,道并行而不相悖。中國人在兩千多年前就認識到了“物之不齊,物之情也”的道理。人類不同文明在價值上是平等的。文明沒有高低、優劣之分,只有特色之別,各有不同之處、獨到之處。中國倡導要尊重文明多樣性,推動不同文明交流對話、和平共處、和諧共生,不能唯我獨尊、貶低其他文明,應該從不同文明中尋求智慧,注重汲取優秀成果,攜手解決人類共同面臨的各種挑戰。

                          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要堅持弘揚平等、互鑒、對話、包容的文明觀,以寬廣胸懷理解不同文明對價值內涵的認識,尊重不同國家人民對自身發展道路的探索,以文明交流超越文明隔閡,以文明互鑒超越文明沖突,以文明共存超越文明優越,弘揚中華文明蘊含的人類文明新形態、全人類共同價值,在文明互鑒對話中增進各國人民友誼、開創更有選擇的未來。

                          綠色生態的參與者

                          推動建設人類命運共同體,必須堅持環境友好,合作應對氣候變化。環境保護、氣候變化關乎人民福祉,關乎人類未來。習近平總書記指出,“應對氣候變化等全球性挑戰,非一國之力,更非一日之功。只有團結協作,才能凝聚力量,有效克服國際政治經濟環境變動帶來的不確定因素。只有持之以恒,才能積累共識,逐步形成有效持久的全球解決框架。只有共商共建共享,才能保護好地球,建設人類命運共同體。”各國要堅持共同但有區別的責任原則、公平原則、各自能力原則。發達國家要履行承諾,提供資金技術支持,增強發展中國家應對氣候變化能力。

                          “萬物各得其和以生,各得其養以成。”中華文明歷來強調天人合一、尊重自然。中國積極參與全球應對氣候變化事業,認真落實氣候變化領域南南合作政策承諾,以中國氣候變化南南合作基金等支持發展中國家特別是最不發達國家、內陸發展中國家、小島嶼發展中國家應對氣候變化挑戰,推進清潔能源、防災減災、生態保護、氣候適應型農業、低碳智慧型城市建設等領域的國際合作。

                          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要落實創新、協調、綠色、開放、共享的發展理念,堅持尊重自然、順應自然、保護自然,呵護綠色家園,建設美麗星球,保護好人類賴以生存的地球家園,打造一個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的人類命運共同體,邁向人類生態文明新時代。

                          總之,人類命運共同體理念是馬克思主義基本原理同中國具體外交實際相結合、同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相結合的創造性轉化與創新性發展,以弘義融利的利益共同體、守望相助的責任共同體、兼善天下的命運共同體賦予人類命運共同體以中國義理內涵,是思想自信與實踐自覺的有機統一,展示了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的歷史經緯、理論品格與實踐特色,彰顯了體現中國方法、理念、價值的倫理角色觀,是“世界怎么了”、“人類向何處去”時代之題的正確答案與行動方案。

                        作者簡介

                        姓名:白云真 工作單位:

                        轉載請注明來源:中國社會科學網 (責編:王晏清)
                        內容頁廣告位-中國與世界.jpg

                        回到頻道首頁
                        中國社會科學院概況|中國社會科學雜志社簡介|關于我們|廣告服務|網站聲明|聯系我們
                        中國社會科學院概況|中國社會科學雜志社簡介|關于我們|法律顧問|廣告服務|網站聲明|聯系我們
                        利发ap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