設為首頁 報刊投稿 微博平臺

                         首頁 >> 管理學 >> 公共管理
                        發揮村規民約德治功能 助力現代化和美鄉村治理
                        2022年11月23日 22:27 來源:中國社會科學網 作者:畢思能 宋子龍 陳麗芳 字號
                        2022年11月23日 22:27
                        來源:中國社會科學網 作者:畢思能 宋子龍 陳麗芳
                        關鍵詞:村規民約;現代化鄉村;和美鄉村;德治

                        內容摘要:

                        關鍵詞:村規民約;現代化鄉村;和美鄉村;德治

                        作者簡介:

                          摘  要:“村規民約”是以中華傳統倫理道德規范為準則、落地本土的一種“軟治理”力量,在調節村民日常行為、鄉村社會關系、維護鄉村社會秩序等方面發揮著積極作用。在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新征程上,弘揚中華優秀傳統美德,充分釋放和有效升華“村規民約”蘊含的德治功能,積極推進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在鄉村的價值再現,既能確保鄉村治理內生持續性動力有效增長,又可以夯實鄉村治理現代化的本土倫理傳統基石,還能夠實現鄉村治理現代化與實踐優化的內在統一,從而形成契合現代化進程的和美鄉村。

                          關鍵詞:村規民約;現代化鄉村;和美鄉村;德治

                          黨的二十大報告強調:“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最艱巨最繁重的任務仍然在農村”,并提出“建設宜居宜業和美鄉村”。“和美鄉村”是一個全新的提法,從原來的“美麗鄉村”轉向“和美鄉村”,意味著現代化的鄉村不僅要美麗還要和諧。中國的鄉村總體上是以“熟人社會”為基本寓所,形成家、村、鄉、里的集合體,以生活經驗、傳統習俗等為基本活動圖式,以天然情感、血緣關系等為立根基礎。現代化和美鄉村建設不能忽略鄉土社會傳統,其獨特的社會文化、風俗習慣、道德情感孕育了村規民約。村規民約作為浸透著鄉村生活規則的傳統“軟治理”力量,具有培塑鄉村成員公共道德共識,引領鄉村成員日常行為,規范鄉村社會公共秩序的傳統功能。在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的時空場域中,主動挖掘中華優秀傳統德治文化資源,充分釋放和有效升華村規民約的德治功能,積極推進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在鄉村的價值再現,真正建成契合我國現代化進程的和美鄉村。

                          以道德的柔性自律形成現代化鄉村的和美風貌

                          “和美”是一種整體風貌,蘊含和諧美麗之意。就現代化和美鄉村而言,這一風貌集中體現在社會風氣、生態環境等方面,其形成離不開道德規范構筑起的具有一定范圍主體在內的軟約束。在鄉村社會這一特殊場域,鄉村民眾普遍圍繞村寨村風、生態智慧、責任傳承、孝親近友、鄰里和睦、守望相助等主要內容,集體制定并形成共約共信共行的村規民約,以公德習慣、良善風俗、家風美德等道德法則,引導村民禮俗相交、患難相恤、德業相勸、過失相規,通過春風化雨的柔性力量達到自律的德治效果。

                          就社會風氣而言,村規民約應深刻把握中華傳統德治文化的價值精髓,圍繞鄉風文明推進移風易俗,實現中華優秀傳統美德的有效傳承。鄉村社會風氣的形成,離不開廣大村民的主動參與和自覺實踐,村規民約源自村民的道德情感,浸透著鄉村社會的生活規則,恰好是引導村民主動參與、提升執行自覺性最直接、最簡潔的方式。在村規民約中融入鄉風文明的理念,以通俗易懂的表述方式把移風易俗列入其中,以最直接、最簡潔的治理方式產生最大的德治實效。例如,湖南省岳陽市平江縣梅仙鎮三里村的村民共同制定“禁止打牌賭博、禁止大操大辦”等村規民約,通過“定規矩、立良俗、破陋習”,改變不合時宜的陳規陋習和鋪張浪費的奢靡之風,傳承勤儉節約、勤勞致富的中華優秀傳統美德,該村逐漸形成清新、文明、上進的社會風氣。

                          就生態環境而言,村規民約在處理傳統的“人—地”環境關系中,形成敬畏自然、愛護環境等中華傳統智慧。在現代化發展中應賡續可持續發展理念,持之以恒地踐行“把綠水青山轉化為金山銀山”的理念。如浙江省湖州市安吉縣雙一村,從1983年到2018年制定了兩份村規民約,一脈相承地把保護生態寫入其中。當地漫山遍野的翠竹是村民吃飽肚子過上幸福生活的重要源泉,因竹致富使得竹資源保護順理成章地寫入1983年的村規民約;圍繞綠色產業和綠色發展,該村把禁止使用草甘膦等化學除草劑等內容寫入2018版的村規民約。近年來,隨著垃圾分類全面推廣,為持續維護當地生態環境、改善村容村貌共建美麗家園,該村持續豐富村規民約的條文,新加入生活垃圾分類入桶處理、垃圾不落地等內容,不斷推進鄉村高質量生態文明建設。可以說,村規民約以潛移默化的柔性治理效能,在將綠水青山轉化為金山銀山的同時,不斷改善著當地的人居環境,有效促進了人與環境共生共榮的可持續發展。

                          以道德準則的遵循建構現代化鄉村的和美秩序

                          “和美”也是一種秩序狀態,蘊含著以“禮”“德”為核心的社會秩序的建構。現代化和美鄉村的形成有賴于村規民約持續引領村民走向美美與共的生活美態,形成體現鄉村現代性的秩序建構之道。“村規民約”實質上是扎根于中華大地和鄉土社會的一種習慣法,具有一定范圍的社會權威,在一定程度上與國家法律調整鄉村秩序的目標是一致的,能夠以最簡潔的方式調節、維護和促進鄉村社會的秩序建構。村規民約在鄉村成員日常生活邏輯中,以潛移默化的方式引導、規范著人們對秩序的理解和遵循,進而調節與鄉村成員生活息息相關的生產生活秩序,促進村民在具體實踐中不斷領悟和落實自己的應盡職責、應履義務。

                          村規民約是以道德準則規范社會秩序,強調村民與社群、村民與村民關系的協調,同時也涉及物權、債權、買賣等民事活動。在鄉村人口流動性頻繁的現實背景下,鄉村社會的矛盾與糾紛呈現出復雜多樣的特征。村規民約在以道德教化方式調節村民共同生活的同時,也以民間調解方式化解著村民之間的鄉土糾紛,促進鄉村社會秩序的和諧穩定。例如,甘肅省臨夏縣掌子溝鄉達沙村的村規民約就村民關系作出規定,團結有愛,相互尊重、相互理解、相互幫助、和睦相處,不打架斗毆,不誹謗他人,不造謠他人,不造謠惑眾,不搬弄是非,不仗勢欺人,建立良好的鄰里關系;浙江省麗水市慶元縣黃田鎮臺湖村的村規民約規定,飼養戶對于自己飼養的牛、羊、豬等牲畜家禽應當有專人看管好,自養的牲畜損壞了農作物或經濟作物由主人承擔賠償責任;貴州省黔東南州錦屏縣河口鄉文斗村的村規民約明確規定,加強對村寨古物的保護,凡破壞古井、古樹、古碑、寨門、亭閣等公共財產,除承擔修復費用外,罰違約金500-1000元,并規定村民應當關心集體土地、山林和水域,違者需要繳納相應責任的違約金,同時,要求村民要勤勞致富,管好本戶的責任田和責任山。村規民約雖然是保障傳統社會的一種“軟治理”力量,但其以集體成員的共同智慧和道德準則,調節著鄉村社會各方面的關系,維護著鄉村的社會秩序。

                          以道德的實踐規范引領現代化鄉村的價值追求

                          “和美”還是一種道德實踐,接續著中華人文精神。現代化和美鄉村的價值追求需要主流價值觀的塑造與引導,村規民約作為一種傳統德治文化資源,宣揚與人為善、修身自重、忠孝節義等思想道德規范,這種思想觀念、人文精神、道德規范由家擴展至國、由孝擴展至忠,進而形成具有內在靈魂的道德文化秩序和家國同構的價值追求體系,涵蓋了天下興亡、匹夫有責的擔當意識,崇德向上、見賢思齊的社會風尚,禮義廉恥、孝悌忠信的榮辱觀念,調試了國家、社會和個體三個層面的關系和地位,實現了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在鄉村的價值再現。

                          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從國家層面、社會層面和個人層面確立了價值目標、價值取向和價值準則,把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融入村規民約中。以主流價值觀建構道德規范,強化道德認同;以道德實踐,引導村民明大德、守公德、嚴私德。云南省臨滄市滄源縣勐董鎮龍乃村,既是我國歷史上最年輕的自然村,也是一座生機蓬勃的現代化邊境小康村。該村不僅把“約”作為化解鄉村沉疴痼疾的“良方”,還把“心向黨、心向國家”“增強國家意識、公民意識”“人人要愛邊,戶戶要護邊”等緊密切合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道德規范寫入村規民約,使愛黨、愛國、愛家的道德實踐融入村民的日常生活,以一種規范體現和指引現代化和美鄉村的價值追求。

                          中國特色鄉村治理現代化之路實踐的偉大意義在于,形成了鄉村治理現代化的東方樣本。其中,村規民約延續了鄉土社會傳統、賡續了中華優秀傳統倫理道德,是落地本土的一種“軟治理”力量,在約束鄉村成員的行為、調節鄉村成員間的關系和維持鄉村社會秩序等方面,發揮著獨具特色的重要作用。故而,在推進鄉村治理現代化的進程中,應充分釋放村規民約蘊含的優良傳統美德和優秀治理元素,實現優秀傳統道德與中國式現代化治理實踐的高度匹配,賡續中華優秀傳統文化,融入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走中國特色鄉村治理現代化之路,建成真正意義上的現代化和美鄉村。

                         

                          【本文系西南民族大學研究生創新型科研項目資助博士項目“民族地區非物質文化遺產法律保護的地方立法研究——以北川羌族自治縣為例”(項目編號:CX2020BS01)階段性研究成果】

                          (作者單位:西南民族大學中華民族共同體學院;曲靖師范學院;四川傳媒學院)

                         
                         
                         

                        轉載請注明來源:中國社會科學網 (責編:閆琪)
                        內容頁廣告位-中國與世界.jpg

                        回到頻道首頁
                        中國社會科學院概況|中國社會科學雜志社簡介|關于我們|廣告服務|網站聲明|聯系我們
                        中國社會科學院概況|中國社會科學雜志社簡介|關于我們|法律顧問|廣告服務|網站聲明|聯系我們
                        利发ap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