內容摘要:
關鍵詞:創新創業生態;共同富裕
作者簡介:
改革開放四十多年來,我國經濟社會發展取得了舉世矚目的成就,經濟、科技、教育、文化、衛生等各領域發展水平顯著提升,綜合國力穩居世界前列,人民生活質量實現了前所未有的改善。在全國總體發展已經進入較高水平的情況下,如何縮小地區和群體差距,提升發展質量,實現共同富裕,成為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進入新時代的重要戰略課題。
共同富裕是社會主義的本質要求和根本原則。從黨和國家發展的愿景使命和戰略目標來說,穩步推進共同富裕是在實現全面建成小康社會后黨領導人民繼續奮斗的必然選擇。共同富裕具有鮮明的時代特征和中國特色,是全體人民通過辛勤勞動和相互幫助,普遍達到生活富裕富足、精神自信自強、環境宜居宜業、社會和諧和睦、公共服務普及普惠,實現人的全面發展和社會全面進步,共享改革發展成果和幸福美好生活。共同富裕的實現,離不開黨的全面領導,除此之外,必須依靠經濟社會全面發展進步,提高勞動生產率來實現。其中,創新是第一動力,應高度重視并充分發揮創新的核心引擎功能,全面激活創新創業活力,釋放創新創業潛能。當前,我國創新創業高質量發展態勢已經形成,創新創業生態環境逐步完善。圍繞實現共同富裕這一戰略目標,要實現創新創業活動應向更高水平躍升,必須進一步優化創新創業生態,完善創新創業運行機制,為充分釋放全社會創新創業活力提供良好環境氛圍。
釋放創新創業活力是實現共同富裕的重要路徑
從根本上講,社會生產力的不斷發展是實現共同富裕的物質前提,共同富裕不是也不可能建立在貧窮的基礎上。尤其是在我國已經如期實現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目標的宏觀背景下,共同富裕不僅僅只是“富裕”,而且還是“普遍富裕”“共同富裕”,是全社會、全體人民的“共同富裕”,這更離不開較為發達的社會生產力和社會保障水平。鄧小平同志曾指出,社會主義的特點不是窮,而是富,但這種富是人民共同富裕,并特別強調,社會主義最大的優越性就是共同富裕。因此,實現共同富裕的首要任務是不斷提高生產力發展水平,逐步改善人民的物質生活和文化生活水平。習近平總書記也強調,我們推動經濟社會發展,歸根結底是要實現全體人民共同富裕。由此可見,貧窮絕對不是社會主義,社會主義必須不斷解放和發展生產力,使社會財富不斷豐富發達起來,在生產力不斷發展、社會財富快速增長的過程中,逐步實現共同富裕。
不斷推動經濟發展和社會進步,逐步夯實共同富裕的物質基礎,需要從創新這個引領發展的第一動力著手。如何強化創新第一動力?這要求我們必須全面實施創新驅動發展戰略,堅持需求導向,把握產業發展方向,強化企業在創新中的主體地位,發揮市場在資源配置中的決定性作用和社會主義的制度優勢,增強科技進步對經濟增長的貢獻率,培育新的增長動力源泉。在這一過程中,推動創新創業在更高層次、更廣范圍、更深程度上發展,是培育和強化創新第一動力的核心路徑。創新創業主體充分聚集,運用各種創新要素和資源創造創新成果,并轉化為滿足市場需求的產品或服務,不僅能實現創新創業的市場和社會價值,而且也能實現創新創業主體的個人價值,在為社會提供更多就業崗位和市場機會的同時,提高自身及相關利益群體的收入水平和財富總量。尤其是在“大眾創業、萬眾創新”浪潮下,國家為普通大眾提供了通過創新創業實踐改善自身收入狀況、實現富裕的機會和路徑。
近年來,我國掀起的如火如荼的創新創業熱潮表明,許多創新創業者通過充分發揮自身優勢和能力,不僅自己實現了富裕,而且也幫助共同參與創新創業的群體實現了富裕。總之,創業是培育和強化創新重要動力、促進社會生產力躍升的重要路徑,也是通過創新創業成果收益分配促進共同富裕的重要路徑。
不斷營造良好的創新創業生態環境
近年來,我國不斷營造良好的創新創業生態環境,在生態主體要素、生態系統功能、運行體制機制等方面持續發力,創新創業實踐需求蓬勃發展。創新驅動發展戰略的實施,為創新創業活動提供了堅實保障。創新創業高質量發展態勢已經形成,帶動就業持續增長,引領科技自立自強,激發創新創業創造活力,助力構建新發展格局。
首先,創新創業主體(包括創新型企業和創客、風險投資機構、中介服務部門等)是開展創新創業活動的主力軍和活力源泉,對于創新創業發展水平和績效起著決定性作用。多年來,我國從中央到地方不斷制定和調整各種政策,優化創新創業氛圍,加大培育和引進各類創新創業主體,特別是著力培育和引進具有較高技術水平和廣闊發展前景的創新型企業和創新型人才。未來,在提升創新創業主體數量和質量,以及培育和引進高端創新創業主體等方面還需持續發力,逐步縮小與世界先進國家和地區間的差距。
其次,創新創業政策是引導和規范創新創業活動開展的基本依據和重要保障。科學合理的政策設計和強有力的政策實施是發揮創新創業政策效力的基本前提。為了深入貫徹實施創新驅動發展戰略,推動“雙創”發展,我國各級各地制定了多領域、多層次、多功能的政策,并初步形成了較為完善的政策體系。目前,需要進一步完善各類政策之間的統一性、一致性和協同性等問題。應促進各層級、各部門、各行業、各地區制定的創新創業政策形成一個有機契合的整體,提高政策的適用性和效能,充分發揮對創新創業活動的引導和促進功能。切實推進如信貸優惠、人才引進補貼、創新創業項目評選、知識產權保護等創新創業政策落地見效。
再次,產學研合作是現代科技和產業創新的主流模式,也是科技、經濟和教育各領域融合發展的客觀要求。特別是對于起步階段的創新者和初創型企業來說,自身缺乏足夠的研發資金、平臺和實力,借助于高校和科研院所的科研人員、平臺及其成果進行產業化運作是較為現實的選擇。面對各創新型企業和創業人員在開展創新創業活動中對產學研合作的迫切需求,應大力推進高校和科研院所產出科研成果的市場化運作,實現現實生產力的轉化。暢通創新創業主體產學研合作,釋放創新創業活力。不斷完善創新創業生態,提升創新創業活動實施的規模和績效,進而彰顯其對于實現共同富裕的促進作用。
優化創新創業生態促進共同富裕的對策
創新創業生態是創新創業活動實施的土壤,為其提供必需的資源要素、能量動力及文化養分,對創新創業績效具有決定性影響。在邁向共同富裕的道路上,積極強化創新第一動力,充分依靠和發揮創新創業的帶動功能,顯得至關重要,而優化創新創業生態,是激發創新創業活力,提升創新創業績效的前提和保障。
第一,大量聚集高層次創新創業主體。緊盯高質量發展和共同富裕戰略目標,制定科學合理的頂層規劃,出臺精準有效的引導和優惠政策,建立健全相關機構平臺和服務保障機制,最大限度引進和培育創新創業主體,增加高水平高層次創新創業人才數量,增強其創新創業意愿,穩定其創新創業預期,充分激發全社會創新創業熱情。構建以高端產業為群落、創新創業平臺為沃土、創新創業人才為種苗、創新創業企業為物種、創新創業資金為活水、創新創業政策為陽光,創新融通共生的“熱帶雨林式”創新生態。
第二,持續營造濃厚創新創業氛圍。高標準建立和引進研發機構、高等院校、科研院所、工程技術研究中心及企業研發中心,圍繞國家重大戰略,構建原始創新戰略力量和重大科技基礎設施群。促使各類創新創業主體在濃郁的創新創業氛圍中不斷產生創新創業靈感,拓展創新創業思路,提升創新創業活力。推進產學研深度融合,加快科技成果轉化,鼓勵和支持科研人員積極投身科技創業,促進科技企業快速成長。充分發揮創新創業基金的引導作用,強化對創新創業活動的差異化金融支持。充分發揮新聞媒體和社會輿論的作用,引領倡導創新創業觀念,使創新創業價值觀深入人心。精心打造創新創業賽事體系,廣泛動員、引導和幫助創新創業主體積極參賽,激發創新創業熱情,提升創新創業能力。
第三,持續優化創新創業政策體系。針對創新創業實際困境,加快調整和完善相關戰略規劃和政策體系,強化創新創業政策對創新創業高質量發展的支持、鼓勵和引導功能,推動創新創業活動提檔升級。做好政策研究,暢通政策鏈條,強化政策集成,對現有政策的執行情況進行科學評估和反饋。針對創新創業面臨的新變化、新趨勢進行及時調整和完善,更好滿足創新創業主體對政策的訴求。在市場化、法治化、國際化原則指導下,以市場主體需求為導向,加快政府職能轉變,持續深化簡政放權、放管結合、優化服務,對標國際先進水平,持續優化市場環境、政務環境、法治環境,為創新創業主體投資興業營造更加穩定、公平、透明、可預期的優良環境。
經歷百年奮斗,中國共產黨帶領中華民族站在了新的歷史交匯點,開啟全面建設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新征程。面臨世界百年未有之大變局,堅持以人民為中心的發展思想,在高質量發展中促進共同富裕,成為新的時代愿景和戰略使命。作為實現共同富裕的重要物質基礎,創新創業是實現經濟發展的核心動力,是社會進步的不竭動力。唯有積極營造和不斷優化良好的創新創業生態,更大程度激發創新創業活力,顯著提升創新創業績效,才能真正依靠創新創業提高生產力發展水平,推進經濟社會發展,改善民生,促進共同富裕。
【本文系教育部哲學社會科學研究后期資助項目“企業戰略環境調適與企業環境創新研究”(項目批準號:19JHQ092)、深圳市哲學社會科學規劃課題“建設全球創新之都背景下進一步促進深圳科技成果轉化路徑研究”(項目批準號:2021B017)、武漢大學2021年度研究生“課程思政”示范課程項目《管理經濟學》階段性研究成果】
(作者系武漢大學中國產學研合作問題研究中心副主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