設為首頁 報刊投稿 微博平臺

                         首頁 >> 管理學
                        堅持農業農村優先發展 建設宜居宜業和美鄉村
                        2022年11月23日 21:42 來源:中國社會科學網 作者:韋子平 字號
                        2022年11月23日 21:42
                        來源:中國社會科學網 作者:韋子平
                        關鍵詞:農業;農村;和美鄉村

                        內容摘要:

                        關鍵詞:農業;農村;和美鄉村

                        作者簡介:

                          黨的二十大報告指出,尊重自然、順應自然、保護自然,是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的內在要求。中國要美,農村必須美。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最艱巨最繁重的任務仍然在農村。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我們要堅持山水林田湖草沙一體化保護和系統治理,全方位、全地域、全過程加強生態環境保護,確保天更藍、山更綠、水更清;堅持農業農村優先發展、創新鄉村發展規劃布局、促進城鄉要素自由流動,建設宜居宜業和美鄉村。

                          建立健全農業農村優先發展政策體系

                          打造和美鄉村,要堅持農業農村優先發展總方針,加快建立農業農村優先發展的政策體系。一是進一步完善事權清晰、權責一致、中央支持、省級統籌、市縣負責的城鄉基礎設施一體化建設體制機制,明確鄉村基礎設施的產權歸屬,充分利用互聯網技術,縮小城鄉公共文化服務差距,實現優質文化資源和文化服務在城鄉之間雙向流動和均衡發展。二是堅持城鄉融合發展,扎實推動鄉村產業、人才、文化、生態、組織振興。大力挖掘和培養農村文化人才,不斷創新公共文化供給形式,傳承弘揚優秀農耕文化,著力提升農村的文明程度和農民精神生活的豐富程度。三是進一步加強城鄉基本公共服務標準和制度建設。優化城鄉義務教育、衛生醫療、養老等公共服務資源配置機制,加快形成標準統一、制度并軌、融合統一的城鄉公共服務體系,不斷優化農村義務教育的辦學條件,逐步改善農村醫療衛生條件和診療水平,滿足獨居老年人家庭養老服務需求等,提高農村公共服務供給效能。四是加快建立農業科技優先發展的政策體系,提升農業科技投入水平,優先支持農業科技長期性基礎設施建設,優先支持涉農企業提升技術研發能力。

                          創新鄉村發展規劃布局,加大環境整治力度

                          新時代十年來,以習近平同志為核心的黨中央站在黨和國家事業發展全局的戰略高度,對生態文明、美麗中國、和美鄉村作出一系列重要論述,提出了“生態興則文明興,生態衰則文明衰”的重要論斷。《鄉村振興戰略規劃(2018-2022年)》提出,順應村莊發展規律和演變趨勢,根據不同村莊的發展現狀、區位條件、資源稟賦等,按照集聚提升、融入城鎮、特色保護、搬遷撤并的思路,分類推進鄉村振興,不搞一刀切。應通過統籌規劃、整體推進、有序建設,降低綜合成本、增加建設資金使用效益。一是促進區域協調發展,統籌鄉村基礎設施和公共服務布局。深入實施區域協調發展戰略、新型城鎮化戰略,推動西部大開發形成新格局,推動東北全面振興取得新突破,促進中部地區加快崛起,鼓勵東部地區加快推進現代化;支持革命老區、民族地區加快發展,加強邊疆地區建設,推進興邊富民、穩邊固邊。二是推進以人為核心的新型城鎮化,加快農業轉移人口市民化,推進以縣城為重要載體的城鎮化建設。三是加快補齊農村在排水設施、廁所革命、垃圾處理等人居環境治理方面的短板,推進農村人居環境整治提升行動,抓好改廁和污水、垃圾處理;合理確定村莊布局分類,注重保護傳統村落和鄉村特色風貌,加強分類指導。四是健全農村生活垃圾第三方治理監管機制,探索垃圾分類處理的有效機制;強化宣傳引導,大力宣傳村規民約、勤儉節約、文明新風,倡導文明辦理紅白喜事,引導和鼓勵更多群眾參與到文明實踐活動中來,不斷提高鄉村社會文明程度,為大力實施鄉村振興奠定良好基礎。

                          完善體制機制,促進城鄉要素自由流動

                          推動黨建與美麗鄉村建設互融共促。把高質量黨建貫穿和美鄉村建設全過程,通過整治人居環境、建強班子隊伍、推進移風易俗等多種方式,推動黨建與和美鄉村建設互融共促。牢牢守住十八億畝耕地紅線,逐步把永久基本農田全部建成高標準農田;強化農業科技和裝備支撐,健全種糧農民收益保障機制和主產區利益補償機制;樹立大食物觀,構建多元化食物供給體系;發展鄉村特色產業,拓寬農民增收致富渠道。鞏固拓展脫貧攻堅成果,增強脫貧地區和脫貧群眾內生發展動力。暢通城鄉要素流動,著力推進城鄉融合和區域協調發展。一要咬定改革的大方向、大原則,堅持農業農村優先發展,完善產權制度和要素市場化配置,堅決破除體制機制弊端,促進城鄉要素自由流動、平等交換和公共資源合理配置,完善農村土地征收制度,建立集體經營性建設用地入市制度。二要加強黨建引領,全面落實糧食安全黨政同責,整合要素資源,創新治理模式,加強農業農村人才隊伍建設。三要加快建設城鄉融合共同富裕先行示范區,發展壯大農村集體經濟,為最終實現農民農村共同富裕奠定堅實基礎。四要推動新生代農民工融入城市,進一步深化戶籍制度改革,放開放寬除個別超大城市外的城市落戶限制。五要提升城市包容性溫暖度,推動農民工特別是新生代農民工融入城市。

                          新時代新征程上,我們要貫徹綠色發展新理念,構建城鄉融合發展新格局,堅持可持續發展,堅持節約優先、保護優先、自然恢復為主的方針,堅定不移走生產發展、生活富裕、生態良好的文明發展道路,建設人與自然和諧共生、宜居宜業的和美鄉村,實現中華民族永續發展。

                         

                          (作者單位:安徽工業大學公共管理與法學院)

                         

                        轉載請注明來源:中國社會科學網 (責編:閆琪)
                        內容頁廣告位-中國與世界.jpg

                        回到頻道首頁
                        中國社會科學院概況|中國社會科學雜志社簡介|關于我們|廣告服務|網站聲明|聯系我們
                        中國社會科學院概況|中國社會科學雜志社簡介|關于我們|法律顧問|廣告服務|網站聲明|聯系我們
                        利发ap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