內容摘要:
關鍵詞:
作者簡介:
周燕芬教授是一位卓有成就的文學評論家,出版了系列學術著作,她新近推出的散文集《燕語集》(生活·讀書·新知三聯書店2020年7月出版)有些特別。盡管書中談及的內容關涉親人、朋友、學生,也寫個人煩擾和困惑,但無論從思想還是行文上,更多地體現出學者散文溫情知性的內蘊,不疾不徐的節奏,勾勒出作者人生節點中的意義事件,呈現出一種文學與文化的張力。
《燕語集》包括“讀懂至親”“學路遙迢”“高山仰止”“觸摸文心”等內容,條分縷析。透過這些內容,可以鮮明而強烈地感受到一位當代學者醇厚、善良、優雅而又活躍的內心世界。其中,令我觸動最深的還是作者包容、自謙、自律的文化性格。
“觸摸文心”這組文章體現出作者對文學書寫的自覺追求,特別是對文學評論文風的主動探求。周燕芬主要致力中國現當代文學思潮、風格、社團流派的研究,同時還從事當代文學批評和當代陜西作家作品的研究工作。宏觀與微觀的研究視域,在積淀中涵養著作者的學術胸懷,也在潛移默化地砥礪一位學人的著述志向。正如她在后記中所說:“試圖以一種親歷者的姿態去觸摸文心,注入同代人對文學現場的觀感和理解,因為是相對自由的散文化文體,所以就想努力突破所謂的學院派文風,嘗試一種個人的說話方式。”
一般而言,相較于作家批評,學院派批評者秉承一定的知識譜系,以文藝理論為根底闡釋文學作品,注重文本深度的闡釋和文學批評的學理性,因此語言表達多嚴謹,批評文本的學術性較強,但在語言的通俗化方面多不如作家批評通俗。作者就是在典型的所謂學院派教育下走向學術道路的。在這本散文集中,她吸納學院派和作家兩種批評風格的優長,在學理性和主體性表達之間尋找適中的契合點,將學術知識和理性思考以一種親切生動的“隨感性評論”文字情理兼致地表達出來,傳遞著她對文學的真摯喜愛,對文字的真誠敬畏,對現實的真切思考。
“高山仰止”部分,集中記錄了作者在文學閱讀和學術研究過程中與中外文學史上的偉大作家或者文化學人的相遇交流、接觸交往,包括胡風、梅志、綠原、賈植芳、胡征、牛漢、陳忠實、釜屋修等先生,以及由此串聯起的廣博的文學歷史場域。或感動并震撼于梅志先生美麗、堅韌、勇敢的“平庸”力量,或為七月派詩人群體的熱忱和剛毅的“力之美”所激勵,或感悟景仰“陳忠實先生以他的心血之作《白鹿原》,又一次證實了文學的價值,鑄就了文學的永恒”,或為釜屋修先生創立最早也是唯一成立于域外的中國文學研究會“日本中國當代文學研究會”而驚異和感佩等,充盈著文化的密度和深度。在真摯的體認和積累中,作者逐漸形成自己的文化性格,并收獲了思想的累累碩果。
“學路遙迢”部分是對學問孜孜矻矻、鍥而不舍的求真精神。作者直面學業生活路上的駁雜滋味,入眼皆可著文,信手拈來,既似閑話家常,淡淡言語,又由淺入深,在歷史文化的長河中打撈沉淀。僅以《三八節后話女人》一文為例,開頭稀松平常,三八節這天作者與在韓讀博的安徽籍女博士聊天慶祝,即使這位女博士“有著驚人的適應環境和闖蕩江湖的能力”,但在外依然是孤獨的,每天上課打工很晚到家,第一件事就是上網和孩子說幾句話。由此引發了關于女人的思考——女人一生承擔多種角色、男人選擇女人的標準與女人獨立的悖論,進而談及女性“依然在超越性別與女性意識的矛盾漩渦里打轉”,提出現在的家庭與前輩女性曾奮力掙脫的舊式家庭的區別何在。而后又說到中韓女性的差別這一社會文化現象,“當中國的新一代女性回頭尋覓溫情愛意的家庭生活時,韓國女性中的新潮一族正義無反顧地棄絕傳統家庭,追求個人的獨立和自尊。”見微知著的思辨力、敏銳的洞察力,與開闔抒性靈的飄逸氣質,相得益彰,讀來引人共鳴、發人深思。
“讀懂至親”部分在高低起伏的生活湍流里行走,對家庭親情、前輩恩澤和師生情誼的書寫,明顯偏于主觀情緒的書寫,體現出個體色彩。其中有對親人的理解和愛護,對生命成長的困惑與通透,對師長的不舍與懷念,對學生的熱情與擔憂,以及自我人生的審視和突圍……作者以豐富充沛的情感、敏銳的感受力和寬闊的世界眼光,以及深邃的穿透力,對人生進行著深刻的思索。
不拘泥于小我的個體悲戚喜樂,往往由于作者長久以來形成的理性思維而無意識地穿透為一種哲學上的凝練認知,因此也就具有了啟發價值。這種以智性的幽默來平衡情感的顫動,使得《燕語集》具有豐厚的文化內蘊和精神資源,既有情感的厚度,又有思想的深度,在情與理的交織錘煉間還融入文化的思索。
(作者:毋燕,系陜西省文藝評論協會會員,供職于陜西省社科院文學藝術研究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