設為首頁 報刊投稿 微博平臺

                         首頁 >> 經濟學
                        中國式現代化為人民幣國際化開拓廣闊前景
                        2022年11月26日 08:06 來源:中國社會科學網 作者:劉飛濤 陳運森 字號
                        2022年11月26日 08:06
                        來源:中國社會科學網 作者:劉飛濤 陳運森

                        內容摘要:

                        關鍵詞:

                        作者簡介:

                          高水平對外開放是中國式現代化建設的內在要求,人民幣國際化是新時期高水平對外開放的重要內容。黨的二十大報告明確提出,有序推進人民幣國際化。這不僅是中國堅持高水平對外開放的需要,也是提高人民幣世界認可度的需要,更是國際貨幣體系多極化調整的需要。烏克蘭危機升級以來,美國濫用對俄金融制裁,加速了美元地位的自我削弱。美聯儲大規模加息政策使全球經濟承壓,世界經濟增長前景黯淡,主要貨幣匯率波動幅度加大,國際金融市場動蕩加劇,美元主導的國際貨幣體系內在不穩定性加速放大。同時,大國博弈推動國際金融格局重組,多元國際貨幣體系構建逐步提速。

                          一、國際貨幣體系環境新變化

                          當前,在新冠肺炎疫情持續、烏克蘭危機延宕背景下,國際經濟結構和貨幣體系正發生向多元化轉向的趨勢性大調整。美元仍居國際貨幣體系的中心地位,但已呈現衰落性趨勢。未來國際金融格局的走向,將隨著主要貨幣力量對比進行重構。國際貨幣格局進入動蕩調整期。

                          美元仍居國際貨幣體系中心,地位逐漸下降。目前,國際貨幣體系仍呈現以美元為核心的單極格局。美元在國際貿易結算、外匯儲備、國際債權、外匯交易、大宗商品計價等領域占比均為首位。美國綜合國力逐漸不足以支撐國際貨幣體系的正常運轉,國際市場對美元的信心下降,美元的國際地位正逐步降低。以經濟實力為例,自2001年至2021年,美國GDP占世界的比重由31.48%下降到23.93%;與經濟實力下滑相對應的是貨幣地位的回落,自2000年第一季度至2022年第一季度,美元在全球儲備中的份額占比由72%下降至54.79%。各國央行正尋求儲備貨幣構成的多元化。此外,美國貨幣緊縮和財政擴張所帶來的新增債務將繼續推高美國的整體債務負擔,加上美國經濟中期展望增長乏力,美元的經濟基本面支撐持續走弱。

                          歐元地位呈趨勢性下降,仍將占據一席之地。歐元發行之初曾是美元的有力競爭對手,但歐債危機、英國脫歐以及當前能源短缺接連沖擊歐盟經濟,正面臨前所未有的挑戰。目前,歐元面臨不利的外部環境。歐元在此次烏克蘭危機中受到很大沖擊。首先,俄烏沖突凸顯了歐洲地緣安全方面的脆弱性,打擊了國際市場對歐元的信心,外資加速逃離歐元資產。其次,美西方對俄金融制裁直接沖擊了大量歐盟內部企業與金融機構的業務,增加了歐元區經濟與金融體系的潛在風險。再者,俄羅斯的“盧布結算令”進一步降低了俄羅斯對歐元的依賴。烏克蘭危機升級后,歐元不僅沒有像美元一樣充分發揮避險資產功能,反而經歷了長期的貶值過程,跌破對美元的匯率平價。此外,美聯儲加息增大了歐洲央行實施獨立貨幣政策的客觀阻力。歐元區內部經濟發展不平衡,國家間經濟差距不斷拉大,也使歐元經濟基本面支撐遭到削弱。在歐洲甚至包括中東、北非等地區,歐元仍將占據重要的地位。

                          人民幣國際份額占比較低,發展前景看好。一直以來,跨境貿易結算始終是人民幣國際化基礎驅動力,中國總體保持疫情防控和經濟復蘇的全球領先優勢,進出口總規模名列前茅且份額跳升,為人民幣作為結算貨幣甚至儲備貨幣提供了有利支撐。環球銀行金融電信協會(SWIFT)數據顯示,人民幣國際支付份額于2021年12月提高至2.7%,超過日元成為全球第四大支付貨幣。2022年5月,國際貨幣基金組織(IMF)將人民幣在特別提款權(SDR)中的權重由10.92%上調至12.28%,僅次于美元與歐元。根據中國人民銀行統計,截至2021年末,有80多家境外央行或貨幣當局將人民幣納入外匯儲備,境內外1259家機構通過直接或間接方式接入人民幣跨境支付系統(CIPS),表明人民幣國際地位正穩步提高。當前人民幣國際地位與中國經濟規模遠不匹配,在國際貨幣體系中尚有巨大上升空間。中國經濟進入高質量發展階段,綜合經濟實力持續增強,經濟體量、跨境貿易和投融資規模進一步擴大,為人民幣國際化拓展空間。

                          二、人民幣國際化迎來新機遇

                          世紀疫情持續沖擊,烏克蘭危機疊加影響,百年未有之大變局加速演進。我國經濟基本面長期向好,為人民幣國際化提供了經濟支柱,高水平對外開放為人民幣國際化提供了外部條件,高質量金融市場建設為人民幣國際化提供了制度基礎。人民幣國際化不僅能夠提升我國的國際地位,更有利于國際貨幣體系朝著多元化發展,提升發展中國家在全球金融體系中的話語權,維護國際經濟金融系統穩定。

                          美國對俄極限制裁,動搖美元信用基礎。美歐聯合凍結俄羅斯央行儲備的行動向世界表明,西方資本主義社會產權“神圣不可侵犯”的原則,可以讓位于地緣政治、國家利益乃至意識形態沖突。剔出俄羅斯于美元系統之外,將SWIFT系統作為大國博弈的工具,破壞了國際支付清算體系的公平性,也令世界確信美元霸權是美國可以肆意使用的經濟武器,金融多邊主義遭受嚴重沖擊。對俄金融制裁引發國際社會對美元地位的擔憂。國際貨幣基金組織第一副總裁吉塔·戈皮納特 (Gita Gopinath) 稱,對俄金融制裁或長期損害美元的主導地位,導致國際貨幣體系更加碎片化。如果美元霸權隨意性的傾向不斷加深,將會有更多國家產生“去美元化”訴求與行動,轉而尋求次一級區域性貨幣合作或數字貨幣。歐盟的“貿易互換支持工具”(INSTEX)、俄羅斯的“盧布結算令”、印度的“盧比結算機制”等,均是“去美元化”的嘗試,且這種嘗試正變得愈加頻繁,以降低美元霸權體系出現打壓行為與體系動蕩時的風險。美國頻繁使用金融制裁降低了美元的信用和吸引力,產生巨大離心力。國際貨幣體系在動蕩中醞釀多元化發展框架。

                          美元體系痼疾周期性引發全球經濟震蕩,全球金融治理呼喚有效的平衡力量。從1997年亞洲金融危機到2008年全球金融危機,美元體系痼疾引發周期性經濟震蕩的弊端頻頻暴露,其核心癥結在于美國在享有美元帶來的國際貨幣特權的同時,卻沒有承擔維護全球金融穩定的責任。新冠肺炎疫情暴發以來,美國采取貨幣寬松政策,向全球輸出通脹;當前美聯儲“亡羊補牢”式地大幅加息,又讓世界經濟承壓。發展中國家經濟遭遇更大困難。一是發展中經濟體面臨外部貿易環境惡化風險。利率走高削弱美國國內消費能力,導致其進口需求下降,以出口作為經濟復蘇動能的發展中國家陷入對外貿易疲軟困境。二是美聯儲加息或引發發展中經濟體金融危機。一方面,造成貨幣沖擊。美聯儲加息使美國國內利率走高并吸引資金大幅回流,直接推高美元匯率,發展中國家貨幣相對貶值。發展中國家若強制干預外匯市場,將導致外匯儲備流失,應對貨幣沖擊能力明顯減弱。另一方面,引發債務危機。美元大幅升值導致發展中國家以美元計價的外債償還負擔加重,讓本就因應對疫情而陷入財政困境的發展中國家更為窘迫。三是美聯儲加息引發發展中國家經濟衰退甚至社會動蕩。為防止資本外逃和貨幣貶值,部分新興經濟體和發展中國家被迫采取跟隨式加息策略,這將拖累發展中國家經濟復蘇,導致就業崗位損失、債務負擔加重、抗擊新冠肺炎疫情和應對糧食與能源危機的能力減弱,進而引發社會問題。

                          人民幣作為國際貨幣體系多元化的重要一極,為世界經濟金融穩定貢獻力量。基于人民幣的非美元支付體系具有發展潛力,這源于中國作為全球最大貿易國家所擁有的規模經濟和范圍經濟優勢。就亞洲及世界經濟發展而言,中國仍是世界經濟增長的重要穩定器和動力源,人民幣國際流通能夠為外國加強對華貿易與投資提供有效便利,促進其他國家在更大范圍分享中國經濟發展帶來的紅利。事實上,中國與非洲、拉丁美洲以及周邊區域的部分國家已達成人民幣支付機制安排。此外,人民幣國際化還能夠在人民幣穩定的前提下,保障人民幣作為儲備資產的保值增值功能,在美元放水又大幅加息的背景下,為穩定國際金融市場提供替代選擇,這也是對全球安全資產供給的一個重要補充。中國央行與其他國家央行的貨幣互換協議、戰略儲備合作等,也有望扮演安全資產的角色。人民幣國際化不僅助推國際貨幣體系多元化,而且帶來國際貨幣相互競爭的良性外部約束,對美元霸權起到制衡作用。這有助于提高國際貨幣體系的可持續性,降低潛在貨幣危機的爆發,并限制潛在的資產價格波動。

                          國際貨幣體系“包容性改革”存在阻力,人民幣國際化為國際貨幣體系改革破局。當前的國際貨幣體系屬于布雷頓森林體系的產物,存在“先天”缺陷。一方面,這一體系由美國主導,并反映美國霸權訴求;另一方面,這一體系難以呈現世界經濟發展的新特征,致使新興經濟體在國際貨幣體系中不具備對應的話語權。現階段國際貨幣體系亟需革新,然而要使美國等既得利益者主動投身國際貨幣體系改革,則存在極大難度。人民幣國際化有利于中國參與國際貨幣體系包容性改進。中國成為國際貨幣體系的主要參與者和建設者,不僅反映自身的訴求,也代表廣大發展中國家的根本利益。無論是在全球層面還是區域層面,中國提供國際貨幣這一國際公共產品,承擔了維護國際金融秩序穩定、保障發展中國家利益的國際責任。金磚銀行及亞投行、絲路基金,都是現行國際貨幣體系發展中國家層面的有益補充,對于打破美元主導的國際貨幣體系,提升新興經濟體參與全球治理的話語權,推動現行國際金融體系朝著更加公平、合理、多元方向改革發展,具有重要的全球性意義。

                          三、國際貨幣體系新格局漸露雛形

                          中國式現代化道路,與西方現代化道路不同。西方發達國家是一個“串聯式”的發展過程,工業化、城鎮化、農業現代化、信息化順序發展,發展到目前水平用了二百多年時間。我們要后來居上,把“失去的二百年”找回來,決定了我國發展必然是一個“并聯式”的過程,工業化、信息化、城鎮化、農業現代化是疊加發展的。從“現代化的遲到國”成為“世界現代化的增長極”,中國僅用了幾十年時間。中國式現代化決定了人民幣國際化也將是“并聯式”過程。與發達國家資本市場開放、金融市場深度發展、貨幣國際化順序發展不同,人民幣國際化與我國資本市場高水平開放、金融市場深度發展疊加在一起,伴隨中國式現代化全面發展,是符合中國國情并體現中國特色的跨越式發展。

                          黨的二十大報告指出,中國“推進高水平對外開放”“穩步擴大規則、規制、管理、標準等制度型開放”“深度參與全球產業分工和合作,維護多元穩定的國際經濟格局和經貿關系”。美元獨霸的單極格局短期難以改變,國際貨幣體系改革也非一蹴而就,但國際金融體系多元化如旭日初升、勢不可擋,國際貨幣體系也將朝著更加公平、合理、多元方向改革發展。結合貨幣地位與經濟基本面的關系來看,美元在國際貨幣體系中的地位面臨不斷下降的長期趨勢;歐元的地位或呈趨勢性下降或企穩;人民幣的國際地位遠低于中國經濟的全球重要性,在國際貨幣體系中的成長空間巨大。長期來看,國際金融架構將與全球經濟基本面的格局趨于一致,國際貨幣新體系的長期形態將會是美元、歐元與人民幣共同支撐下的多元并立的新格局。

                         

                          (劉飛濤,中國國際問題研究院世界經濟與發展研究所所長;陳運森,中國國際問題研究院世界經濟與發展研究所研究實習員)

                         

                        【經濟學派公眾號閱讀全文】

                        轉載請注明來源:中國社會科學網 (責編:張征)
                        內容頁廣告位-中國與世界.jpg

                        回到頻道首頁
                        中國社會科學院概況|中國社會科學雜志社簡介|關于我們|廣告服務|網站聲明|聯系我們
                        中國社會科學院概況|中國社會科學雜志社簡介|關于我們|法律顧問|廣告服務|網站聲明|聯系我們
                        利发ap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