內容摘要:
關鍵詞:
作者簡介:
馬克思認為,世界歷史的形成,實質是人類創造歷史的過程。人類既是世界歷史的“導演”,同時也是世界歷史的“演員”。世界歷史的目的在現實的社會生產關系中才能實現。世界歷史不僅是“合目的”的,同時也是“合規律”的。正是因為這一點,世界歷史作為“科學社會主義”運動,才獲得了新的“實證科學”的基礎。
馬克思的世界歷史理論為人類提供了未來的理想,這是基于“改變世界”的哲學觀提出來的。世界歷史理論是為人類開創未來的,而不是“事后思索”的產物。正是因為這一范式革命,馬克思開啟了對世界歷史的建構性探索,形成了自己獨特的關于世界歷史的敘事主題:世界歷史是“人類自身向自己命運主宰者的回歸”的過程。
馬克思世界歷史理論“唯物史觀范式”的確立
首先,唯物史觀范式的確立開始于馬克思對“世界歷史”概念的哲學范疇定位。早在《1844年經濟學哲學手稿》馬克思就指出:“整個所謂世界歷史不外是人通過人的勞動而誕生的過程,是自然界對人來說的生成過程,所以關于他通過自身而誕生、關于他的形成過程,他有直觀的、無可辯駁的證明。”在《德意志意識形態》中馬克思又多次使用了“世界歷史”這一概念。這里列舉四處:一是“地域性的個人為世界歷史性的、經驗上普遍的個人所代替。不這樣,……共產主義只有作為占統治地位的各民族‘一下子’同時發生的行動,在經驗上才是可能的,而這是以生產力的普遍發展和與此相聯系的世界交往為前提的”。二是“無產階級只有在世界歷史意義上才能存在,就像共產主義——它的事業——只有作為‘世界歷史性的’存在才有可能實現一樣”。三是“各民族的原始封閉狀態由于日益完善的生產方式、交往以及因交往而自然形成的不同民族之間的分工消滅得越是徹底,歷史也就越是成為世界歷史”。四是“每一個單個人的解放的程度是與歷史完全轉變為世界歷史的程度一致的”。根據這幾處經典文獻可以看出,馬克思賦予“世界歷史”概念的新內涵在于,“世界歷史”不是歷史學意義上的概念,而是關于人類自由和解放的“哲學范疇”。他關注的不是對歷史事實的客觀描述,而是帶著人類自由和解放這一目的“反思”世界歷史的意義和價值。
其次,唯物史觀范式立足于人類解放這一世界歷史目的。馬克思認為,世界歷史是從資本主義促成世界范圍內的“普遍交往”開始的。隨著資本的擴張,“資產階級,由于開拓了世界市場,使一切國家的生產和消費都成為世界性的了”。由此,將不可避免地發生以下三種情況:一是伴隨著資本擴張,世界范圍內各個國家民族之間的交往廣泛擴大(最初是通過殖民擴張,后來通過世界貿易等多種形式),在經濟、政治、文化等各個領域出現相互影響、交融、滲透;二是世界范圍內形成了“全世界無產者聯合起來”的無產階級革命。資本全球擴張的直接結果是促使無產階級隊伍在全球壯大,從而使各國無產階級聯合起來共同完成對資產階級的革命;三是作為無產階級領導的國際共產主義運動的結果,人類社會將進入資本消亡、階級消亡、國家消亡、民族消亡的新人類共同體。因此,在馬克思的意義上,世界歷史發展的終極目的是人類在資本、階級、國家和民族都消亡之后所形成的人類共同體,馬克思將其概括為“人類的自由和解放”。
最后,唯物史觀范式的確立落實在馬克思對世界歷史主體的顛倒。在康德和黑格爾看來,人類不過是大自然或絕對精神實現其自身的“手段”。馬克思則認為,世界歷史的主體是人類本身。世界歷史不是為了大自然如何實現它的隱蔽計劃,而是人類如何建立自身的存在意義問題。但這一意義既不能到大自然中尋找,也不能從“理性”中尋找,只能在感性的“現實的人”的實踐中尋找。馬克思因此完成了世界歷史“主體”從“大自然的隱蔽計劃”和絕對精神到“現實的人”的“顛倒”。
總之,世界歷史理論的唯物史觀范式主要關注的是“人類命運應當向何處去”這一“世界歷史目的”問題。
馬克思基于“唯物史觀范式”的世界歷史敘事主題
馬克思世界歷史理論的范式革命,決定了其世界歷史理論的敘事主題必然隨之轉換。一般來說,世界歷史理論體系包括三個組成部分:其一,世界歷史的終極目的;其二,終極目的的實現方式;其三,通向終極目的的世界歷史運動過程的敘事主題。
首先要對馬克思世界歷史理論的敘事主題作以區分。世界歷史是人類(歷史主體)在時間延綿中通往終極目的(自由和解放),實現“人類自身向自己命運主宰者的回歸”的運動過程。因此世界歷史敘事主題可以分為“終極性敘事主題”和“階段性敘事主題”。“終極性敘事主題”是指在馬克思及其后繼者的全部科學社會主義理論當中一以貫之的主題。馬克思指出:“對社會主義的人來說,整個所謂世界歷史不外是人通過人的勞動而誕生的過程,是自然界對人來說的生成過程,所以關于他通過自身而誕生、關于他的形成過程,他有直觀的、無可辯駁的證明。……所以關于某種異己的存在物、關于凌駕于自然界和人之上的存在物的問題,即包含著對自然界的和人的非實在性的承認的問題,實際上已經成為不可能的了。”這一論述表明,世界歷史是由人類自己的實踐活動所創造的,根本不存在一個凌駕于自然界和世界歷史之上的“異己的存在物”和“非實在性”的存在者。但是,不論是中世紀的“人在神圣形象中的自我異化”,還是資本主義時代的“人在非神圣形象中的自我異化”,人類始終沒有真正成為世界歷史的“主體”。馬克思的世界歷史理論的敘事主題是:人類如何向世界歷史的主體地位回歸。關于當代世界歷史的敘事主題,習近平同樣提出:“共同努力把人類前途命運掌握在自己手中。”這一論斷同樣表明人類至今仍然沒有完全掌握自己的命運,而人類應當成為自己命運的主宰者,亦即人類是構建自己命運共同體的主宰者。
根據上述論斷,本文把馬克思世界歷史理論的終極性敘事主題概括為“人類自身向自己命運主宰者的回歸”。“階段性敘事主題”是指,在科學社會主義發展的不同歷史時期,由于資本主義矛盾的新變化、資本形態的新發展以及資本邏輯運行方式的不同,導致科學社會主義批判資本主義的形式和內容各有側重,從而形成的特定歷史時期的敘事主題。在科學社會主義發展500年的歷史長河中,馬克思世界歷史理論的終極性敘事主題始終沒有改變,但其階段性敘事主題卻在不斷發生變化。
作為馬克思世界歷史理論敘事主題的“人類自身向自己命運主宰者的回歸”,馬克思提出“五形態說”和“三形態說”兩種敘事邏輯。馬克思通過“五形態說”分析了人類社會形態的更替。世界歷史的發展呈現為人類社會形態在時間中的相繼更替過程。雖然這一社會形態更替在東方和西方之間存在著差異,以至于馬克思對東方社會提出了“跨越卡夫丁峽谷”的問題。從總體上來看,世界歷史的發展進程仍然表現為社會形態的更替。在社會形態更替意義上,關于世界歷史理論敘事主題的根本觀點是:人類社會真正的歷史將從共產主義社會開始。關于這一點,我們可以從《共產黨宣言》中獲得根據:“至今一切社會的歷史都是階級斗爭的歷史。”社會形態的更替大多是以階級斗爭的方式完成的。這種階級斗爭起初是在一個國家內部展開的。但是,隨著歷史轉變為世界歷史,階級斗爭已經超出了某一個或幾個國家的范圍,上升到了各個國家之間的斗爭。這種斗爭既是資本宗主國與殖民地之間的斗爭,也包括資本主義國家之間的斗爭,兩次世界大戰在本質上都是資本主義矛盾引發的世界級戰爭。“普遍交往”把階級矛盾引向了世界歷史的總體性沖突。人類社會總是在階級斗爭中完成社會形態的更替,而這種不停的階級斗爭在馬克思看來應該被終結。否則,社會形態的更替對人類來說始終都是災難,不過是“一部分人剝削另一部分人”的循環往復,也是階級斗爭的循環往復。這樣,契約論范式和目的論范式所主張的“人類永久和平”,在馬克思這里就被轉化為“消滅階級”這一敘事主題。因此,“消滅階級”構成了馬克思世界歷史的“消極目的”。這樣,世界歷史將被劃分為兩個階段:第一階段是各個國家內部及其國家之間的“階級斗爭的歷史”;第二階段是作為世界歷史終極目的的共產主義的“自由人的聯合體”,即“每個人的自由發展是一切人的自由發展的條件”。因此,在馬克思看來,人類社會只有在共產主義階段,即真正的自由人聯合體的階段,才完成“人類自身向自己命運主宰者的回歸”,才開始進入真正的世界歷史,而此前的歷史都被馬克思看做“史前史”。
通過“三形態說”,馬克思同樣確立了“自由人聯合體”這一世界歷史的終極目的(積極目的)。馬克思的世界歷史理論是和“人類命運”聯系在一起的,他把“自由人的聯合體”作為世界歷史的終極目的和敘事主題,其實質就是要實現人類的自由和解放,即“人類自身向自己命運主宰者的回歸”。對馬克思世界歷史理論終極敘事主題的概括,是根據馬克思對黑格爾世界歷史觀的顛倒獲得的。馬克思把黑格爾的“絕對精神的自我實現”顛倒為“人類自身向自己命運主宰者的回歸”。在馬克思的世界歷史理論中,人類社會是從原初的“人的依附性”,經過“以物的依賴性為基礎的獨立性”,再到“自由人的聯合體”的辯證法的否定之否定的發展過程。在馬克思看來,只有“自由人的聯合體”才是真正的共同體。他曾使用過不同意義的“共同體”概念,包括“自然形成的共同體”“虛假的共同體”“真正的共同體”。這三種共同體之間也是辯證法的否定之否定的揚棄關系。上述思想被概括為“三形態說”。需要說明的是,“三形態說”不是針對某一個國家社會形態變化而言的,而是在世界歷史的意義上提出的。“三形態”是馬克思提出的關于世界歷史目的自我實現的辯證邏輯。而“三形態說”呈現的邏輯進程就是“人類自身向自己命運主宰者的回歸”這一世界歷史的終極性敘事主題。
西方自啟蒙運動以來,人類以巨大的理性力量展示出強烈的批判精神。“要有勇氣運用你自己的理性!”是啟蒙運動的基本精神。這一精神背后蘊含著人類擺脫天命而在塵世中掌握自己命運的努力。馬克思的世界歷史理論致力于實現“人類命運應該掌握在人類自己的手中”這一信念,這實質是對啟蒙精神的揚棄,其世界歷史理論可以被視為西方近代啟蒙運動的“實踐論版本”。馬克思自覺承擔起了消解資本邏輯主導的人在“非神圣形象中的自我異化”的人類解放的使命。在歐洲進入資本統治的時代,人類命運掌握在作為“異己力量”和“物的依賴”的資本邏輯之中,這使人類再度失去對自身命運掌控的情況達到了極端形態。因此人類命運不是由人類自己所主宰,而是由人類親手創造的、客觀化了的、不以人的意志為轉移的“資本邏輯”所操控和支配。正是為了從資本奴役及其“商品拜物教”中拯救人類命運,馬克思訴諸“全世界無產者聯合起來”的世界歷史理論,探索出了人類命運主宰者向人類自身回歸的道路——這條道路被馬克思命名為“共產主義”。進入21世紀,隨著資本主義的新變化,馬克思的世界歷史理論在今天開啟了新的階段性敘事主題。
馬克思的世界歷史理論所以能夠實現范式革命,核心是因為馬克思“世界歷史觀”的變革。正是因為唯物史觀的發現,馬克思確立了新的世界歷史觀,從此開啟了人類實現自由和解放的偉大敘事。進入21世紀,世界歷史發生了深刻的變化,既包括“時代之變”,也包括“歷史之變”。“時代是思想之母,實踐是理論之源”。這些深刻的時代之變和歷史之變,必然推動馬克思主義世界歷史理論在當代的創新和發展。
(作者單位:吉林大學馬克思主義學院。原題《21世紀馬克思主義世界歷史觀的敘事主題》。《中國社會科學》2021年第5期。中國社會科學網 張征/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