設為首頁 報刊投稿 微博平臺

                         首頁 >> 社科網原創
                        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的三個維度
                        2022年10月11日 07:47 來源:中國社會科學網-中國社會科學報 作者:盧艷芹 梁樂 字號
                        2022年10月11日 07:47
                        來源:中國社會科學網-中國社會科學報 作者:盧艷芹 梁樂
                        關鍵詞: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文化維度

                        內容摘要:

                        關鍵詞: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文化維度

                        作者簡介:

                          習近平總書記在中央民族工作會議上發表重要講話指出,做好新時代黨的民族工作,要把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作為黨的民族工作的主線。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具有鮮明的文化內涵、價值思維和情感意蘊,有必要從文化、價值、情感三個維度深刻認識其蘊含的學理基礎。

                          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的文化維度

                          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傳承了中華文化基因中的“天下思想”。人們在遠古時代對天、地、人的認識具有空間和時間的共通性,人類社會的歷史遵從天和地的意志,這種原始的樸素思維促成“天下思想”的產生。“天下”首先是一種空間的地理范域,與天相對應而存在。其次,“天下”也是一種思想意識,泛指地與人的結合,而“人”則是人的共同體,是不區分部族差異的“類”的共同體。“天下思想”實質是一種方位意識,不以血緣和習俗為類的邊界,強調中心與邊緣、方位與時空的不同。因此,“民族”在此就是一種文化象征,表達了天下體系內中心方位和邊緣方位的關系。“天下思想”作為統一多民族國家的思想雛形,傳達著大一統的政治意識。中國雖然經歷了無數朝代的變遷,但始終保持著天下皆子民的傳統,各周邊民族始終都是天下的組成部分。自先秦時代,中國就是一個多民族國家,這一歷史事實奠定了多民族共存的文明共同體的文化根基。

                          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內蘊了共生、共享的文化內涵。傳繼了天下思想的中華民族共同體思想,其內蘊是各民族間的互惠互助,協同建設中華民族美好家園。習近平總書記多次強調文化與民族團結之間的關系,深刻揭示了“文化認同是最深層次的認同,是民族團結之根、民族和睦之魂”,將文化認同置于民族團結的認識論根基和價值紐帶之上。對于中華民族共同體而言,文化是其核心價值的承載和紐帶,也是中華民族共同體之所以形成向心力的助推器。“促進各民族像石榴籽一樣緊緊抱在一起”,習近平總書記用石榴籽生動形象地表達了各民族間共生與共享的文化關聯,共生是物質前提,共享是價值趨向,各民族同呼吸、共命運鑄成命運共同體的客觀事實。習近平總書記進一步指出:“中華民族是一個命運共同體,一榮俱榮,一損俱損。”因此,各民族間需要互學互鑒才能共生,協同共進才能共享,進而實現“各美其美,美美與共”的文化大同。

                          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拓展了面向世界的文化表達。中華民族共同體不是抽象或想象的共同體,而是匯聚了中華民族精神,建設共有精神家園的真正共同體。中華民族共同體以文化的形式表達著中國精神的內在價值,這種表達既是一種向外的信息傳遞,也是一種向內的價值凝聚。中國精神是中國人民對共同價值追尋的結果,匯聚了人民群眾的生活理想和國家追求,也是國家穩定發展的基石和性格品質。無論過去、現在還是未來,中國精神都會一如既往地成為團結人民的推動力量,展現著中國人民應對各種內外險阻的決心和意志。中國精神會繼續激勵和鼓舞中華各族兒女團結奮進,為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發揮內在驅動力并貢獻價值力量。

                          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的價值維度

                          轉向主體間性的價值關系。在傳統哲學范式中,主客二分的思維定式使人對世界的理解陷入“主體性困惑”,實踐驗證了絕對主體性的錯誤立場,由此,解構中心主體性成為必然。馬克思主義哲學是實踐的哲學,建立在馬克思主義哲學基礎上的中華民族共同體思想體現了以實踐為中介的主體間性價值思維,它以“主體間”的關系消解了中心主體性。“漢族離不開少數民族,少數民族離不開漢族,少數民族之間也相互離不開”,習近平總書記精辟地概括了我國各民族在歷史發展過程中休戚與共的緊密關聯,反映了我國各民族間平等、互助、合作的民族關系,既照應了歷史也反映了現實。中華民族共同體由傳統的對個體內在本性的主—客之間轉向主—主之間的交互關系分析,凸顯了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的核心價值。

                          凸顯人民性的價值立場。價值觀念是對主體與客體價值關系的理性反映,是價值意識的表現形式。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凸顯了“人民性”這一馬克思主義鮮明立場和價值信仰。“人民性”要求一切發展都要圍繞著人的邏輯而展開,就是為了滿足人的需要,促進人的全面發展。中華民族共同體是各民族的共同體,是人民的共同體,個人是共同體的要素,民族是共同體的單位,個人的全面發展、民族間的互融互促形成中華民族共同體的強大力量,激勵著各族群眾奮勇前進。新中國成立后,我們黨堅持“以人民為中心”實現了民族解放和民族平等。黨的十八大以來,以習近平同志為核心的黨中央堅持各民族共同繁榮、共同富裕的價值取向,努力實現民族地區的脫貧攻堅和全面小康,人民的生活好不好、人民群眾是否滿意始終是我們黨民族工作的價值指向。“以人民為中心”就是以關注民族地區的經濟發展、縮小發展差距為民族經濟工作的重心。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強調人的價值,這在實質上摒棄了傳統的“以物為本”的物本主義傾向,轉向了人本價值,這既是對人的主體地位的提升,也體現了馬克思主義的人文關懷。

                          趨向共同價值的價值取向。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不僅是指導民族工作的核心理念,同時也是一種共同價值觀。共同體形成的標志首先是價值認同,認同不僅是共同體意識的基礎,還是共同體發展的根據。中華民族共同體具有傳統文化和時代文化的現實土壤,以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為主導的價值認同構成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的主流。價值認同的理性化形成共同價值觀,它是民族價值觀念的集合、凝練和升華,反映了各族人民群眾的普遍需求和價值訴求。民族價值觀念經過一系列內在融匯與取舍形成社會價值觀,社會價值觀則在主導價值觀的影響下升華為共同價值觀。最終,共同價值觀成為支撐共同體由訴求式的想象共同體成為真正的實體。中華民族共同體的共同價值觀是各民族共同的價值追求,凝聚了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全部內容。其中,國家層面的富強、民主、文明、和諧價值理想是主體,社會層面的自由、平等、公正、法治價值取向是中心,公民個人層面的愛國、敬業、誠信、友善價值準則是本位。

                          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的情感維度

                          專注于情感認同。情感認同是心理學視域的情感體驗,是情感主體基于特定群體需求發生的情感社會化的過程。需求是動力,體驗是必要環節,反映是主體對客體的映射,映射的程度與群體的需要成正比,主體映射的結果經過判斷與選擇最終形成情感認同。情感認同是情感關系的直接表現,情感關系則反映了客體對主體的需要是否滿足、滿足程度及滿足的效應。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以各民族共同的物質需求和精神需求為前提,以滿足中華各族人民群眾對美好生活的向往為動力,適時提高了人民的需求層次,經過社會化的教育和動員不斷提升人民的情感專注度,最終達成情感的高度認同。中華民族共同體的形成是民族情感高度凝練、逐漸趨同的過程,個體在情感體驗中對需求逐漸被滿足的客觀事實通過判斷做出“是”到“應該”的調整,從而驗證判斷的準確性。這不僅為個體的發展,更為本民族的發展,確定了正確的方向。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就是傳承和鑄就一種“和合”的民族情結,這既是全國各族兒女對偉大祖國的真摯情感,也是把國家與民族合二為一的情感外顯。

                          致力于情感驅動。情感具有明顯的主體特征,情感的高級形式升華為理想、信念、信仰等觀念,從而形成情感主體特有的立場、興趣、態度和趨向。習近平總書記指出:“必須促進各民族廣泛交往交流交融,促進各民族在理想、信念、情感、文化上的團結統一,守望相助、手足情深。”中華民族共同體致力于滿足各族人民群眾對美好生活的追求,全面提高人民群眾的生活水平,讓人民生活更富有,生存得更有尊嚴,最終實現人的全面而自由的發展。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本身蘊含了對中華文化、中國精神、中華民族的情感認同,促使各族人民在心理上形成認知、認可、擁護的情感隱喻,經過情感的內化形成外顯性的行為表達,以此影響并引起周邊人群的共鳴,從而牽引、推動社會情感的產生,進而形成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的動力機制。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本身就是中華民族情感的凝結和凝聚,當這一民族情感轉化為信念和信仰后,將助推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向國家意識的轉變。

                          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學理內涵深刻、內容豐富、情感真摯、意蘊深遠,對推動中華各族兒女凝聚共識,萬眾一心,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中國夢具有深遠影響。

                         

                          (本文系內蒙古自治區高等學校青年科技英才支持計劃資助項目“中華民族共同體的價值哲學研究”(NJYT22097)階段性成果)

                          (作者單位:內蒙古大學哲學學院)

                        作者簡介

                        姓名:盧艷芹 梁樂 工作單位:

                        轉載請注明來源:中國社會科學網 (責編:閆琪)
                        內容頁廣告位-中國與世界.jpg

                        回到頻道首頁
                        中國社會科學院概況|中國社會科學雜志社簡介|關于我們|廣告服務|網站聲明|聯系我們
                        中國社會科學院概況|中國社會科學雜志社簡介|關于我們|法律顧問|廣告服務|網站聲明|聯系我們
                        利发ap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