設為首頁 報刊投稿 微博平臺

                         首頁 >> 管理學 >> 公共管理
                        “鄉愁旅游”助力云南省鄉村振興
                        2022年11月24日 22:44 來源:中國社會科學網 作者:畢思能 陳麗芳 字號
                        2022年11月24日 22:44
                        來源:中國社會科學網 作者:畢思能 陳麗芳
                        關鍵詞:鄉愁旅游;云南省;鄉村振興

                        內容摘要:

                        關鍵詞:鄉愁旅游;云南省;鄉村振興

                        作者簡介:

                          摘要:“鄉愁旅游”推動著文化的傳承與創新,激發著鄉村振興的活力與動能。“鄉愁”元素所蘊含的物質文化和精神文化促進旅游者產生旅游動機,進一步密切文化和旅游的關系。云南省獨特的自然條件、資源稟賦、生態環境和人文資源優勢,成為得天獨厚的旅游資源優勢。云南省以綠水青山為形,以鄉愁鄉韻為魂,建設美麗鄉村,打造“中國最美鄉愁旅游帶”,通過視覺文化的體驗方式,滿足人們對詩意田園生活的向往。與此同時,“鄉愁旅游”帶動鄉村經濟發展和農民增收致富,實現新時代“鄉愁經濟”的發展,通過融合鄉村生態產品和文化供給,促進旅游產品的提質升級,形成新的消費熱點,喚醒新時代的文旅消費,促進農村產業融合,助力云南省鄉村全面振興。

                          關鍵詞:鄉愁旅游;文旅融合;產業融合;鄉村振興

                          2013年12月,習近平總書記在中央城鎮化工作會議上提出,“讓居民望得見山、看得見水、記得住鄉愁”。這不僅是我國城鎮化的重要指導原則,也是我國鄉村旅游業發展的方向。2015年1月,習近平總書記在云南調研時強調,新農村建設一定要走符合農村實際的路子,遵循鄉村自身發展規律,充分體現農村特點,注意鄉土味道,保留鄉村風貌,留得住青山綠水,記得住鄉愁。2022年5月,云南省人民政府發布《云南省“十四五”文化和旅游發展規劃》,“鄉愁”作為關鍵詞列入文旅業發展規劃。云南省依托獨具特色的自然、人文等綜合資源優勢,以綠水青山為形,以鄉愁鄉韻為魂,打造“中國最美鄉愁旅游帶”。2022年7月,中國國際旅游交易會在昆明召開,云南作為東道主,以“鄉愁云南”為主題,確立目的地品牌形象,再次讓人領略“七彩云南世界花園”之魅力,感受“詩的遠方夢的故鄉”之向往。“鄉愁云南”以視覺文化的方式,滿足人們對詩意田園生活的向往。與此同時,盤活鄉村旅游資源、建設美麗鄉村,帶動鄉村一二三產業深度融合發展,多途徑促進村民增收,也有助于全面鄉村振興。

                          一、“鄉愁云南”的現實基礎

                          云南省本身具有豐富的鄉愁景觀資源。鄉愁是人類普遍具有的思鄉情感,源自主體“人”對曾經生活場景的情感喚起。“鄉愁旅游”是一種基于“懷舊情愫”延伸的旅游形式,鄉愁可以作為一種景觀形態呈現,融入旅游者的感知中。古樸的建筑、溫馨的鄉情、質樸的村民、淳樸的鄉風等,形成兼具特色的“地方感”。當旅游者置身其中,多感官情境化體驗鄉愁意象,在與“地方感”的情感互動中,一山一水、一草一木、一墻一瓦均提升情感主體與旅游場所之間的依戀感與歸屬感。可以說,“鄉愁旅游”滿足了旅游者內心深處的文化依戀和精神需求,給予人幸福感和歸屬感。云南省不僅擁有好山、好水、好空氣的自然環境優勢,還有大量的歷史文化名村、傳統村落、少數民族特色村寨、特色景觀旅游名村等歷史文化資源優勢。如:大理灣橋鎮古生村、紅河哈尼族民俗村、騰沖和順古鎮等,云南省豐富的鄉愁旅游景觀資源為旅游者的鄉愁情感提供了豐富的載體。據統計,自2012年啟動中國傳統村落申報以來,截至目前,云南省共有708個村落列入中國傳統村落名單,總數位居全國第二位,占全國的10.4%。豐富的鄉愁景觀資源,吸引著全國各地的旅游者前來探尋,為旅游者安放鄉愁、消解鄉愁提供著具有濃厚文化氛圍的場所。

                          云南省將進一步打造最美鄉愁旅游帶,提升鄉村自然景觀、人文景觀的審美和觀賞價值。鄉愁的情愫不僅局限于物力層面,更多地側重于心理層面,可能是旅游者的故鄉、曾經生活過的地方,抑或是心靈/精神棲息的某一時刻。其中,自然景物多為山水景物,人文景物以古村落、老城景物為主體。中國人的鄉愁情懷離不開鄉村意象,空間上隱喻著明顯的地方感依戀。未來五年,云南省將以大理古生村中國最美鄉愁旅游帶、紅河州建水—石屏滇南最美鄉愁之旅為示范帶動,推動羅平、騰沖、邵陽、新平、祥云、牟定等有優勢的縣、市、區積極建設打造10條“中國最美鄉愁旅游帶”,重點規劃100個“云南最美鄉愁旅游地”、50條具有云南地域特色的鄉村旅游精品路線。[1]構建以農耕文化為魂、山水田園為韻、生態農業為基、古樸村落為形的最美鄉愁旅游帶。依托鄉村景觀營造獨特的鄉愁文化,將旅游者對鄉愁的需求納入旅行的過程,充分滿足游客對某一地方、過往歲月或歷史文化傳統眷戀情感,突出“一村一品”“一村一韻”“一村一景”特色,打造各具特色的現代版“富春山居圖”,以滿足不同的鄉愁主體、鄉愁對象、鄉愁情感。

                          二、賡續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提升“鄉愁云南”的生命力

                          “鄉愁旅游”是賡續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有效途徑。2018年9月,中共中央、國務院印發《鄉村振興戰略規劃(2018-2022年)》,明確指出:“中華文明根植于農耕文化,鄉村是中華文明的基本載體”。中華民族在歷史長河中創造了光輝燦爛的農耕文化,農耕文化蘊含著中華民族自強不息、熱愛生活、艱苦奮斗、勤勞樸實等一系列典型的傳統美德。鄉村作為農業社會鮮活的博物館,保留著大量農業傳統要素,將研學教育、親子體驗等融入“旅游+”中,幫助青少年在真實的農耕場景中,能分五谷、知二十四節氣等。與此同時,在增進農耕知識的同時,進一步深刻感受幾千年農耕文化蘊藏的中國智慧,知曉農民種植五谷雜糧蔬菜瓜果的不易,領悟“汗滴禾下土、粒粒皆辛苦”的真實含義,培養自覺愛惜糧食和節約糧食的傳統美德。“鄉愁旅游”不僅是弘揚和踐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需要,也是增強青少年對中國、中華文化、中華民族精神認同的契機。通過這種極富教育意義的旅游方式,培育青少年從小熱愛祖國、熱愛人民、熱愛勞動、熱愛家鄉的家國情懷,豐富和賡續中華優秀傳統文化。

                          “鄉愁旅游”是豐富旅游者精神家園的理想場所。“鄉愁”是一個文化元素,鄉村是“鄉愁”涵養的主體區,鄉村的自然、人文、風情等傳統質樸的文化投射到人們內心產生“鄉愁”這一懷舊情愫。經過改革開放四十多年的積淀,人們的物質文化不斷得以豐富,找尋“鄉愁”成為旅游者的旅游動機之一。可以說,鄉愁旅游是一種典型的情感旅游。鄉村地區是都市人內心“陶淵明式”的精神家園,是現代人緩解社會壓力和尋找心理棲息地的首選。“鄉愁”,說到底是一種家園情懷,承載著對家鄉的思念、對記憶的尋找、對“根文化”的心靈寄托。鄉村是由客觀的物質環境(如自然風景)與主觀的人文環境(如風俗習慣等)共同組成的有機系統。“鄉村旅游”帶領旅游者回歸田園,感受大自然饋贈的天然美景,接受自然的洗禮,調節身心平衡,重新連接人與自然和諧相處的模式,凈化人的心境。

                          位于云南省騰沖市騰越鎮以西的和順古鎮是古代川、滇、緬、印南方陸上“絲綢之路”的必經之地。2020年1月19日,習近平總書記到訪和順古鎮考察調研,了解絲綢古道的交往、歷史文化的傳承和生態環境的保護。和順古鎮是云南省著名的僑鄉古鎮,有海內外華僑3萬多人,主要分布在緬甸、泰國、新加坡、美國、加拿大等13個國家和地區。六百余年,和順人自覺賡續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用智慧奇跡般地保存了古建筑和文物,至今,和順古鎮的村落風貌、民居建筑、民間工藝,依舊浸潤和保留著中式傳統建筑的精髓;1000多座傳統民居,掛牌保護的古民居116戶,鮮活地展現著“四合院”“三坊一照壁”“四合五天井”等傳統建筑風格;小河繞村而過。旅游者置身于這樣如詩如畫“活著”的古鎮中,可以領略粉墻黛瓦的中式建筑風格,感受小橋流水人家的美景,以典型的“地方感”消解鄉愁。除此之外,和順曾是馬幫重鎮、古西南“絲綢之路”的必經之地。和順人以誠實守信、吃苦耐勞的中華傳統美德勤勞致富的同時不忘建設自己家鄉。和順古鎮是“詩書禮儀之鄉”,自古有著崇文尚教的優良傳統,明清兩朝出過400多名舉人、秀才,現擁有國內最龐大的鄉村圖書館,家家戶戶有文房四寶。和順古鎮豐富的文化底蘊、優美的田園風光、優良的傳統美德豐富著現代人的精神家園。2021年,和順古鎮累計接待游客395萬人次,實現旅游總收入5.67億元人民幣,旅游收入占居民人均收入的70%。

                          三、新時代“鄉愁旅游”助力云南鄉村全面振興的路徑

                          盤活鄉愁資源,高質量發展“鄉愁旅游”。鄉村的旅游資源十分豐富和獨特,在全面推進鄉村振興和農民增收致富中起著重要作用。鄉村構筑著人與土地相伴、鄉愁有所安放、初心得以回歸的質樸空間。鄉村獨有的茅舍村寨竹籬、小橋流水人家、青磚綠瓦、鳥語花香、雞犬相聞等,對鄉愁旅游者而言具有天然的吸引力。承載著詩意與溫情的鄉村,既是人們心中的世外桃源和田園牧歌,也是人們賴以生存的心靈寓所和精神依托。總而言之,鄉村“遠離塵囂”“回歸自然”的真切體驗為旅游者提供了旅游服務。我國已邁向高質量發展新階段,在保護好和傳承好“鄉愁”元素的同時,云南的“鄉愁旅游”業也要走高質量發展之路。這也是順應我國經濟高質量發展、經濟社會發展規律的必然要求。

                          首先,保護好歷史文化遺跡。歷史文化是中華民族精神文化的根脈所在,不僅要防止為了經濟發展大量開發“偽文化旅游”,也要防止古樓古寨、老街老巷被推倒重建。保護好“鄉愁”元素的經濟價值、人文價值和社會價值。其次,完善鄉村旅游基礎設施,更好滿足旅游者不斷增長的旅游消費需要。人們對美好生活的需要內容日益豐富,“鄉愁旅游”不僅僅要滿足旅游者“到此一游”的需求,更要滿足旅游者的餐飲、住宿、交通、信息、購物、休閑等多方面的需求,服務質量、旅游地的環境衛生等配套設施應進一步提升,結合產業發展和民生改善,政府進一步加大交通、通訊等基礎設施的建設力度,完善旅游景點與鄉、縣、市主干道連接路建設,深入推進鄉村“廁所、污水、垃圾”三大革命,保持村容整潔,以更好的旅游品質滿足旅游者的消費需求。

                          助力農業轉型升級,推進鄉村“三產融合”。2015年“中央一號文件”正式提出“三產融合”,其關鍵和核心是“融合”。“鄉愁”作為重要的文化資源,通過“鄉愁旅游”的開發,把主題形象、產品供給與產業發展有機結合,以鄉村為活動場所,融合鄉村自然資源和人文資源,把農耕文化與休閑度假有機結合,形成一種全新的旅游業態,發揮地域資源優勢,激活著新時代鄉愁經濟,促進農村一二三產業同步升級、同步增值、同步受益。鄉村的糧食生產、禽畜養殖、蔬菜瓜果種植等,集中體現了傳統農業生產功能。在全球經濟服務化的背景下,鄉村正以其獨特的自然環境、田園風光、民俗風情等特色資源,向旅游者提供休閑娛樂、觀光度假等綜合性的旅游服務,促進鄉村傳統農業生產功能豐富至綜合性旅游服務功能。“鄉愁旅游”以鄉村為根基,發展特色種養業、農產品初級與精深加工業、農業生產性服務業,激發農村產業活力,壯大集體經濟,帶動農民就業增收和致富。

                          首先,基于第一產業融合發展二、三產業,豐富“鄉愁旅游”。依托云南省高原特色的優質大米、咖啡、茶葉、花卉、核桃、花椒、滇皂莢、中藥材、水果、蔬菜、菌類、竹類等農特產品,開發以“云品”為重點的鄉村旅游商品。在發展旅游的同時,帶動鄉村農特產品的生產和銷售,進而拉動相關產業的發展,形成產業集群化,并帶動當地勞動力就業。與此同時,發展頗具地方特色的傳統美食,打造“舌尖上的云南”餐飲品牌,實現“味蕾喚醒鄉愁”。其次,以第二產業為主導融合一、三產業發展,實現農產品加工向特色手工藝品、文化傳承(手藝及工匠等)的發展,如建水紫陶、鎮遠黑陶、劍川木雕、大理扎染、騰沖玉雕、民間竹編等制作技藝,進一步通過產業融合,提升傳統手工藝品的經濟價值,在賡續優秀傳統文化的同時,朝市場化、產業化發展。第三,以第三產業為主導,融合發展一產和二產,運用旅游聚集的人氣優勢,打造景觀吸引核,促進人流帶來消費,形成購買力和服務支持。利用云南省高原特色梯田、茶園、果園、花海、稻田養殖等,加快建設一批綜合性休閑農業園、觀光采摘園、垂釣園、咖啡園、休閑農莊、鄉村民宿、森林人家等休閑農業和鄉村旅游重點項目,建設打造以觀光農業、創意農業、體驗農業、定制農業等為重點的休閑農業和鄉村旅游區,開發農業觀景、農事體驗、果園采摘、花卉觀賞、休閑垂釣等休閑農業新業態新產品。[2]

                          多種渠道促進就業,帶動村民增加收入。“鄉愁旅游”激活著云南的旅游消費,帶動鄉村種植業、養殖業等傳統農業的發展,促進農副產品、手工藝品、旅游紀念品等的開發、生產、商貿、物流等相關產業的協同發展,形成旅游興百業旺,實現農產品種植業、加工業和銷售服務業的融合發展,直接助力鄉村全面振興。產業融合發展,增加就業崗位,帶動鄉村群眾在當地就業,增加收入。同時,與“鄉愁旅游”相關的餐飲、住宿、電商直播等又帶動鄉村群眾靈活就業,多渠道增加收入。從2012年到2021年,云南省鄉村旅游接待游客從0.56億人次增加至3.22億人次。十年來,云南鄉村旅游總收入從263.80億元增加到1793.98億元,年均增長23.74%,直接從業者56.17萬人、間接就業者192萬人,綜合帶動75萬貧困人口增收致富。

                          四、結語

                          云南具有豐富的鄉愁景觀資源,“鄉愁云南”目的地品牌形象的確立,更加注重文化要素的挖掘與運用。云南可以依托自身的自然、人為特色資源優勢,以“七彩云南世界花園”之魅力,“詩的遠方夢的故鄉”之向往,打造以文化休閑度假為特色的“鄉愁旅游”,以滿足不同的鄉愁主體、鄉愁對象、鄉愁情感;進一步依托“鄉愁旅游”,推動鄉村生產、生活、生態“三位一體”發展,實現農產品生產業、加工業和銷售服務業深度融合,助力鄉村振興,到2050年全面實現“農業強、農村美、農民富”。

                          注釋:

                          [1][2] 云南省人民政府:《云南省人民政府關于印發云南省“十四五”文化和旅游發展規劃的通知》,2022年5月27日,http://www.yn.gov.cn/zwgk/zfxxgkpt/fdzdgknr/zcwj/zdgkwjyzf/202205/t20220527_242589.html,2022年10月10日。

                         

                          【本文系西南民族大學研究生創新型科研項目資助博士項目“民族地區非物質文化遺產法律保護的地方立法研究——以北川羌族自治縣為例”(項目編號:CX2020BS01)階段性研究成果】

                          (作者單位:西南民族大學;四川傳媒學院)

                        轉載請注明來源:中國社會科學網 (責編:閆琪)
                        內容頁廣告位-中國與世界.jpg

                        回到頻道首頁
                        中國社會科學院概況|中國社會科學雜志社簡介|關于我們|廣告服務|網站聲明|聯系我們
                        中國社會科學院概況|中國社會科學雜志社簡介|關于我們|法律顧問|廣告服務|網站聲明|聯系我們
                        利发ap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