設為首頁 報刊投稿 微博平臺

                         首頁 >> 首頁輪播圖
                        【科技考古叢談】走近科技考古 感受文明魅力(第二輯)
                        2022年11月27日 12:22 來源:中國社會科學網 作者:社科網學術編輯部 字號
                        2022年11月27日 12:22
                        來源:中國社會科學網 作者:社科網學術編輯部

                        內容摘要:

                        關鍵詞:

                        作者簡介:

                         
                         


                         

                          從全新世早期以來,小南山、興隆洼、牛河梁和哈民等中國東北玉器體系的發現,成就了中國以至東亞早期玉器文化品牌。由此,中國史前玉器文化起源這一重大問題的突破,得到了歐美及俄羅斯考古學界的廣泛重視。至新石器時代晚期的凌家灘、良渚和龍山等文化階段,以玉器為核心的社會價值功能建構基本完成,并成為中國5000多年文明史的重要象征之一。三代以后,青銅器等新禮器崛起,但玉器與王權依然保持著密切關系。就人們的日常道德認知而言,“以玉比德”“君子無故玉不去身”等理念凸顯了玉的道德化內涵,這一理念成為中華道德文化系統中歷久不衰以迄當下的重要特征。  【閱讀原文】 

                          
                         


                         

                          冶金是古代手工業門類的重要組成部分,涉及礦石開采,金屬的冶煉與流通,金屬器的生產、流通、使用及其相關的社會組織管理等各方面內容。冶金考古可建立冶金技術的發展譜系,揭示冶金活動的生產組織方式,多角度闡釋資源、技術與文明發展之間的關系,為認識文明演進和國家發展等重大歷史問題,為保護、傳承優秀傳統文化提供科學依據。  【閱讀原文】 

                          
                         


                         

                          古DNA是指殘存在古代生物遺骸(如化石、亞化石、博物館收藏標本、考古學與法醫學標本等)中的遺傳物質:脫氧核糖核酸。分子考古研究就是利用現代分子生物學的技術、方法和手段,開展古代人類和動植物DNA的提取、擴增和測序研究,從分子遺傳學角度探討人類起源與遷徙、農業起源、家養動物馴化等考古學重大問題。  【閱讀原文】 

                          
                         


                         

                          現生人類的面貌具有性別和地區的差異,通過面部特征,我們可以大致判斷一個人是東方人、西方人、拉美人或是撒哈拉以南的非洲人等。古人類長什么樣?由于面部軟組織不復存在,古人類的面貌特征通常采用顱面復原的方法重現。顱面復原,即顱骨面貌復原是根據人體頭面部軟組織分布以及顱骨與面貌五官間的形態關系,在顱骨或顱骨的石膏模型上用可塑物質(橡皮泥、粘土、塑像蠟等) 生成顱骨生前面貌的技術,該技術已廣泛應用于歷史名人、古人類、刑事案件受害人等面貌的復原。  【閱讀原文】 
                         


                         

                          環境考古學是對考古學研究材料、對象的環境背景及其相互關系進行重建和分析的一門科學。作為考古學和地學之間的一門交叉學科,第四紀地質學、地貌學、沉積學、遙感與地理信息系統、歷史地理學等地學的研究方法在環境考古學中得到廣泛應用。在學科體系中,因其屬于一種自然科學方法在考古學中的應用,環境考古通常被視為科技考古的組成部分。  【閱讀原文】 
                         

                              碳十四測年方法主要包括常規測年法和加速器質譜測年法。較早發展的是常規方法,也稱為β計數法,該方法通過計數碳十四衰變釋放出的β電子來測定年代。加速器質譜測年法是在20世紀70年代后期出現的。該方法通過直接測量碳十四原子數目進行年代測定。 【閱讀原文】

                         

                         

                        轉載請注明來源:中國社會科學網 (責編:關銳)
                        內容頁廣告位-中國與世界.jpg

                        回到頻道首頁
                        舊.jpg
                        中國社會科學院概況|中國社會科學雜志社簡介|關于我們|廣告服務|網站聲明|聯系我們
                        中國社會科學院概況|中國社會科學雜志社簡介|關于我們|法律顧問|廣告服務|網站聲明|聯系我們
                        利发ap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