設為首頁 報刊投稿 微博平臺

                         首頁 >> 工商管理
                        【二十大·二十題之“高質量發展”】高質量發展,必須“好”字當頭——基于江蘇徐州高質量發展的實踐
                        2022年10月12日 14:12 來源:中國社會科學網 作者:鄭歷蘭 字號
                        2022年10月12日 14:12
                        來源:中國社會科學網 作者:鄭歷蘭
                        關鍵詞:江蘇徐州;高質量發展

                        內容摘要:

                        關鍵詞:江蘇徐州;高質量發展

                        作者簡介:

                          習近平總書記指出,我國經濟由高速增長轉向高質量發展,這是必須邁過的坎。轉向高質量發展是適應社會主要矛盾變化、滿足人民日益增長的美好生活需要的迫切要求。過去幾年徐州在實踐中正是牢記習近平總書記的殷殷囑托,成功進行了全面、徹底、務實的發展變革。

                          一、發展策略的徹變

                          發展之變起于策略之變。習近平總書記高標定位:“高質量發展,就是能夠很好滿足人民日益增長的美好生活需要的發展,是體現新發展理念的發展,是創新成為第一動力、協調成為內生特點、綠色成為普遍形態、開放成為必由之路、共享成為根本目的的發展”,并強調“經濟、社會、文化、生態等各領域都要體現高質量發展的要求”。

                          策略之變應實現普遍性和特殊性之辯證統一。高質量發展一方面要堅持發展方向不動搖,不折不扣層層落實;另一方面要考慮現實的復雜性,做到執行上的靈活性。作為全國經濟發展先進省份,江蘇省緊扣“高質量發展走在前列”的奮斗目標,確立了經濟發展、改革開放、城鄉建設、文化建設、生態環境、人民生活“六個高質量”的探索路徑。

                          而作為老工業基地和資源型城市的徐州,轉型發展的壓力較大,高質量發展“爬坡過坎”的任務十分艱巨,要想走出自己特色的“康莊大道”,必須拿出符合自身實際的“獨門絕技”。最終徐州找到了符合時代要求、體現發展規律、切合徐州實際的實現路徑:加強統籌謀劃和規律把握,注重綜合施策和系統提升,重點處理好傳統產業與新興產業、投資拉動與創新驅動、新型城鎮化與鄉村振興、經濟發展與民生改善、市場配置資源與發揮政府作用等五個關系。

                          二、發展行動的真變

                          有了思想上的“破冰”必將帶來行動上的“突圍”,在行動上的“突圍”又必將弘揚以下精神:

                          要想實現高質量發展必須具有“壯士斷腕以全質”的革命精神。產業是高質量發展的重要支撐。2018年初夏,市委、市政府以壯士斷腕的決心,正式拉開四大行業布局優化和轉型升級行動,這是徐州發展史上具有開創性和里程碑意義的重要舉措。2020年初夏,位于銅山經濟開發區的徐鋼集團,投資百億元建設的鋼鐵和物流項目正加快推進,一個智能、環保、高端的現代化鋼鐵企業“橫空出世”。經過努力,全市五大行業企業數量大幅壓減,過剩產能大幅退出,治理水平大幅提升,裝備水平大幅提高。如今,曾經的“粗笨重”變身“高大上”,傳統產業轉型升級取得決定性進展,一批科技含量高、產業帶動性強的新增長點加速形成。新興產業、高新技術產業產值占比分別提升到57.3%、47.1%,高新技術企業數量翻兩番,智能制造、工程機械分別入選國家戰略性新興產業集群、先進制造業集群。“放管服”改革、營商環境建設深入推進,經營性事業單位、機關事業單位所屬企業、高風險農商行、國資國企重組等一批重大改革順利收官。

                          要想實現高質量發展必須具有務實、落實、善作為的實干精神。打造貫徹新發展理念的區域樣板,徐州一直在奔跑、在實踐,2021年底徐州成為省域副中心城市。徐州因煤而興,也因煤而困。作為江蘇唯一的煤炭基地,半個世紀以來,國家先后在徐州部署建設了煤炭、機械、化工等近千家國有企業,形成了以能源、原材料和裝備制造業等重工業為主的工業體系。偏重的產業結構給徐州留下巨大傷痛,城市空氣質量不佳,水體污染嚴重,特別是采煤造成耕地的塌陷。這些年來,徐州持續實施生態修復、污染治理與景觀重建,重構了極富特色的山水城市骨架,綠色生態成為亮麗的名片。截至2019年底,全市受保護自然濕地面積17215.24公頃,相當于23個云龍湖,自然濕地保護率達52.1%。特別是因長年煤炭開采而留下13.23萬畝采煤塌陷區的賈汪區潘安湖的生態修復位居“江蘇環境保護十大典型案例”榜首,成為新中國成立以來江蘇省單體投資規模最大的綜合治理項目。

                          三、發展成果的質變

                          高質量發展成效的判定一定是“堅持人民的立場”,最終體現在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上,要讓改革發展成果更多更公平惠及全體人民。因為堅定不移推動轉型發展、深化改革創新,徐州地區生產總值連跨三個千億元臺階,邁上八千億元新量級。有了經濟上的積累,徐州堅持“一切發展為了人民”,努力提升每位市民的幸福感和獲得感。

                          矢志不渝增進民生福祉、強化民生體驗。生活在徐州的人們切切實實體驗到了高質量發展下的“交通強”——徐州區域中心集聚輻射帶動作用日益增強,實施450項城建重點工程,“米”字形高鐵樞紐開通6個方向,地鐵1、2、3號線組網運營,淮海國際港務區掛牌建設;“農村富”——鄉村振興戰略深入實施,城鄉供水一體化實現全覆蓋,農村人居環境整治階段性任務全面完成;“環境美”——優良天數比例提高22.5個百分點,PM2.5平均濃度下降34.4%,城市黑臭水體基本消除,生態修復治理創出徐州經驗,成功摘得聯合國人居獎,“一城青山半城湖”的城市魅力精彩綻放;“安全程度高”——平安徐州、法治徐州建設水平不斷提升,掃黑除惡專項斗爭奪取全面勝利,政法隊伍教育整頓任務順利完成,公眾安全感提升4.48個百分點。

                          持之以恒托起民生底線、補齊民生短板。隨著全體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達到3.4萬元、五年增長52.6%,民生支出占一般公共預算支出比重保持在80%左右,累計辦好288項民生實事,讓更多的人有班上——城鎮累計新增就業55.13萬人;更多的人有保障——投入162.5億元將25.7萬被征地農民納入社會保障體系;更多的人有學上——新改擴建中小學、幼兒園1062所,招聘在編教師1.98萬人,教育教學質量大幅攀升;更多的人有醫治——三甲醫院增至12家,三級醫院實現縣域全覆蓋;更多的人有房住——改造城鄉危房2.1萬戶,改善農房7.3萬戶,完成棚改7980萬平方米,棚改工作連續三年獲國務院真抓實干激勵表彰。

                          總之,這些年的高質量發展讓徐州不斷迸發出新的發展動力,讓人民生活變得更美好,讓幸福體驗變得更簡單!

                         

                          (作者系中共徐州市委黨校淮海改革和發展研究中心主任、教授)

                         
                        作者簡介

                        姓名:鄭歷蘭 工作單位:

                        轉載請注明來源:中國社會科學網 (責編:閆琪)
                        內容頁廣告位-中國與世界.jpg

                        回到頻道首頁
                        中國社會科學院概況|中國社會科學雜志社簡介|關于我們|廣告服務|網站聲明|聯系我們
                        中國社會科學院概況|中國社會科學雜志社簡介|關于我們|法律顧問|廣告服務|網站聲明|聯系我們
                        利发ap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