設為首頁 報刊投稿 微博平臺

                         首頁 >> 社科網原創
                        加強全息技術自主創新和應用
                        2022年12月01日 08:18 來源:中國社會科學網-中國社會科學報 作者:張萌 字號
                        2022年12月01日 08:18
                        來源:中國社會科學網-中國社會科學報 作者:張萌

                        內容摘要:

                        關鍵詞:

                        作者簡介:

                          黨的二十大報告明確指出加快建設“數字中國”,“加快發展數字經濟,促進數字經濟和實體經濟深度融合,打造具有國際競爭力的數字產業集群”。隨著元宇宙熱潮的興起,加強數字技術的創新應用成為建設現代化產業、繁榮發展文化事業的重要路徑。其中,全息技術成為實現數字化社會的核心技術,加強全息技術自主創新和應用意義重大。

                          虛實結合的文化延展工具

                          全息產業可通過全息化感知、創造化再現、情感化鏈接,推動我國傳統文化、民族文化的數字化傳播,延長傳統文化的數字生命。這主要得益于全息產業兩方面的技術特性:第一,強大的現實還原力。與擅長于現實虛擬化的技術不同,全息技術在虛擬現實化領域具有突出優勢,通過投影的方式,記錄并再現被拍物體發出的光的全部信息,利用干涉和衍射原理,使與原物完全相同的立體像呈現于眼前。全息技術在真實還原、真實觸達、虛實結合方面具有天然優勢,使物的“數字孿生”和人的“多重分身”成為可能。第二,較強的內容可控性。全息技術可以用來還原文物歷史場景、英雄人物、紅色經典,實現跨時空對話,讓觀眾在視覺的沖擊中獲得不同的體驗。相較于自媒體的雜亂無序,全息展示從策劃、展演、體驗、互動各個環節都處于可控狀態,便于開展有效的數據保護和個人隱私保護。

                          2021年,元宇宙成為世界各國技術競爭的新“戰場”,推動全息技術自主創新成為強大我國“數字話語權”的必然選擇。元宇宙是區別于傳統互聯網的下一代網絡,相關領域成為全球資本追捧的風口。元宇宙是一個混合世界,具有雙重面向,一方面包含著平行于現實世界而運行的人造虛擬空間,另一方面還包含著虛擬影像的真實化落地。在元宇宙技術體系中,第一層級的技術便是全息構建和全息仿真,這是鍛造人們“虛擬肉身”的第一步,只有解決虛擬成像的問題,才能實現后續的虛實融合和虛實聯動。另外,相較于AR、VR技術,全息技術在虛實融合方面具有不可替代的技術優勢,主要體現在全息可以脫離可穿戴設備,實現裸眼觀看,符合未來視覺技術無介質化成像的發展趨勢,這也是谷歌、微軟等互聯網企業紛紛轉身發展全息業務的原因之一。全息技術是我國數字技術發展不容忽視的環節,是爭奪下一代網絡控制權的必然選擇,也是我國參與國際競爭、掌握數字話語權的關鍵。

                          目前的全息技術應用成本適中,且消費體驗場景廣泛,可應用于媒體、教育、文旅、游戲、電商等領域,為打造我國數字化消費的新業態提供了支撐。全息顯示設備種類繁多,主要包括光學結構、成像設備、操控系統、物理結構等組成部分,一套全息投影設備因顯示尺寸、內容呈現的不同,價格從幾萬元到幾十萬元不等,建成后可以重復使用,成本適中,具有大范圍普及的可行性。全息技術應用場景也十分多元,包括區縣融媒體中心、科技館、博物館、文化娛樂場所、商業廣告等,突破時空和人自身耐力的限制,通過虛實結合營造一種逼真、驚奇、互動的效果。例如有融媒體中心推出“全息京劇”產品,將傳統京劇表演與全息技術結合,讓京劇更加符合年輕人的審美,也促進了我國數字化消費的發展。

                          提供更高維度的創新空間

                          我國的全息行業經過五六年的發展積累,具備了一定的產業基礎,主要體現在相關的從業者、相應的資本投入不斷上升。全息產業雖嶄露頭角,但我國已有的全息企業小而散,多而不精,缺乏品牌影響力和自主創新力。就已有數據來看,2019年我國全息行業的市場規模達到93.36億元,與短視頻、人工智能等上千億的發展規模相比,仍比較羸弱。更重要的一點是,由于缺少標桿性的領頭企業和行業標準,我國全息行業目前仍處于無序競爭狀態,不少企業為了獲得市場份額,以低價出售服務,造成了產品的粗制濫造。后續的惡果是企業投入產品研發的精力消解,極大程度限制了企業的自主創新。

                          “全息虛擬+真人真物”是一種自帶辨識度、自帶流量、具有穿透力和變現能力的文化符號,與XR、人工智能、區塊鏈、大數據、云計算等新興技術的結合可以成為文化產業增速發展的重要抓手。目前來看,我國“全息虛擬+真人真物”的路徑仍然閉塞。由于全息影像涉及真人、真物,所以其具有知識產權特性,涉及著作權、表演權的歸屬問題。于是,一些中小全息企業如何接觸到“真人真物”(名人、文物等)資源成為一個棘手的問題,導致“全息虛擬”與“真人真物”相互孤立而無法實現有效嫁接,致使文化資源無法得到更加立體、全面的展示。

                          如今,全息技術為主流媒體提供了更高維度的創新空間,從2D化過渡到3D化顯示,為用戶提供極具吸引力的全新觀感體驗,讓用戶觸碰“不可及的真實”,這成為主流媒體重新塑造核心競爭力和數字傳播力的可行路徑。但就目前來看,全息技術在主流媒體的應用仍處于起步階段,難得的應用也只是停留在淺層次的成像上。如何利用本地文化資源,將全息技術應用到采、寫、編、播等各個流程,加強用戶的深度參與和互動,相關機構尚未找到良好的結合點。

                          尋求內容生產的創新結合點

                          政府先試先行,加大對全息技術的扶持和推廣力度,打造樣板企業,鼓勵其不斷進行技術研發與迭代。技術企業是前沿領域的探索者和主要執行者,國家應進一步加大對科技企業的投入力度,尤其加大對人工智能、全息技術、虛擬仿真等技術企業的政策、資金支持,通過政府相關部門先行先試,進行廣泛的技術普及,營造良好的市場環境。此外,還可通過政策與服務體系的完善,擴充全息企業數量和上市數量,為其融資、應對風險、創新發展提供幫助與指導,打造具有代表性的樣板企業,建立規范的行業規則,促進全息企業的有序競爭。通過銀行貸款、股權融資等方式,緩解其發展中面對的資金壓力,在充分鼓勵與扶持下,使得相關企業能夠全面投入技術創新,掌握核心自主創新技術,在元宇宙技術競爭中掌握主動權,為擴大中華文化國際影響力提供核心技術支撐。

                          理順人文資源的保護和利用關系,為文化資源與技術企業搭建合作平臺,為企業提供創新保障。文化資源是一種無形資產,是推動文化產業各領域高質量發展的引擎。然而,文化不應是束之高閣之物,為了促進新科技在文化產業中的廣泛應用,相關部門應制定并完善相關配套政策,搭建文化IP資源庫或者文化IP的數字交易平臺,將科技企業與文化IP擁有者作為主要服務對象,使雙方需求在平臺得以對接。鼓勵科技企業與科研院所、文化機構攜手合作,共同參與文物展示等文化產品的研發,弘揚科學家精神,實現產學研聯動發展。

                          推動全息技術在主流媒體的應用,占領視覺高地。廣泛的應用是推動企業技術升級的重要手段,要掌握自主可控的核心全息技術,須加強全息技術的應用推廣,促進企業自主創新提檔升級。主流媒體,尤其是區縣融媒體中心作為連接黨群、城鄉、工農的重要紐帶,對全息技術的應用需求較大。區縣融媒體中心應當充分挖掘全息技術特有的優勢,突出其作為非私人設備所具有的社會功能,通過3D化呈現吸引用戶主動參與;努力尋求全息技術與內容生產、傳播的創新結合點,結合本地的資源特色,如本地的名人名家、文物、文化遺產等,創新性地引用全息技術,打造具有本地特色的文化產品;注重開發全息技術應用過程中的交互功能,加強用戶在虛擬空間中的深度參與,增強用戶的體驗感。

                          (作者單位:中國社會科學院新聞與傳播研究所)

                        轉載請注明來源:中國社會科學網 (責編:關銳)
                        內容頁廣告位-中國與世界.jpg

                        回到頻道首頁
                        中國社會科學院概況|中國社會科學雜志社簡介|關于我們|廣告服務|網站聲明|聯系我們
                        中國社會科學院概況|中國社會科學雜志社簡介|關于我們|法律顧問|廣告服務|網站聲明|聯系我們
                        利发ap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