設為首頁 報刊投稿 微博平臺

                         首頁 >> 社科網原創
                        新媒體語境下的新聞敘事變革
                        2022年12月01日 08:33 來源:中國社會科學網-中國社會科學報 作者:韋玉玲 字號
                        2022年12月01日 08:33
                        來源:中國社會科學網-中國社會科學報 作者:韋玉玲

                        內容摘要:

                        關鍵詞:

                        作者簡介:

                          自以互聯網為肇始的新媒體誕生以來,人類的各種實踐都或主動或被動地適配新媒體。新聞實踐如何適配新媒體?傳播學者曾慶香的新著《新媒體語境下的新聞敘事:話語嬗變與模糊邊界》認為,新聞對新媒體的適配不僅表現在新聞景觀上,而且體現在敘事規律上,還體現在敘事邏輯方面,但最適配的新聞敘事是新聞出現交往范式。

                          新聞作為交往的表現

                          媒介技術的變革帶來社會關系格局的轉變。在新媒體語境下,新聞生產與傳播的權力關系發生根本變革。在新媒體時代,“受眾”已成為“用戶”,他們可自主地在信息的汪洋大海里捕撈自己喜歡的新聞之“魚”。學者將這種新的傳播模式描述為“集市傳播”,而且在媒介技術的加持下,“受眾”成為新聞的“生產者”,角色也隨之轉換為“你”“我”。新舊媒介的融合使得“受眾”“用戶”“新聞生產者”的角色可以即時切換和互相融合,傳受雙方互為主體。《新媒體語境下的新聞敘事:話語嬗變與模糊邊界》指出,Web2.0時代的新聞交往模式可以分為兩種,一種是“我—你”傳播,受眾以瀏覽、評論、轉發的方式作為事件的旁觀主體存在。另外一種是“我—我”傳播,即新聞事件發生后,涉事的多方主體都可以進行信息生產,在此基礎上,他們進行對話、協商,以求達成共識。

                          “我—他”關系轉變為“我—你”關系和“我—我”關系,意味著真正的而非哲學意義上的對話式新聞敘事樣態的出現,即人們在對話中將新聞事實報道出來。針對新聞作為交往的表現,《新媒體語境下的新聞敘事:話語嬗變與模糊邊界》認為,可通過設置懸念、突顯驚奇、真情呼告、訴諸貼近四種結構來召喚用戶。在新聞的召喚下,用戶給予各種回應,除了點評轉發之外,還用另外的新聞進行回應,從而形成真正的主體間性。事實上,在新媒體語境下,人們在交往中了解新聞,在了解新聞中進行交往。不僅社會交往正在改變我們對新聞的感覺,而且新聞也在一定程度上改變人們的交往方式。

                          為適配新聞作為交往的范式,新聞語體發生了很大改變。曾慶香認為,傳統媒體的新聞主要采用正式語體,包括白話文、書面專用語、文言文在內的書面語;而社交媒體的新聞則主要采用非正式語體,包括俚語和俗語、日常口語、白話文在內的口語,這有助于維護用戶的黏性。原因在于非正式語體給人一種親密感,而正式語體卻給人一種高冷感。傳統媒體的傳者和受眾之間的時空隔離使得新聞成為一種儀式化演講,而社交媒體的傳者與受眾之間的跨時空交往使得新聞成為日常化對話,導致紙版的《人民日報》和公眾號版的《人民日報》風格迥異。

                          適配新聞交往的敘事模式

                          曾慶香認為,在人類的原初時代,交往屬性原本就附著于新聞的信息屬性之上,只是隨著交往的畛域日益擴大,新聞才由交往逐漸轉變為告知,新聞敘事方式也隨之由講述轉變為展示。當新媒體打破時空畛域,促成人們的跨時空交往,交往屬性又和新聞的信息屬性合為一體。同時,交往屬性的恢復也是在適應后現代社會的需求。反邏各斯中心主義作為后現代社會的一種文化特性,體現在新媒體新聞傳播領域,就是用戶對于權威信息的解構。一是用戶更偏好選擇接地氣的新聞,這種偏好轉向倒逼新聞媒體改變新聞敘事模式,轉而采取與用戶對話和交流的方式進行新聞敘事。二是用戶可以隨時隨地分享自己的所見所聞,甚至在很多突發事件中,置身現場的用戶利用社交媒體率先將事件發布出來,而這些信息經常成為主流媒體采用和追溯調查的源信息。

                          在新媒體技術加持下,用戶發布信息更具便捷性,社交媒體作為用戶發布信息的主要渠道,使得“人人都有麥克風”成為一種新的傳播情境。這種用戶和新聞媒體共同生產新聞的情境和新媒體的分秒傳播節奏,使傳統新聞的倒金字塔敘事模式已遠遠不適合現在的傳播語境,并催生了新型的蜂巢型敘事模式。蜂巢型敘事模式,指信息黑洞、報道者和碎片化新聞眾多的事件報道,也就是用戶與新聞專業媒體共同報道,共同將信息黑洞填補完整,從而將事件的真實面貌展露出來。

                          用戶作為非專業記者,他們的報道如何讓人信服?為適配用戶報道,并充分利用新媒體的技術可供性,新聞敘事的客觀性原則進一步升級為透明性原則。《新媒體語境下的新聞敘事:話語嬗變與模糊邊界》認為,新媒體新聞的透明性主要體現在視頻、圖片的使用方面。因為相比文字來說,原生態的視頻,在敘事聲音方面是零度控制;在敘述者方面,集行為者、聚焦者和敘述者三種角色于一身;在敘事時空方面,則是鏡像場景。因此,新聞敘事的原則實現了由客觀性原則向透明性自證原則的轉變。客觀敘事是傳統主流媒體所恪守的行業信條,透明性自證則往往由作為非專業媒體的用戶來完成,散布于各個空間的用戶通過共時性的新聞求證,往往能夠將新聞信息進行一番徹底“洗滌”,最后將事實真相呈現出來。總之,在敘述者、敘事時空、敘事聲音三者透明的加持下,用戶新聞具有了被人所信任的基本特質,從而成為新媒體新聞生態中重要的組成部分。

                          不過,這種可以自證的透明性催生了民眾的網絡抗爭,尤其是在涉及社會沖突的新聞事件中,個體往往作為新聞發布者或者第一講述主體出現,隨即在網絡上引起軒然大波。很多新聞事件表明,用戶新聞的透明性自證在很多時候對于社會沖突的解決能夠起到積極作用。但是用戶新聞是否更有利于進行群體評判和群體決策,從而在未來實現“信息烏托邦”,以及這種自證的透明性是否還存在其他方面的弊端,則需要從大眾心理學的視角再深入探討。

                          新聞交往范式依然需要專業媒體機構參與

                          很長時間以來,對事實的客觀呈現是新聞寫作的信條,新聞語言恪守客觀性與中立性等原則,帶有主觀評價的語言被認為是不夠規范的新聞語言。但是新媒體新聞語言的敘事語體,具有訴諸親密召喚和情感回應等特點,這是否是新聞語言的畸變?人類科技進步日新月異,任誰也擋不住歷史的滾滾車輪,信息科技賦權之下的每一個個體都可以利用手中的媒介建構起多元互動的新聞敘事,交往原本就應該是作為信息的新聞的天然屬性。因此,以信息交往為訴求的新聞語體的轉化則成為應然。

                          《新媒體語境下的新聞敘事:話語嬗變與模糊邊界》一書作者對新媒體語境下的新聞敘事語體的親密召喚、情感回應等特征,基本抱持比較認可的態度。回歸新聞原本的交往屬性是新媒體新聞敘事發展的可圈可點之處,同時新媒體促成了新聞生產的社會化。作者提出,新媒體時代依然需要專業媒體機構,原因是“業余產品需要專業人士來把關、打磨和提升”。作者認為,“新聞是對新近發生的事實的報道”的定義在新媒體時代依然生效,因為這個定義并沒有限定報道主體必須是專業媒體與專業記者,這也就為用戶新聞的出現留足了空間和解釋余地。

                          作者提出,新媒體或許一開始是作為技術手段和傳播語境被傳統新聞媒體應用,但是在進入Web2.0時代,新媒體逐漸超脫于單純的技術手段而演化為一種傳播媒介。那么,既作為傳播語境、又作為傳播媒介的新媒體,對新聞敘事產生了怎樣的影響?或者說新聞敘事如何變革以適應新媒體特性?帶著這個問題,作者采用了思辨研究法、文本分析法、文獻研究法,以經典敘事學、后經典敘事學為研究視角,在表層新聞景觀、深層敘事規律和底層變革邏輯三個層面進行了理論探討。

                          以互聯網為肇始的新媒體具有了去中心化特征,但純粹的去中心化與人類社會現階段的中心化存在著齟齬之處。這種不協調導致流量機制現身,甚至可以毫不夸張地說,新媒體時代是個“流量為王”的時代。新聞想要被“看見”,就必須有大流量為載體才能進入公眾視野,而一些訂閱用戶數量龐大的自媒體或者私人媒體便擁有了操控輿論的權力。因此,從這個角度來說,新媒體時代賦予了我們每個人發聲的機會,但作為用戶個體的我們,好像又將部分話語權讓渡給了新的代理人。

                          (作者單位:重慶三峽學院傳媒學院)

                        轉載請注明來源:中國社會科學網 (責編:關銳)
                        內容頁廣告位-中國與世界.jpg

                        回到頻道首頁
                        中國社會科學院概況|中國社會科學雜志社簡介|關于我們|廣告服務|網站聲明|聯系我們
                        中國社會科學院概況|中國社會科學雜志社簡介|關于我們|法律顧問|廣告服務|網站聲明|聯系我們
                        利发ap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