設為首頁 報刊投稿 微博平臺

                         首頁 >> 經濟學
                        推動高質量發展 形成發展新優勢
                        2022年11月29日 08:36 來源:中國社會科學網 作者:任保平 字號
                        2022年11月29日 08:36
                        來源:中國社會科學網 作者:任保平

                        內容摘要:

                        關鍵詞:

                        作者簡介:

                          習近平總書記在黨的二十大報告中提出“著力推動高質量發展”的任務,并明確提出“高質量發展是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的首要任務”。高質量發展是我國經濟發展在多重約束下求最優解的過程。黨的十八大提出,把推動發展的立足點轉到提高質量和效益上來;黨的十九大報告提出,我國經濟已由高速增長階段轉向高質量發展階段;黨的十九屆六中全會提出,必須實現創新成為第一動力、協調成為內生特點、綠色成為普遍形態、開放成為必由之路、共享成為根本目的的高質量發展;黨的二十大報告提出,著力推動高質量發展,體現了我們黨對經濟發展規律性認識的不斷深化。著力推動高質量發展是在社會主義現代化新征程實現第二個百年奮斗目標的根本途徑。 

                            高質量發展取得的成就 

                            新發展理念是指導高質量發展的方法論與思想觀念。黨中央適應、把握和引領經濟發展新常態,堅定貫徹新發展理念,推動經濟發展方式轉變。黨的十九大以來,根據社會發展階段和社會主要矛盾變化,積極推動高質量發展。 

                            積極貫徹新發展理念,推動高質量發展。新發展理念是高質量發展的世界觀和方法論,高質量發展是貫徹新發展理念的發展。把新發展理念貫穿于經濟社會發展全過程,以新發展理念引領高質量發展。把注意力集中到解決發展不平衡不充分問題上來,將經濟發展質量和效益納入到核心目標,堅持質量第一、效益優先。把創新作為第一動力,實施創新驅動戰略,強化國家科技創新力量,把協調作為內生特點,推動產業轉型升級和區域協調發展。把綠色作為普遍形態,以最嚴格的生態環境保護積極推動綠色發展。把開放作為必由之路,積極實施高水平開放,推動“一帶一路”高質量發展。堅持共享發展,把全體人民共同富裕擺在更加重要的位置。 

                            以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為主線推動經濟高質量發展。進入新常態后,我國經濟發展的主要矛盾在供給側,高質量發展的關鍵在于提高供給體系質量。通過供給側結構性改革,在調整經濟結構、轉變經濟發展方式、培育增長新動力、形成發展新優勢方面取得積極進展。 

                            以現代化經濟體系建設為核心推動高質量發展。高質量發展需要新的經濟體系支撐,最終落實到現代化經濟體系構建上。我們積極推進創新引領的產業體系、競爭有序的市場體系、公平與效率結合的收入分配體系、協調聯動的城鄉區域發展體系、環境友好的綠色發展體系、安全高效的開放經濟體系建設,以實體經濟發展為著力點,夯實高質量發展的經濟體系基礎。 

                            以構建新發展格局為載體形成高質量發展新優勢。新發展格局是適應新發展階段新要求、塑造高質量發展新優勢的戰略選擇。黨的十九屆五中全會以來積極推進新發展格局的構建,通過培育完整內需體系,以創新驅動、高質量供給引領和創造新需求,推動了國內大循環。通過高水平開放型經濟新體制,實施更大范圍、更寬領域、更深層次對外開放,實現了國內國際雙循環。黨的二十大報告強調,加快構建以國內大循環為主體、國內國際雙循環相互促進的新發展格局。把實施擴大內需戰略同深化供給側結構性改革有機結合起來,增強國內大循環內生動力和可靠性,提升國際循環質量和水平。 

                            以民生改善為核心推動高質量發展。堅持以人民為中心,堅持最廣大人民的根本利益是高質量發展的終極價值追求。緊緊抓住民生領域突出“短板”和問題,不斷增進民生福祉、提高人民生活品質。從解決好人民群眾最關心的問題著手,在扶貧、就業、義務教育、基本醫療、基本養老、民生兜底等重點領域形成新的進展,完成精準脫貧,滿足群眾多層次需求,實現經濟與社會協調發展。 

                            高質量發展不斷取得新進展的經驗 

                            高質量發展是我黨把握經濟規律的重大理論創新,也是推動經濟不斷邁向高級形態的實踐創新。高質量發展不斷取得新進展的經驗主要在于: 

                            堅持以人民為中心的高質量發展。以人民為中心是實現高質量發展的人民群眾基礎。人民立場作為中國共產黨的根本政治立場,決定高質量發展必須堅持以人民為中心。高質量發展的核心思想是把“為了人民”作為黨開展經濟工作的根本目的,把“依靠人民”作為黨經濟工作的根本動力,把“發展成果由人民共享”作為黨經濟工作的價值追求,不斷朝著共同富裕目標前進。黨的二十大報告強調,著力解決好人民群眾急難愁盼問題,健全基本公共服務體系,提高公共服務水平,增強均衡性和可及性,扎實推進共同富裕。推動高質量發展的經驗表明,推動以人民為中心的高質量發展,需要將提高人民物質、精神、健康、家庭、社會角色、環境等不同層面的福祉作為發展的出發點與落腳點。在高質量發展中,必須堅持黨的群眾路線,尊重人民主體地位,充分發揮人民群眾首創精神,從人民群眾中汲取智慧和力量。 

                            堅持以理論創新引領高質量發展。創新是高質量發展的基礎,理論創新為高質量發展提供思想指導。黨的十九屆六中全會審議通過《中共中央關于黨的百年奮斗重大成就和歷史經驗的決議》,用較大篇幅總結了黨的十八大以來的原創性思想、變革性實踐、突破性進展和標志性成果。黨的十八大以來的理論創新有許多方面,高質量發展是其中重大的理論創新。高質量發展理論創新的特征體現在:一是正確判斷時代主題和世界發展大勢。習近平總書記作出當今世界正面臨百年未有之大變局、中國發展仍處于并將長期處于重要戰略機遇期重大判斷。據此形成高質量發展理論創新。二是科學把握國情。科學把握國情是百年大黨領導大國經濟發展的關鍵。堅持從國情出發、從實際出發把握長期的歷史傳承,把握走過的發展道路,形成高質量發展理論創新。三是準確認識經濟發展階段性特征。經濟發展是有階段的,階段性特征不同,從而目標、任務、方針、政策和戰略不同。 

                            堅持以改革開放推動高質量發展。深入推進改革開放是高質量發展的動力之源。黨的十九大提出,推動形成全面開放新格局。陸海內外聯動,東西雙向互濟。黨的十九屆五中全會提出,堅持實施更大范圍、更寬領域、更深層次對外開放,依托我國大市場優勢,促進國際合作,實現互利共贏。黨的二十大報告提出,推進高水平對外開放,穩步擴大規則、規制、管理、標準等制度型開放,加快建設貿易強國,推動共建“一帶一路”高質量發展,維護多元穩定的國際經濟格局和經貿關系。發揮全面深化改革的突破和先導作用,依靠改革破除發展“瓶頸”、匯聚發展優勢,增強發展動力。以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為主線,改善了供給結構,加快了產業改造升級,創造出適應新需求的有效供給,提升了供給質量,增強了我國經濟創新能力。實施高水平對外開放,堅持高質量發展的路徑和方向,放寬市場準入,優化營商環境,積極擴大進口,擴大對外投資,為國內外投資創業營造出更加公平有序的環境。制定有針對性的政策,維護全球供應鏈穩定,推動共建“一帶一路”高質量發展,為世界共同發展增添動力。同時,處理好了改革和開放、內部市場和外部市場、出口和進口之間的平衡,以及貿易政策和產業政策協調發展的關系,通過改革開放為高質量發展提供了動力與活力。 

                            堅持以高效能治理推動高質量發展。高效能治理是推進國家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的表現,是推動高質量發展的制度和體制保障。推動高質量發展以高效能治理來解放、發展和保護生產力,提高全要素生產率,把制度優勢更好地轉化為治理效能。黨的十八屆三中全會提出“國家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重大命題。黨的十九大提出,打造共建共治共享的社會治理格局。黨的十九屆四中全會審議通過《中共中央關于堅持和完善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制度,推進國家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若干重大問題的決定》,為推進國家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作出頂層設計和全面部署。黨的二十大報告進一步強調,完善社會治理體系。健全共建共治共享的社會治理制度,提升社會治理效能。推動高質量發展,要堅持高質量的價值導向,完善質量治理體系,提高治理能力和治理效能,創新質量治理方式,以高標準引領高質量發展。 

                            我國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建設,促進了治理效能的提升,對推進高質量發展起到了非常重要的作用。一方面,科學規劃和安排了高質量發展近期、中期和遠期發展目標。黨的十九屆四中全會強調,把我國制度優勢更好轉化為國家治理效能,彰顯了以高效能治理推動高質量發展的重要性。另一方面,破解高質量發展的體制性和機制性障礙,通過高質量發展的政策性創新,在高質量發展的重點領域和關鍵環節取得許多新的進展。 

                            《中華人民共和國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第十四個五年規劃和2035年遠景目標綱要》中將國家治理效能得到新提升確定為“十四五”時期高質量發展的目標。通過治理效能提升,帶來國家高效的動員能力、政策執行力和資源整合力,為中國經濟高質量發展奠定治理效能基礎。 

                           

                            (作者單位:南京大學數字經濟與管理學院) 

                         

                        【經濟學派公眾號閱讀全文】

                        轉載請注明來源:中國社會科學網 (責編:張征)
                        內容頁廣告位-中國與世界.jpg

                        回到頻道首頁
                        中國社會科學院概況|中國社會科學雜志社簡介|關于我們|廣告服務|網站聲明|聯系我們
                        中國社會科學院概況|中國社會科學雜志社簡介|關于我們|法律顧問|廣告服務|網站聲明|聯系我們
                        利发ap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