設為首頁 報刊投稿 微博平臺

                         首頁 >> 經濟學
                        科技人文交融揭示社會經濟復雜奧秘
                        2022年11月21日 10:59 來源:中國社會科學網 作者:王國成 字號
                        2022年11月21日 10:59
                        來源:中國社會科學網 作者:王國成

                        內容摘要:

                        關鍵詞:

                        作者簡介:

                          摘 要:當今時代個性特征日益凸顯,社會經濟日趨復雜,科技進步異常迅猛,人文社會科學現有的一些分支學科(理論知識體系)日漸式微。分析探索社會經濟復雜問題,不僅要借鑒自然科學(工程技術)的方法工具、前沿技術和與相關學科的交叉互滲,更迫切需要跨科跨界跨域大縱深地交叉融合。對于異質性個體與社會形態之間的內在關聯和雙向互反饋機理,要更有針對性,突出人文特征,抓住本質,揭秘復雜。從經典的酒吧模型和復雜性科學的興起發展中獲取有益啟示,跳出傳統思維框架,在幸福經濟學和基層治理等應用嘗試中,體悟、探索和開辟科技人文深度交融,以揭示社會經濟復雜奧秘的新途徑。

                          關鍵詞:社會經濟復雜性;復雜性科學;跨學科交融;異質性主體;社會異象

                         

                          當今世界,社會經濟日益復雜,國際局勢動蕩,人類共同面臨的氣候異變、生態惡化、地域沖突及新冠肺炎疫情等全球性問題加劇,強烈地沖擊挑戰著傳統認知觀念和原有知識體系,也加速了數字化(大數據)、人工智能(AI)、虛擬現實(VR+)和元宇宙等前沿科技的迅速發展。工具手段的活躍強勢與思辨認知的滯緩低沉,兩條賽道上不平衡、不協調的巨大反差,造成社會態勢和規則的“無序亂象”與人文社(會)科(學)研究中的主體缺位和表象化。這對用跨學科交叉、多維度視角、新的思維認知方式及催生新的知識體系來分析探索各類復雜性問題,提出了更為渴望和迫切的現實需求,激發著認知主體的探尋活力和主導性,正在促使人們轉變思維認知觀念,形成新的分析思路、模式和理念,創建發展新的學科理論。以科技支撐和賦能驅動力,再賦以人文的鮮活靈魂和流淌的血液,如此的科技主義+人文情懷,必將協力為我們的生活和社會創建美好的未來。

                          一、咖啡飄香中的新興學科——浸染人文復雜

                          人類對事物和自身存在及演變的關聯性整體認知,歷經一般系統論和耗散結構、協同論與突變論等發展階段,發展出基于主體建模(ABM)、大型系統仿真、演化動力學、混沌模態識別、遺傳算法等分析工具和方法。20世紀80年代初期,美國新墨西哥州圣塔菲山上(科學家避暑勝地),幾位來自物理、理論生物、心理學、計算機科學和經濟學等不同學科領域的頂級學者穿梭相聚,常常是在下午茶的咖啡飄香中,以思想的碰撞、回溯科學初衷、多元的融合、理念的認同等為話題內容,深挖和切中復雜的本質,解析國際熱點問題,上演著一場場為破解復雜探索新途徑的人類文明大戲,誕生了共同指向復雜系統的復雜性科學和創建從事專門研究的組織機構——圣塔菲研究所(SFI)。這本身就是探索和演繹人類自組織復雜性的有益嘗試。繼而又陸續凝練出適應性造就復雜性(Adaptation Builds Complexity)和隱秩序的核心思想,以愛爾法魯酒吧(El Farol Bar)為現實場景建構復雜分析基準模型,以復雜適應系統(CAS)、復雜網絡、行為動力學和基于神經網絡的遺傳算法、仿生算法和類智算法等為主要技術工具,聚焦常態因果和異象涌現,多源多科交匯地深入探究個體與群體行為關系這一學術難題,研發推出人工股市、人工社會和模擬大型經濟系統的阿斯彭(ASPEN)的群擁(Swarm)等。來自不同學科領域的科學家,習慣于下午茶時段在咖啡廳和酒吧相聚,暢談甚歡意猶未盡,之后回到自己雖不大但別具一格的辦公空間中,伏案深思、“嗒嗒”擊鍵;擺脫和跳出傳統思維框架、模式和知識架構,創新文化,“欲知廬山真面目,尚需身在廬山中”,把人融入和通過深度沉浸體驗來改善生存環境和人與自然的關系,置身復雜、認清復雜和破解復雜,使圣塔菲研究所成為世界復雜性研究的前沿陣地和橋頭堡。其代表性人物之一布萊恩·阿瑟(Brian Arthur)構建的酒吧模型等,喻示著再復雜的社會經濟問題和現象,其內核層或最關鍵的部分,也不過就是與此同理同胚同構。這不僅使復雜性科學成為21世紀最有生命力的科學,還在喚醒沉睡和被埋沒的智慧與卓見,融匯、升華精神文化層次,標志著科技文明、人類認知必然要進入一個新階段,又在自然地與當今數字化、人工智能、區塊鏈、機器學習和元宇宙等前沿科技匯流合進。

                          人類主體與對客體的認知映像,尤其是對自身社會現象的認識,不可能是分離割裂且難以有普適方法的,而中華文化又富含深蘊著和中國人擅長相對的、關聯的和動態的辯證思維與系統思想。由于錢學森先生開放復雜巨系統、綜合集成思想的提出和在航天工程中的成功應用,中國有一批學者多年來對系統科學和工程頗感興趣。幾乎是與復雜性科學的創立同步,一些敏銳的中國學人大約從20世紀80年代末、90年代初就開展了對復雜系統和復雜性科學的研究與探索,如中國人民大學、中國科學院、北京大學、北京師范大學和中國社會科學院等高校科研機構的相關專業人員。有的還組建了專門的研究機構,開始主要是在哲學、管理學、物理學、系統科學與系統工程界,后來結合大型仿真在社會經濟系統、網絡科學、生物科學和應急管理及工程技術等領域拓廣了應用。但在針對中國的社會經濟環境及文化傳統等基礎層面的獨創型研究還相當薄弱。

                          “人之初,性多面”,人天生就有著多元行為屬性的基因和種核,并非能以極端簡化的本善或本惡來概括或代表;“初相近,習相遠”,人的天性稟賦中有相近的共性,但后天的差異分化會越來越大。人是高端生物,高就高在人有思維意識、有情感智慧和主動行為等,需要多維度、專用尺度來刻畫;人活得越久,經過的復雜自然就越多,而且在認知處理復雜能力增長的同時,還可能在制造著新的更難的復雜。群體結構、運行機理、過程演化和總體形態的多態多變,是社會的復雜性。在與自然界的不斷交互中求取發展,人類是主導的,形成人因社會及人文社科研究,其不僅具有自然界一般復雜系統的基本性征,還以顯著的人文特色與自然系統有本質的區別,因為物理系統的基本粒子不具備意識和思維,而社會經濟系統中的個體卻不同。個體意志、多元行為屬性及自調適性,群體相互激發、多向連通和互反饋、異象涌現等,況且人因社會中的因果鏈條常常是多向的、模糊的、互為因果、因果循環和因果倒置且不斷演變的,用已有理論方法不太容易說清楚、也不能按某種已知規律推測出來或再現事物與現象,這就是人文復雜性。研究社會經濟及管理復雜現象對認知和方法的需求更高、難度更大,需要思想更深刻、涉及面更廣,所需要的技術手段要高于數學、物理和生物學及工程領域。換句話說,與人文社科相適配的基礎研究還遠未到位,滿足不了深刻揭示社會經濟復雜性的需求。如鮮活行為的關鍵特征和痕跡的深入刻畫與擬合,主體多元行為屬性多態表現的條件(網聯路徑)依賴、綜合響應模式、規則轉換和雙向互反饋機制等。人不可能無論任何情形都總是按特定時期特定場景下的行為方式行事,社會經濟系統也不可能總是保持元素屬性和整體性能的穩定一致,因而人文社科研究不宜在單向度、穩態化的線性思維模式下展開。因為主體性和易變性,人的能力的提高永遠趕不上欲望增長的速度,人們在解決一個或一事復雜性的同時,或許就在孕育和制造著新的更大的復雜性。這就是特有的和為什么要專門研究人文復雜性,也是復雜性研究的攻堅重點。

                          譜分解透鏡中的復雜性,有客觀的復雜性,主觀的認知復雜性,群體行為和社會結構的復雜,應用場景、現象生成和演變的復雜,模型和算法的復雜,還有動態復雜性等,它們相互滲透、浸染和啟示。從源于鮮活生動場景中人的切身感受的復雜性研究及相關學科的創立發展中,可以醉享咖啡濃情、茶香、酒醇的美妙混合味道,可以看到多學科知識碰撞的思想火花,可以感受人類探索創新的智慧之美和無窮魅力;其本身就是從社會實踐中來、回到社會實踐中去的科學探索創新的典范,與當下忽略或掩蓋人文社科實質價值的“以財富論成敗”、“以成敗論英雄”和“以流量論網紅”的社會流俗、惰性的思維方式與評價尺度相比,能使我們的視點更加注重探索人生價值、生活真諦和社會意蘊。

                          二、探索人文復雜性的路上文理攜手同行

                          現如今很多場所、很多活動中智能終端的廣泛應用,不僅時時處處能遇見十足的科技范兒,也能嗅察品味到醇厚的文化氣息。探索真實場景中真實主體的行為,揭示人文社會復雜奧秘,需要有復雜性思維和相應的分析技術方法;不僅要像對待一般復雜系統那樣,關注研究自組織性、不確定性、非線性和群體涌現性等,更重要的是要變革認知觀念,要有跨學科交叉的視野、多元的思維模式和分析方法,以人的視角觀察提煉人文復雜問題、刻畫關鍵行為特征和獲取數據,以主體行為和基于主體建模為主線的技術關聯展開應用等。面對社會經濟現實問題的復雜性思維,其實就是跳出傳統框架,深入沉浸到現實社會中發現問題、探尋相應的分析解決方法,而不是在原有學科知識和理論體系內打轉。復雜性分析研究的技術方法和工具箱里已有不少器件,涉及學科面很廣,哪一把工具最合適,要看所研究問題的需要和研究者的偏好習慣,而真正適合研究社會經濟復雜性,要緊扣人文特性,以人為本、聚焦行為;根據問題選用學科和方法,而不是在某一(幾個)學科視野和框架中圈選問題;客觀世界和人類社會的現實存在及演變本身是沒有學科一說的,只是在人們的認知空間中才有分門別類的學科知識體系;只有回歸初心、文理融合、以人為本、問題導向,內源驅動、條件順變,才有望破解人文復雜密碼。

                          科學技術本身就是人類文明和文化知識、思行能力的一部分,而人類文明、知識積淀、能力提升等又是在科技發展的引領和推動下逐步豐富進步的。雖然原理類同、方法可以借鑒,但與客觀世界中的復雜系統相比,社會經濟復雜系統的分析研究方法在研究對象、觀察測度、數據獲取、建模分析、算法設計、程序應用、因果(相關)推論、評價尺度等方面有顯著區別。從EBM(解析方程式建模)到ABM(基于主體建模),從有一定之規的因果(相關)分析到“非常態”的異象涌現探究,從解釋性循規性到探索性設計性,從個體與群體行為關系、個量到總量的加總生成模式來看,人文復雜性也不是一般的一加一大于二的系統協調性,而且還表現為相互依存影響、激發群智創造性等人類特有的質性。就分析視角和技術路線而言,對一般自然系統的探索,可以是理論引導、數據驅動,而對人文復雜的社會經濟系統,更需要的則是問題導向、內源驅動(即以主體行為和相互關系等內在屬性為基點)。人文社科關于復雜性的探索,不是在規范的實驗室內在因素可分離、可控制和可重復的情形與條件下進行、發現和驗證的,不是只在基本行為假設上通過邏輯演繹建構學科知識體系,其切入點、側重點是要在人的行為主導下、在鮮活的現實場景中創建有特色的方法、話語體系和評價尺度,使理論有根有魂、有骨架有血肉、鮮活生動,開辟探索社會經濟復雜性的創新之路。

                          不知何時,科技與人文分野,有了各自不同的賽道,而且發展不甚平衡,或許這與我國的文理分科教育有關,但根本上是源于人們對科技與人文的表層化認知和陳舊、偏倚、僵化的觀念。現實中則是迫于已有的理論知識體系被愈發個性化的人,被日益復雜的社會經濟甩得越來越遠了。無論是自然科學還是人文社科,理論都是在不斷接受實踐檢驗的過程中逐步完善和發展的。尤其是經歷過2008年金融危機的沖擊與考驗后,人們對傳統理論方法的信服度斷崖式下跌,期待復雜性分析研究能成為科學理解當今世界的新方式、揭示復雜奧秘的金鑰匙,能為經濟學家和其他社會科學家提供新的工具包,這也是發展復雜經濟學的極好機遇。正像微積分中以微分單元上的變換與替代來解釋和理解直與曲、離散與連續、有限與無限的轉化關系,對物質微粒屬性的深入研究為量子科學和現代物理學的發展奠定基礎、賦予動能,其他學科也有類似的做法和規律。分析社會經濟復雜性,也必須在基礎(個體)單元和微粒層級上跨學科地深化和夯實根基。如此大跨度、大縱深的多學科交叉研究的底層邏輯和規則轉換,必然要有相應的多元視野。復雜性科學的最大價值和學術貢獻,就在于從根本上變革認知觀念和思維模式,尤其是促使社會經濟系統研究回歸人本初心和預設軌道。

                          上天對人類是公平的,可人間卻有獎懲;客觀的存在對所有的人是一樣的,可不同的人卻會有不同的感知。人文復雜性是置于隨機(有序)與隨意之間、客觀與主觀共同作用的結果,其在場景定型、因素分離、變量觀測、微粒同性、分析維度、可控可復等方面,與自然科學和工程技術的研究探索有本性上的不同,因而跨學科、數字化和多元思維是必然和必要的,它們有著天然的親近和可行性。對于復雜系統而言,尤其是人文復雜性,邏輯上的因果推論(理論認知)與事實上的內在關聯(客觀存在)完全不是一回事,前者是表象分析,后者需要機理揭示。之所謂復雜,關鍵就在于捋不清通常的因果,應更深入一步探究復雜系統的生成機理,以免陷入自掘的邏輯陷阱。之所以會有認知復雜性,就在于現有的認知觀念和方法滯后于日益加速復雜的現實存在和變化。為什么要跨學科、跨門類、跨界交融?這是因為,事物的存在變化、研究對象等本身是不分學科的,人的直觀感知也沒有學科之分,而且多學科的理論知識體系都是以主體認知為樞紐和通用平臺,研究結果都還要回到實踐中,所以在原理層面和研究目的上它們是可對接轉換的。就某種意義上講,社會經濟日趨復雜,主要源于多元易變因素混合影響的現實活動與分門別類、劃類歸因的理論分析之間的不協調、不匹配。從現實經濟來看,實體與虛擬場景下的消費行為差異,股市振蕩波動、收入差距演變、民生福祉與就業保障、增長的環境代價,宏觀經濟運行態勢與市場微觀主體行為等,都可能有著類同的內在關聯、關鍵影響因素與核心動力,都與外部條件和自然環境高頻交互。又如復雜系統管理中,自組織、結構洞與分布式自組織(DAO),自主治理、公共治理、數字治理與區塊鏈、虛擬現實和元宇宙等,也有著內在一致性的對應連接。人與自然的生命共同體,整體與還原、價值理性與工具理性的分析思維模式,人類智慧與機器智能的混合行為,科技受人類的智慧創造性和實踐的啟發與驅動,使得人類社會在科技進步的引領和推動下主動調適、設計創建、規劃引領未來。

                          其實,復雜性研究并非一門學科,應該說更像是一套思維工具和方法,是貫穿于現代科學眾多領域的一種理念,對分析探索人文復雜性而言,就是跨學科多元思維與異質性個體組成的社會的本質特點對應結合的分布——整合思維模式。它可以用來更好地解釋自然界和人類社會中從微觀底層、結構演變到整體現象的系統性內在關聯。比如,經濟金融市場運行,公共政策分析和公共管理研究,生物群體的生存本能與仿生智能算法,社會團體、互聯網、生態體系、城市與文明、全球氣候變暖……這些看似毫不相關的系統背后存在怎樣的相似性?人類能認知的和獲得的信息(數據),與期望認知的和所面對的對象來說,總是顯得那么渺小;而化繁為簡的還原論認識方法,似乎遇到了邊際效用遞減規律的戲謔,突破式的實質性創新越來越難了;我們所處的世界和社會,復雜也好、簡單也罷,都是相對于人類的認知而言的,于是,就得有復雜的視野、復雜的觀念和敢于主動復雜的格局與情懷。主體行為從同質到異質、從條件外驅到內源激發,個體的差異性越來越顯著,內在的關聯、雙向互反饋的作用越來越密越來越強,對社會經濟運行的影響越來越大;主體行為的共性部分可用經驗數據、理論模型、機器智能等來解決,個性部分只能基于真實的關鍵行為特征構建行為方程、非線性加總生成總體現象的人類智慧來解決,而傳統理論方法只是一種忽略個性的研究路子。于是乎,就有了復雜性研究和復雜性科學,以及復雜經濟學等。這是必然,是大勢,而且這種趨勢越來越強勁、不可阻擋。

                          三、酒吧模型、個性感知與探尋揭秘人文復雜之路

                          以酒吧模型(類似的有少數者博弈模型)這類廣泛存在的社會事項(也包括協調治理、自主治理、數字治理等)為基準和剖析對象,分析揭示社會經濟復雜性哪些靠科技手段,哪些要有人文操作。通過逐層分解、分類歸因,都類似地存在著個體與群體復雜的行為關系。阿瑟對愛爾法魯酒吧的處理方式如下:如果酒吧周末上座率不超過60%,每個人都會很盡興;如果來酒吧的人超過了60%,顧客體驗感便會下降。反之,若酒吧的人太少,會感覺沒氣氛,也就不太愿意去了(該閾值可根據酒吧總體經營狀況來具體設定,比如說,人多時上限為2/3,人少時下限為不低于1/3)。于是,人們只有在估計酒吧客人不超過60%的情況下才會去;否則便待在家里。那么,周末晚上人們到底該怎么估計呢?這類問題不宜用傳統的數學建模方式分析解決,不同的人將會依賴不同的策略(假定以前周末去酒吧的人數是公共信息):有些人就只簡單假設,本周末客人數目大概和上周末差不多;有些人則會想上次他們去那兒時,酒吧里大約有多少人;有些人則采用平均法,找出前幾個周末的平均客人數;另外還有些人則猜測,本周人數會與上周相反(也就是說,如果上周客人少,本周客人就會多);甚至還會有人靠錨定效應和完全憑一時的興致心情來選擇。

                          阿瑟設計了一系列以酒吧上客率為主題的計算機仿真實驗:他以一群計算機主體(Agent)仿真人,讓他們各自選擇不同策略,依據不同行為規則、選擇不同策略的客群結構也在變化,然后交由機器自行運作,連續運行100周。結果是酒吧人數每周波動得很厲害,沒有規律呈隨機變化,沒有顯見的穩定模式,沒有任何理論占優策略可供個人遵循,并且所有策略大都只是用一下就不靈了。不過,這個實驗最引人注意的是:100周內該酒吧的平均上座人數剛好落在六成上,等于群體希望的客滿程度。換句話說,即使個人采用的差異化策略都要視其他人的行為而定,團體得到的集體判斷仍然有其內在的規律(個體異質性需求和策略選擇隱含著共同預期或目標)。由此可見,酒吧的整體運營狀況,取決于吧客是否去消費的個人意愿和實際行動;每一位吧客是否去酒吧的策略選擇受酒吧經營狀況的影響,自然也會受相互之間是否去酒吧的猜測判斷的影響;個體的簡單和隨意,也會有整體的規范和有序。分層提煉出復雜適應系統(CAS)中由異質性個體到群體行為涌現中的幾個關鍵特征:

                          ——個體喜好。深入到差別化個體的行為內核中。

                          ——群組交互。關聯主體行為發生的環境、交互規則和傳導演變機理。

                          ——總體形態。分類考察由微觀到宏觀、個量生成總量的加總模式,以分析異象涌現。

                          ——雙向反饋。任何宏觀現象,都有其微觀成因;受宏觀形態和條件變化影響的微觀層面的任何微小差異,都有可能引發宏觀層面的巨大變動。這種雙向互反饋機制和微觀宏觀一體化的視角(通宏洞微),是社會經濟復雜性的本質特征之一和研究揭示的內在要求。這不僅是酒吧運營表現出來的特點規律,也是以人為主體的社會經濟復雜系統所共有的。

                          類似的還有劇場演出結束后觀眾反響的起立鼓掌模型(Stand Ovation Model)等,共同的基點是差異化的自我感受,其中還蘊含的群同效應(peer effect),是指在一個社會群體內的人們容易形成相近的看法、引發相同行為或動作的效應。對此類問題的研究,是傳統理論方法的盲區和相關數據獲取的空白帶,缺乏對主體行為及發生場景的關聯,缺乏對真實人際交互及可能引發的反應的關切與合理刻畫,若直接套用自然科學和工程技術的復雜性研究方法,似乎有點兒驢頭不對馬嘴。而這卻是人文復雜性的關鍵難點。

                          追求幸福是人類社會永恒的主題,發展幸福產業,可以更好滿足人們對美好生活的向往和追求,有利于增強人民群眾更高質量的獲得感、幸福感和安全感;而幸福又是因人而異的,如何提升全體人民的福祉頗具人文復雜性特點。近年來,以文旅、文創、文娛和文養等為代表的大文化、大健康等幸福產業新業態蓬勃發展,拉動消費增長,促進經濟轉型升級,增強人們的幸福感。培育發展新動能,成為我國經濟發展的一個新亮點。幸福產業不是傳統產業模式的簡單延續,而是以健康、綠色、智創等為特征的新興產業,是人類社會發展到一定階段的產物和發展水平提升的一個重要標志,特別是科技進步推動生產力不斷發展,讓更多人通過“有錢有閑”的個性化消費來滿足多樣化需求。基于異質性主體行為,將自身的多元價值實現與科技進步很好地結合,可能興起其他新業態,體現出當今互聯網+、平臺/分享經濟等新形態經濟的核心和本質特征。一方面,出現自由職業、斜杠上崗、UP主(互聯網上傳者)等新的從業方式,使個體層面的差異化特征凸顯,主體性更加突出,以個性感知、個體意愿和多元多態感知傳導與群體聯動、相互激發為共同切入點和關鍵點,進而揭示相似的內在關聯機理,更多地體現人文復雜性特點,也符合新發展理念引領的新時代育才觀;另一方面,群體內和群體間的協調及聯動效應也更為明顯,在個體主觀價值評判、偏好滿足和幸福感提升的基礎上實現共同富裕,宏觀與微觀、頂層和底層貫通一體化的通宏洞微,由此協調各方行動以實現企業、經濟體、國家和民族的總體目標,順應社會發展大勢。

                          再來看一些相關問題。基層社區治理直接與住戶和居民打交道,與各家各戶及個人的切身利益、日常生活息息相關,處于整個公共治理和社會網聯體系的末梢終端,要處理來自方方面面的信息和各種復雜問題,免不了張家長、李家短之類的瑣事。因此,基層治理是典型的社會經濟復雜問題,是社會運行的底色,具有普遍性、瑣碎性和綜合性,以及突發性和奇特性等特征。基層治理是社會經濟運行的縮影、文化生態的寫照,是研究人文復雜性很好的代表性場景,也能與自下而上的基于主體建模和當今科技前沿等對接同步。基層社區成分多樣,具有承上啟下、連接方方面面、穩住日常、應對突發、廣容個體和共享繁榮等功能,是穩定社會大局的微觀支點,又是敏感問題的臨界觸發點;個體之間和社區之間差異較大,人際間的親疏、了解他人和被了解、影響他人和受影響、信任和被信任等程度不同,親社會和獨善其身的表現形式與程度也有明顯差異,這與酒吧場景在原理和特點上有很多相似相通之處,用傳統的同質化假設和觀念、均質化思維和處理措施與真實情況往往會有很大出入。

                          借助對酒吧模型的思維方式和處理方法,將基層治理問題分類分層分屬性看透、解決處理好,無疑對探索人文復雜類問題大有裨益,具有重要的啟發借鑒價值,有助于弘揚社會正氣、提高治理現代化水平。基層治理做好了,個體與群體、意見領袖與普通居民、小群體與大群體的關系擺正了,整個社會的工作就好做了。對這類有廣泛代表性和深刻意蘊的社會經濟問題,只要把常規研究中數據獲取、建模分析、算法設計、程序應用、因果(相關)關系、評價尺度、話語體系、知識建構等方面加以認真地思考對比,基本上就能在思路上把客觀世界與人類社會中復雜性研究的異同想清楚、說清楚了。這需要引入和處理好個體自身利益、自我意識、思維觀念、參與介入、行為方式、他向關注中的主體性、差異性和易變性(隨環境條件和他人行為的變化而變化)等問題和因素,眼睛向下、重心下移、聚焦行為、關切交互、整體把控,對重視跨學科基礎研究也有很好的啟示。基層治理也正好應了老百姓的一句俗話,“當得好縣官未必能當得好村官”,雖然有些縣官也干過村官。因基層治理和群眾的直接接觸更多,群體聯動效應更明顯,這類人文復雜性相關的事情弄明白了,不僅有助于解釋、規范和調控社會經濟發展,而且還有望勾畫、預見、設計和引領未來。

                          個性多元凸顯、社會日趨復雜、科技迅猛發展、產業轉型升級、虛實共生交融、時空更迭穿越……人類的思維認知是在與自然界交互的歷史長河中、在簡單與復雜的交織中不斷成型、演化和提升的,科技與人文聯手、理與文兩大門類學科交融合體,探究復雜,破解密碼,須有直面人生海海、山山而川時不過爾爾的心態和格局,要看見具體的風景,做具體的事,愛具體的人。由此我們仿佛能看到,科技與人文攜手,執持揭示人文復雜性奧秘的鑰匙,正在叩開復雜性科學的大門,登上復雜性研究的文明殿堂,促進復雜性探索進入一個新時代。或許這就是現實,或許這就在不遠的將來。

                         

                          (作者系中國社會科學院數量經濟與技術經濟研究所研究員、博士生導師,中國社會科學院大學教授、計算社會科學研究中心主任,全國經濟復雜性跨學科研究會理事長)  

                         

                        【經濟學派公眾號閱讀全文】

                        轉載請注明來源:中國社會科學網 (責編:張征)
                        內容頁廣告位-中國與世界.jpg

                        回到頻道首頁
                        中國社會科學院概況|中國社會科學雜志社簡介|關于我們|廣告服務|網站聲明|聯系我們
                        中國社會科學院概況|中國社會科學雜志社簡介|關于我們|法律顧問|廣告服務|網站聲明|聯系我們
                        利发ap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