設為首頁 報刊投稿 微博平臺

                         首頁 >> 管理學
                        文化自信助推民族地區鄉村治理現代化
                        2022年11月25日 16:13 來源:中國社會科學網 作者:何長英 祿開輝 字號
                        2022年11月25日 16:13
                        來源:中國社會科學網 作者:何長英 祿開輝
                        關鍵詞:文化自信;鄉村治理現代化

                        內容摘要:

                        關鍵詞:文化自信;鄉村治理現代化

                        作者簡介:

                          摘要:“文運同國運相牽,文脈同國脈相連。”文化是一個民族、一個國家的靈魂所在。黨的二十大報告指出,要“推進文化自信自強,鑄就社會主義文化新輝煌”。應傳承與發展優秀文化,使其更好地為社會、為人民服務,應充分發揮“文化引領風尚、教育人民、服務社會、推動發展的作用”。在黨和國家積極推進中國式現代化的大背景下,應挖掘、理解以及發揮優秀傳統文化在民族地區鄉村治理現代化中的積極作用,助推我國鄉村治理現代化。

                          關鍵詞:傳統文化;文化自信;鄉村治理現代化;中國式現代化

                          鄉村治理作為國家治理體系的重要組成部分,理應響應國家實現“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建立“自治、法治、德治相結合”的鄉村治理體系的要求。2022年10月,習近平總書記在黨的二十大報告中指出,“中國式現代化,是中國共產黨領導的社會主義現代化,既有各國現代化的共同特征,更有基于自己國情的中國特色。”同時,報告也指出“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必須堅持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文化發展道路”。基于此,我國鄉村治理現代化也應結合少數民族地區的具體情況,如此才能更快實現鄉村治理現代化的目標。而傳統文化,特別是少數民族鄉村地區的傳統文化是影響本地區鄉村治理現代化的重要因素。因此,應發掘少數民族地區傳統文化對鄉村治理現代化的積極作用,使其為鄉村治理現代化助力。

                          一、“道德輻射”下傳統文化對鄉村治理現代化的積極作用

                          彝族傳統文化內含眾多社會公德和倫理道德的內容,在涼山彝族人的心中,遵守道德僅次于遵守國家法律。倫理道德與社會公德對彝族民眾都有一定的社會教化作用。如果有人做了違反社會公德和倫理道德的事,那么按傳統文化中的彝族習慣法規,他將會面臨一定的懲罰。這種對社會公德的重視也被應用到了與其他民族成員的交流交往上,進而增進了彝族村民與其他民族民眾的情誼。同樣,這種倫理道德和習慣法規,也時刻規范著村民的行為,讓其不做傷天害理、有違道德的事,從而在一定程度上降低了鄉村治理成本。

                          (一)重義誠信、崇善好客等社會公德,促進了民族關系和諧友好發展

                          人存在于社會中,每個人都會融入到社會交往中去,為使社會進步,人們和諧交往,良好的社會公德是每個公民所必備的。彝族傳統文化講求人在社會交往中要重義誠信,應熱情待客等,勸導人們要待人誠信、勤勞勇敢、熱愛國家、熱愛民族、公平正義、嚴以律己、誠信友善等,勸誡人們切勿貪圖私利、損人利己,不要做分裂國家民族等事。現今,族際交往互動頻繁,彝族人輕功利而重誠信、重人際關系、強調集體意識的民族文化心態被應用于與其他民族的交流交往中,加深了其他民族民眾與彝族民眾的情義。

                          除此之外,彝族傳統文化內含熱情好客、待人和善的內容。如彝族文獻《彝族禮法經》上就勸誡世人要對他人和善,及時行善,有“行善心莫悔,盡力做善事,行善如金花,永不會凋零”,“善事如金道,擺在眾人前,看你行不行”之說。這也在某種程度上促進了彝族民眾與其他民族民眾的交往交融,加深了民族間的友誼。彝族傳統文化中樂善好施、助人為樂、誠實守信等社會公德與我國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內涵相吻合,增強了民眾對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的文化認同和價值認同,也培育了民眾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的形成。這種共同的文化認同和價值認同在某種程度上促進了民族關系和諧友好發展。

                          (二)孝老敬親、講理重道等倫理道德與習慣法規,規范了村民行為,降低了鄉村治理成本

                          彝族傳統文化內含孝老敬親、講理重道等倫理道德,引導人們要尊老愛幼,愛朋護友,重視個人道德提升,重視和諧家庭建設。在家庭倫理道德上,彝族傳統文化的核心家支文化極其重視家風家教,重視家庭教育。比如強調尊敬長輩和父慈子孝,講求夫妻恩愛等。這些倫理道德價值觀主要體現在以下幾個方面。

                          第一,在尊老愛幼方面,晚輩不管能力如何、權力多大,在長者面前必須給予長輩應有的尊重。彝族家家戶戶都修有火塘,火塘上邊的位置永遠都是留給長者的。只要家中有年老的人在,那么晚輩便無權上座,即使已經在坐著了,只要家中有長者來訪,也馬上起身讓座,這是給予長輩最基本的尊重。而對待小孩時,彝族人也是極盡愛護,給其糧食,教其做人。

                          第二,在孝敬父母等長輩方面,彝族人認為“千樣萬件事,孝順父和母,是頭等大事”。孝順父母是很多事情中的重中之重。作為子女,要時時感恩,體會父母在養育子女時的艱辛與不易。寧愿自己受苦,也不能讓父母受累。

                          第三,在夫妻相處之道上,家支文化告誡人們夫妻要相敬如賓,要對對方忠誠,要互敬互愛,“夫妻要和睦,不能撕破襟;從小做夫妻,不能另有心,干活齊出力,吃飯如主賓;不能吃獨食,忍餓讓雙親”。彝族人認為夫妻應該相濡以沫,相守相知,共同營造家庭和諧美好生活。彝族人不能接受夫妻雙方做出越軌的事,如果發生將會面臨嚴厲的懲罰。

                          第四,在個人的道德修養上,彝族人認為不論是什么樣的年齡、性別、職業等,一個人總會有與其相對應的道德要求。處于什么樣的社會活動角色,就應該遵守與其相對應的道德,即一個人在生活中要“有所為,有所不為”。據此,彝族史詩《查姆》中便具體說明了一個人應該學會和遵守的十二禮節,即“學會磕頭作揖第一樣,分清日月星宿能辨時辰;學會處人辦事第三樣,尊敬爹媽道理明;分清一年四季第五樣,婚喪嫁娶眾遵循;喜客愛朋彝家禮,說話恭敬人相親;讀書求學尋常事,十二樣禮節記在心,十二樣禮節記書上,規矩禮節教子孫”。受傳統文化影響,彝族人特別重視個人道德教育。彝人認為,如果人人都不重視個人的道德修養,不踐行自己的道德義務,那么社會秩序會被打破,整個社會就會亂成一團。彝族價值文化在個人道德價值觀上強調做人要豁達,要與人為善,切不可嫌貧愛富、恃強凌弱等。即富不占窮女,強者不欺弱;窮人不貪富,富人不霸窮;大的不搶小,小的不誆大,長不藏幼物,幼不偷長財,等等。彝族人用最樸素的語言闡釋著最真的道理。

                          實現“鄉風文明”是鄉村振興戰略的重要內涵,家支文化中有利于民眾的家庭倫理道德與個人道德修養等引導著民眾走向正確的方向。在思想上指引著彝族民眾,在行為上約束、規范著民眾的行為,使人們不做違反道德和法律的事。這就減少了民眾的不良行為,有利于鄉風文明建設,在一定程度上降低了鄉村治理成本。

                          二、“互助效應”下傳統文化對鄉村治理現代化的積極作用

                          同一家支內部,甚至是不同家支之間,不論貧窮富貴都應該相互幫助,相互扶持,這是家支文化的重要內容。彝族經典文獻《瑪牧特依》便早已有了相關記載:“世上子孫后代們,親戚都是相互靠;窮的要靠富的幫,小戶家族靠大戶;不要歧視那窮者,富裕貧窮的變化,一個母豬的時段。不要歧視那小戶,小戶大戶的變化,一個姑娘的時段”。家支文化中這種鼓勵民眾相互幫助、相互扶持的內容給彝族鄉村治理帶來積極的作用。

                          (一)相互扶持、互相監督的社會保障功能,有利于增強社會穩定

                          社會穩定是鄉村治理的基本目標。一些不良社會現象和社會問題往往是影響社會穩定的主要原因。彝族有諺語“魚兒生活靠水塘,彝人生活靠家支”。彝族的生產生活之所以離不開家支,是因為家支文化起著至關重要的作用。彝族傳統文化中的家支文化內含家支成員之間要相互扶持、互相幫助的內容,告誡人們家支成員遇到任何困難或者麻煩,其他成員都應挺身而出。這主要體現在三個方面。

                          第一,幫助誤入歧途的家支成員改過自新。在家支文化的影響下,家支成員總會將彼此視為家人,會幫助教育誤入歧途的家支成員改邪歸正、重新做人。

                          第二,照顧鰥寡孤獨。按照家支文化的法規,當家支成員出現居無定所、食不果腹的情況時,該家支的其他成員就需要出來幫忙,不可袖手旁觀。這才出現了“彝區千里無乞丐”的現象。在一些彝族鄉村,2000年左右甚至還出現過家支成員集體出錢供本家支內成績好但家庭極其貧困無法上學的學生和本家支的孤兒成功上大學的案例。

                          第三,湊“爾普”①。“爾普”一詞由彝語音譯而來,筆者認為,翻譯成漢語便是“商議好的錢財”。作為家支文化中的一個重要內容,在很多情況下,湊“爾普”也是彝族民眾用來相互扶持、相互幫助的重要途徑。彝族民眾一般在這幾種情境下出“爾普”,以達到相互幫助的目的:首先,辦婚喪事宜時。對于涼山彝族民眾來說,給兒子娶妻辦婚禮,給父母送終辦葬禮是一戶人家最重要的責任和義務。當一戶人家面臨這些特殊的情況時,本家支的成員是應該給予幫助的,而這種幫助主要是通過出“爾普”的形式。其次,遇到災難或是糾紛賠償時。即當某一戶家支成員發生天災人禍,也就是發生因為自然或人為原因,導致糧食歉收、房屋坍塌等情況出現時,本家支成員也會出“爾普”,幫其渡過難關,讓他們不至于受凍挨餓、流離失所。而在面對糾紛賠償事件時,本家支成員也會出“爾普”。

                          (二)集體協作和生產互助的功能,有利于促進經濟發展

                          歷史上,彝族人大多居住于自然環境較為惡劣的半山腰中,且居住格局呈“大分散,小聚居”的狀態。人們生產生活條件惡劣,生產力低下,交通不便。為了應對惡劣的生存條件,在日常生活中,人們都會相互幫助,集體協作,從而面對多變的自然環境。20世紀80年代以后,全國包產到戶。在惡劣的自然環境條件下,單個彝族家庭更是無法面對未知的風險,在進行農耕、建房及修路等高強度勞動時,只有選擇與同家支集體協作,共同面對生活的難關。正是因為家支文化中這一集體協作與生產互助的內容,在歷史上的涼山彝族地區,即使在饑荒時期,也很少會有因饑荒流浪在外以拾荒、乞討為生的人。

                          這種優良傳統延續到今天,也有效發揮著其積極的一面。當一個家支的成員通過努力在事業上取得了一定成就,從而在經濟上實現脫貧致富,那么如果有條件的話他就會帶動本家支其他成員,提高其他成員的經濟收入。如此一戶帶兩戶、兩戶帶四戶“細胞分裂式”的帶動方式去帶領全家支的人共同致富。類似的家支成員相互帶動、集體協作的行為也在一定程度上提高了村民收入,從而使整個村莊經濟慢慢發展起來,促進鄉村經濟發展。

                          三、“心理認同”下傳統文化對鄉村治理現代化的積極作用

                          (一)提供精神支持和心靈依托,滿足了彝族鄉村民眾的心理需求

                          一個民族的文化心理會在潛移默化中影響甚至決定著這個民族個體的思維過程、情感表達及行為方式等。彝族傳統文化對涼山彝族民眾亦具有相同的作用。民眾認同這些文化,特別是對于老一輩彝族人來說,傳統文化中的信仰儀式文化如自然崇拜、圖騰崇拜等不僅是他們的文化信仰,還是他們對世界的一種認知。信仰儀式則是彝族傳統信仰文化的外在表現形式,民眾通過請畢摩、蘇尼等儀式主持人,配合他們完成這一儀式過程。一些特定的信仰儀式便成了彝族民眾生產生活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特別是在涼山彝族鄉村地區,彝族社會有眾多儀式,如招魂儀式、祭祖儀式、除穢儀式、治病儀式等等。這些信仰儀式其實是人們通過幻想來彌補現實中一些缺憾的手段,撫慰和補償人們因為在現實中遇到挫折和不幸而焦躁與不安的內心,在一定程度上滿足了民眾的心理需求,從而維護著村民的心理健康,讓他們不會去做傷害自己、危害社會的事情。

                          現如今,隨著社會的發展,很多彝族人也融入到了外界現代化的大環境中,交往交流不再局限于彝族社會。但是,信仰儀式文化對他們來說仍具有某些傳統意義上的價值。特別是對涼山彝族鄉村來說,這些小型的儀式活動意義重大。在區域發展不平衡、城鄉“二元”結構較為突出、經濟收入不高的背景下,彝族鄉村民眾在心理上和習慣上都還保留著傳統信仰文化的位置,還擁有著舊時家支文化塑造的精神空間。家支文化為彝族鄉村民眾提供了精神支持和心靈依托,滿足了彝族鄉村民眾的精神和心理需求,讓彝族鄉村社會更加和諧美好,為彝族鄉村地區社會治理現代化進程減少阻礙。

                          (二)根深蒂固的傳統文化認同功能,保持了文化的傳遞,實現了社會教化

                          彝族家支是以血緣紐帶凝結而成的以父系家族譜系為準則的家族聯合體,家支成員具有高度的凝聚力與向心力,成員們普遍具有高度的文化認同感。大多數彝族人對傳統文化中的家支文化認可度極高。各個家支的內部文化都是相互影響的,因此具有很高的一致性,這使彝族民眾有了相通的文化價值觀。彝族民眾對傳統文化的認同對彝族地區鄉村治理有積極的一面,不僅保持了文化的傳遞,還有利于實現社會教化。

                          基于對傳統文化的認同,彝族傳統文化得以代代傳遞。文化是人創造出來的,而人也活在自己創造的文化中。在社會生活中人都在有意或無意間充當了文化傳承者的角色。生活在家支文化中的彝族民眾亦如此。然而,有些許不同的是,由于彝族民眾對家支文化的高度認可,大部分彝族民眾的文化傳承行為多是有意為之。比如,背家譜、遵守彝族良好的倫理道德和社會公德等。家支文化的這些文化傳遞和社會教化方式主要包括:

                          第一,文本相傳。與眾多文字較為發達的民族一樣,彝族作為我國文字較為發達的民族之一,文本傳承對彝族民眾來說自然也是最高效、最普遍的傳承途徑。如世代記錄及書寫下來的彝族家支譜系、畢摩使用的各種經書,還有彝族的各種文獻書籍如《勒俄特依》《阿摸尼惹》《瑪牧特依》等。這些文本包含家支文化的各種內容,例如《瑪牧特依》中的勸學篇、勸善篇、勸勤篇、禮貌篇、誠信篇、敬老篇、處事篇、和諧篇、團結篇、和氣篇、交友篇等,無一不在傳承著家支文化中的經典教育內容。家中長輩會時常拿其中的內容來教育子孫后代,如用“子孫后代們,善者有善報;惡者有惡報;行善無善報,無人來行善;行惡無惡報,惡事不間斷”來勸誡后人要善良,要多做善事,不要作惡事;用“朋友多為好,敵人少為益;百友不算多,一敵莫謂少。小的朋友也要交,大的朋友也要交;小者教化大,愚者教化智;不精者求精,貧不直者鍛直”來勸子孫后代要多交朋友少樹敵;還有見到子孫后代懶散不求上進也會勸誡“貴于勤儉,豐勤僮能致富;畜益于喂鹽,歸鹽可致畜肥;土地宜施肥,肥可變糧谷。世間的人們,一人將富有,鋤刀不離手,巡走田地邊;—人將窮困,無聊閑散逛,房前屋后轉。一家要興旺,鋤頭肩上扛;一戶要窮困,煙斗有三把……”等等。人們通過文本的方式將彝族傳統文化傳遞下去。以逆向思維來理解的話,這些文本本身就是對彝族文化進行長期選擇、積累、傳遞與發展的結果。基于對家支文化的認可,從古老的歷史時期開始,人們便用這些家譜、經書、古籍等文本記錄下彝族的家支文化,然后一代代傳給后人。

                          第二,口耳相傳。彝族有古老的文字,在很長一段時間只被作為一種神秘符號使用。彝族家支文化發展至今,生命力還如此旺盛,口耳相傳的傳承方式是功不可沒的。除在平時生產生活中傳承外,德古在生活中調節各種糾紛時也會經常應用到,在一個個糾紛調節場合,在個體與個體、個體與集體、集體與集體互動交流過程中,都在毫無保留地進行著彝族各種知識文化的傳播、傳授及習得。口耳相傳沒有時間、地域或場景的限制,因此這種方式的文化傳承和社會教化可在任何時候發生在任何地方。

                          除以上兩種文化傳承和社會教化方式之外,還有較多途徑,如行為示范等。行為示范主要是指文化傳承者在傳承的過程中以身作則,用自己的行為為后人進行言傳身教,對他人發揮榜樣的作用。用自己的行為去影響他人,讓別人在他身上學到這些知識,傳承這些美好品德。后人自幼便以一部分優秀的祖先作為其榜樣,將他們的行為示范作為自己的行動標準。在日常生活中學習、遵從和掌握家支文化中的各種人倫道德、行為規范等。隨著社會的發展,現如今還可用電子傳送等方式來傳遞文化。由于民眾對家支文化的認可,彝族電影電視劇等一經播放,村民總會有認同感,從而讓家里子女也跟著看,如此在潛移默化中文化得以傳承。家支文化中的優良傳統對后人起著社會教化的作用。

                          四、“集體榮譽”下傳統文化對鄉村治理現代化的積極作用

                          (一)激發富于高效的內部動員,提升了村民村級民主政治參與度

                          一直以來,我國很多農村地區村民的政治意識不高,再加上近年來人們紛紛外出打工。因此,時不時地會面臨政治動員乏力的狀況。村民在村兩委選舉、監督等各個環節缺乏參與的積極性與參與熱情。然而,民族區域自治制度在涼山彝族自治州實行以來,彝族鄉村村民的政治參與意識、參與程度都有所提高,與其他許多地區普遍存在的相關政治動員乏力,村民意識不到位,在選舉、監督等環節參與不足,權力與責任意識淡薄等問題相比,彝區村民對政治參與有明顯的熱情,而這種參與熱情在很大程度上都是來源于家支的組織與動員。在遇到選舉等關乎集體利益的事宜,村民政治動員的效率是極高的,因為村委選舉等事項關乎到本家支集體的榮譽和利益,村民一般都會積極參加。

                          基于彝族傳統文化中的集體意識和對集體榮譽的看重,彝族鄉村的村民政治參與度較高,維權意識很濃。他們熱情參與、嚴格監督,很好地保證了鄉村地區的民主和村民自治在鄉村地區的良好執行。

                          (二)促進政策法規的宣傳,增強了村民遵紀守法的自覺性和愛國愛黨的熱情

                          彝族傳統文化重視團結,重視家支集體榮譽。隨著現代社會的發展、人們知識水平的提高,家支文化這一特性在一定程度促進了國家政策法規的宣傳,使更多村民了解并加入到遵守國家政策法規、享受國家政策所帶來的福利的隊伍中。受集體團結思維的影響,彝族鄉村村民的政治參與度高,村民在村兩委選舉、監督等過程中都熱情參與。政治參與過程,也是村民了解國家相關政策法規的過程。現以筆者一個田野點G村為例,看村民是如何在參與選舉過程中了解相關政策法規的。G村作為一個彝族傳統村落,很多村民對一些相關政策法規并不了解。在參與選舉過程中,家支當中那些想參選的人員會積極向村民宣傳普及相關政策,同時人們也愿意聽,久而久之便對國家政策有了一些了解和感悟。而在選舉時,民眾會監督、審查參選者的參選或入選資格。

                          為了去選舉或參選,村民會積極了解入選相關規定,從而去看與自己或是與自己家支成員競爭的對手是否符合要求。從相關規定中可以清楚地看到任選村兩委的一個最基本的標準就是愛黨愛國愛群眾,為民眾辦實事。而這些內容也在潛移默化中影響著村民積極去了解國家相關法律法規并且遵守,不去做違法犯罪的事情。

                          現如今,老人都鼓勵后輩積極入黨,在前輩們的心中,你只有足夠優秀才能入黨,才能成為中國共產黨的一員。如果一個家支后輩們入黨的人員多,意味著這個家支的后輩很優秀。村民入黨意愿強烈,愛國熱情高漲。隨著社會的發展,彝族鄉村的村民思想也在不斷進步,對國家相關政策法規越來越重視。在家支集體交流中,在村民相互影響下,村民更加愛黨愛國;在政策法規宣傳中,很多傳統鄉村的村民逐漸了解了國家的政策法規。他們不會以身試法,而是在遵守國家相關法律法規、規范自己行為的同時,慢慢利用法律來保護自己,享受國家的相關優惠政策。

                          結語

                          作為我國社會治理體系的重要部分,少數民族地區鄉村治理的有效性與我國社會的穩定、民族的團結緊密相連。在新時代社會背景下,少數民族地區鄉村治理仍面臨諸多困難和挑戰。將少數民族地區的傳統文化納入當地鄉村治理中,是創新少數民族地區鄉村治理、實現鄉村治理現代化的必然要求。傳統文化的優秀部分能塑造積極向上、和諧向善的民族精神,而消極部分會造就落后的國民習性。應充分發揮少數民族優秀傳統文化在鄉村治理中的積極作用。在涼山彝族鄉村地區,家支文化作為中華民族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滲透于村民的生產生活中,規范著村民的行為。涼山彝族鄉村地區的社會治理,要以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為引領,充分發揮彝族傳統文化對鄉村治理的積極作用,不斷推動涼山彝族地區鄉村治理現代化。彝族鄉村民眾在傳承傳統文化精髓的同時,也重視國家相關法律法規,提升鄉村治理工作的有效性,使彝族地區鄉村治理現代化進程快速高效向前推進。

                          注釋:①“爾普”為涼山彝語,是“爾普比牛”、“爾普比普”、“爾普比略”的簡稱,屬于北部方言區諾蘇支系的專有名詞。關于“爾普”的含義,目前學術界有多種不同的觀點。彝族學者巫達和嘉日姆幾對彝族“爾普”的概念進行了界定。巫達認為涼山彝族社會中的“爾普”(份子錢)是一種禮物交換形式,“爾”為交換之意,“普”為價錢、價格之意,合在一起意為“交換的價錢”。嘉日姆幾認為“爾”彝語意為“商議”,“普”為“價錢或價格”,“爾普”意為“商議后的價錢”,凡是大家互相協商而共同承擔的責任及相應的禮金都叫爾普。從中可知,“普”意為“價錢、價格”是沒有爭議的,其爭議在于“爾”字。筆者在田野調查中得到的信息是,“爾普”除有“商議后的價錢”含義之外,還有“湊出的錢,捐贈的錢”之意,即把“爾”解釋為“湊出、捐贈”。綜合以上的考慮,筆者認為,在本文中,翻譯成“湊出的錢財,財務”可能更合適些。

                          

                          參考文獻

                          [1]習近平:《在中國文聯十大、中國作協九大開幕式上的講話》,北京:人民出版社,2016年。

                          [2]中共中央文獻研究室:《十八大以來重要文獻選編》上,北京:中央文獻出版社,2014年。

                          [3]紅河哈尼族彝族自治州民族研究所:《彝族禮法經》,昆明:云南民族出版社,1997年。

                          [4]云南省少數民族古籍整理出版規劃辦公室:《云南少數民族古典史詩全集:上卷》,昆明:云南教育出版社,2009年。

                          [5]楚雄彝族自治州人民政府:《彝族畢摩經典譯注·尼蘇史詩》,昆明:云南民族出版社,2009年。

                          [6]吉格阿加編譯:《瑪穆特依》,昆明:云南民族出版社,2005年。

                          [7]徐海清:《國家治理體系與治理能力現代化》,北京:中共中央黨校出版社,2013年。

                          [8]王立勝:《中國農村現代化——社會基礎研究》,北京:人民出版社,2009年。

                          [9]溫鐵軍:《中國新農村建設報告》,福州:福建人民出版社,2010年。

                          [10]趙聲馗:《多中心治理視角下涼山彝族家支治理經驗研究》,《前沿》2009年12月。

                          [11]周星:《家支·德古·習慣法》,《社會科學戰線》1997年5月。

                          [12]李文群:《發揮傳統文化作用構建和諧社會》,《中共石家莊市委黨校》2007年2月。

                          [13]郭靈鳳:《歐盟文化政策與文化治理》,《歐洲研究》2007年2月。

                          [14]盧風菊:《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的社會整合功能》,《求實》2008年4月。

                         

                          【本文系2021年四川省西南民族大學研究生創新型科研項目、博士項目“鄉村振興視域下家支文化對四川涼山彝區鄉村治理的影響研究”(項目編號 :CX2021BS08)階段性研究成果】

                          (作者單位:西南民族大學;昆明醫科大學馬克思主義學院)

                         
                         
                         
                         
                         

                        轉載請注明來源:中國社會科學網 (責編:閆琪)
                        內容頁廣告位-中國與世界.jpg

                        回到頻道首頁
                        中國社會科學院概況|中國社會科學雜志社簡介|關于我們|廣告服務|網站聲明|聯系我們
                        中國社會科學院概況|中國社會科學雜志社簡介|關于我們|法律顧問|廣告服務|網站聲明|聯系我們
                        利发ap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