設為首頁 報刊投稿 微博平臺

                         首頁 >> 思想政治教育 >> 比較思想政治教育
                        中美兩國的意識形態管理及其比較
                        2021年02月01日 12:18 來源:《馬克思主義理論學科研究》2019年第5期 作者:陳勇 馬曉燕 字號
                        2021年02月01日 12:18
                        來源:《馬克思主義理論學科研究》2019年第5期 作者:陳勇 馬曉燕
                        關鍵詞:意識形態管理;中美兩國;差異性分析

                        內容摘要:

                        關鍵詞:意識形態管理;中美兩國;差異性分析

                        作者簡介:

                          作者簡介:陳勇,中國礦業大學(北京)馬克思主義學院教授、博士生導師;馬曉燕,中國礦業大學(北京)馬克思主義學院博士研究生(北京 100083)。

                          內容提要:意識形態管理是國家或政黨借助各種管理手段,發揮多種管理職能,協調整合意識形態領域內外各種關系和資源,以確保維護統治階級利益的思想體系在意識形態領域占據主導地位的一項復雜的系統工程。在新時代的中國,推進意識形態管理的科學化,關乎國家安全、政黨存亡和人民福祉,只有不斷提高其意識形態的管理水平,增強人民群眾對主流意識形態的信仰共識,才能在競爭激烈的國際環境中不懼挑戰,保持自立。美國是當今世界上唯一的超級大國,也是最大的資本主義國家,對其意識形態管理進行系統分析,并與我國的意識形態管理進行比較研究,有利于開闊視野,知己知彼,交流互鑒,提高我國的意識形態管理水平,鞏固全黨全國人民團結奮斗的共同思想基礎。

                          關 鍵 詞:意識形態管理;中美兩國;差異性分析;現實啟示

                          [中圖分類號]G641 [文獻標識碼]A

                          意識形態管理是一個歷史范疇,是國家或政黨借助各種管理手段,發揮多種管理職能,協調整合意識形態領域內外各種關系和資源,以確保維護統治階級利益的思想體系在意識形態領域占據主導地位的一項復雜的系統工程。“任何階級或利益集團都不可能隨意把任何一種思想體系奉為自身的主流意識形態,他們都必須對擔當其主流意識形態的思想體系進行‘管理’。”[1](P332)在新時代的中國,推進意識形態管理的科學化,關乎國家安全、政黨存亡和人民福祉,只有不斷提高其意識形態的管理水平,增強人民群眾對主流意識形態的信仰共識,才能在競爭激烈的國際環境中不懼挑戰,保持自立。美國是當今世界上唯一的超級大國,也是最大的資本主義國家,對其意識形態管理進行系統分析,并與我國的意識形態管理進行比較研究,有利于開闊視野,知己知彼,交流互鑒,提高我國的意識形態管理水平,鞏固全黨全國人民團結奮斗的共同思想基礎。

                          一、中美兩國意識形態管理的歷史發展

                          按照意識形態的不同性質和服務對象,當今世界的意識形態主要可以劃分為社會主義意識形態和資本主義意識形態。作為兩種不同階級根本利益的意識形態表現,社會主義意識形態與資本主義意識形態的本質區別體現在二者所反映或維護的不同生產關系和社會制度上。中國與美國作為這兩種性質迥異的意識形態踐行力量,在意識形態管理方面有較強的代表性且各具特色,對其進行比較研究是很有意義的。

                          1.中國意識形態管理的歷史發展

                          中國的意識形態管理經歷了不同社會形態的起承轉換,蘊含在中華民族傳統文化的歷史變遷中,體現在不同歷史階段呈現出來的不同管理思想上。從“百家爭鳴”到“罷黜百家、獨尊儒術”,到“宋明理學”,再到明清“經世致用”新儒學的變革性發展,涵蓋著“克己復禮、崇尚和諧、與人為善”等儒家“禮樂文化”的價值觀念,在潛移默化、潤物無聲的灌輸教化中,成為人們日常生活和交往的行動旨歸,也為規范社會成員的政治行為提供了必須參照的基本準則。在一定意義上,可以說,中國古代的意識形態管理始終與儒家的倫理道德相伴相生,為中國的意識形態管理奠定了“為政以德”的基調。

                          進入近代以后,就整個中華民族而言,中國的意識形態管理主要圍繞“革命斗爭和救亡圖存”展開。1840年鴉片戰爭之后的100多年間,中國人民在戰火中尋求“民族獨立”,無數次失敗的救國實踐后,馬克思主義傳入中國,中國共產黨成立,它領導中國人民開啟了實現民族獨立、邁步走向民族復興的新征程。中國共產黨帶領人民打土豪、分田地、鬧革命,在浴血奮戰、披荊斬棘中建立了新中國。這一時期我們黨的意識形態管理始于黨領導的軍隊政治工作,始于黨積極開辦工人夜校和勞動補習學校,發展黨團組織,成立支部,建立政治工作機構,設立黨代表和政治部等一系列的實踐活動中,成熟于黨領導的革命實踐中;這一時期的意識形態管理不僅開辟了中國共產黨意識形態管理的新天地,而且極大提高了工人階級的“階級意識”和“斗爭覺悟”。概括地說,這一時期的意識形態管理側重說服教育,要求在堅持物質利益原則的前提下走群眾路線,以爭取人民群眾的政治擁護和實踐支持;這一時期的意識形態管理側重黨內整風運動,要求用無產階級的思想意識同各種非無產階級思想意識進行斗爭,以增強黨員的黨性修養和革命意志;這一時期的意識形態管理培育了以井岡山精神、長征精神、延安精神、西柏坡精神等為標志或代表的中國共產黨人紅色基因和精神族譜,實現了馬克思主義中國化的第一次歷史性飛躍,形成了毛澤東思想,生動展示了革命戰爭年代中國共產黨人帶領中國人民謀求民族獨立、爭取人民解放的昂揚斗志和精神風貌。

                          新中國成立以來,中國共產黨帶領人民群眾在實踐探索中確立了社會主義基本制度,提出文學藝術要堅持百花齊放、百家爭鳴的工作方針,要堅持為人民服務、為社會主義服務的正確方向。十一屆三中全會后,中國共產黨帶領人民群眾進行改革開放,取得了令世人矚目的歷史性成就。黨的十八大以來,中國共產黨人著眼于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偉大實踐,在全社會弘揚和踐行體現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價值內核和精神追求的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并立足新時代新方位,創立了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概括地說,這一時期的意識形態管理要求人們不斷接受馬克思主義哲學智慧的滋養,以理論思維的形式反思我國經濟社會在發展不同階段呈現出來的不同特點以及遇到的新矛盾;要求針對社會的結構轉型和體制改革,提高意識形態的科學管理思維能力;要求全面推進依法治國,將依法治國與以德治國相結合,促進國家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這一時期的意識形態管理實現了馬克思主義中國化的第二次歷史性飛躍,形成了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體系。這一時期的意識形態管理彰顯了馬克思主義意識形態本身的“普遍真理性”,彰顯了馬克思主義意識形態創立的“人民利益性”,彰顯了馬克思主義意識形態工作的“適應超越性”,表明我們黨對馬克思主義意識形態建設和管理規律的認識和把握逐步達到了一個新的水平和境界。

                          2.美國意識形態管理的歷史發展

                          在美國,意識形態管理起源于國家的形成。1607年,歐洲殖民者在北美大陸建立了第一個永久性定居點。1620年,在政府的高壓政策和政治迫害下,一批追求平等、自由的清教徒移民乘坐“五月花號”貨運帆船駛出大西洋,駛入北美大陸,并簽署了象征“上帝選民”共同意志的《五月花號公約》,成為美國歷史上公認的第一份思想政治文獻,開創了屬于美國的精神文明史。隨著移民族群的擴大,清教徒們發動“大覺醒”運動,在改造歐洲不平等不民主政治理念的基礎上,幫助殖民地人民逐步形成了體現“自由、平等、民主、法治”等內涵的新教思想和倫理道德,逐步形成了“我是美國人”的政治文化心理。在漫長的美國獨立戰爭中,新教思想始終沒有缺席。在某種意義上說,美國獨立戰爭的勝利是資本主義制度范圍內所謂“民主”“權利”等思想體系的勝利,在他們看來,美國不屬于“某家”,而應當屬于合眾國的人民,政府不屬于統治者,而應該是保障人民權利的社會工具。獨立戰爭為美國的民主政治文化埋下了“種子”,為美國的意識形態管理奠定了重要的歷史基礎。

                          “基督教新教奠定了美國政治文化的基石,催生出美國人對政治、政府、權力與權利的獨特信念,但宗教理念與政治制度之間還不能完全畫等號。信念還需要制度設計來支撐其探索與實踐。”[2](P50)美國公民不僅具有比較一致的宗教信仰,而且對自由、民主、人權等政治理念具有某種共識。深受英國革命和啟蒙運動影響的殖民地人民在長達一個多世紀的政治試驗后,形成了“權力制約權力”的政治思想,建立了“權力制衡”的政治體制,以回應和表達對以“天賦人權”為核心的自由主義意識形態思想的尊重和保障。同時,美國的意識形態管理比較注重法治思維,美國公民常通過“訴諸法律”行使自己對意識形態的管理權利,其基本要義在于要求政府必須承認法律的最高權威,并遵守法大于權的行政原則,將自己的權利運行在法律約束和控制的軌道上。為了遏制公權,美國公民還擁有隨時可以抵抗政府的合法暴力,即合法的持槍權。但是,能夠體現美國所謂優越性的政治制度在資本主義私有制條件下的社會政治實踐中發生了軌道上的偏離,諸如“制衡制度”向“否決制度”的轉變,“政治選舉”向“金錢選舉”的轉變等政治實踐與政治理念嚴重不符的事實,在很大程度上消解著美國意識形態管理的實效性。

                          除了頂層制度設計對意識形態的上層管理,美國的宣傳媒介也在一定程度上承擔著對意識形態的“民間管理”。從表面上看,美國政府不公開承認新聞媒介的意識形態性,不具有創辦自己獨立媒體的權利,也沒有自己的電視、電臺和報紙等傳播媒介。諸如“美國之音”等宣傳機構,主要是將美國政府的“喉舌”對準外國人,對美國本土人民影響不大。換言之,美國的新聞輿論權威部分來自民間媒體。盡管美國的主流媒體常以揭露性或災難性事件為主要報道內容,也常引起美國公民的恐慌和對政治的冷漠,但很多美國人依然表示這是保證美利堅大廈根基穩固的重要渠道,是監督政府、防止其濫用職權并維護民眾權利的重要手段。當然,美國政府會通過各種手段將傳播媒介打造成推行資產階級意識形態的工具,使之服務于、服從于自己的政治統治、政策宣傳和輿論導向。可以說,美國的意識形態管理隱藏在美國的政治運作、架構和制度之下,形式上具有某些“民間管理”的色彩,雖然在維護公眾利益與國家利益方面有時有矛盾,但其實質上仍然把美國的長遠利益和資產階級的整體利益置于優先地位。

                          二、中美兩國意識形態管理的差異性比較分析

                          習近平在亞洲文明對話大會開幕式上的主旨演講中強調指出:“我們應該秉持平等和尊重,摒棄傲慢和偏見,加深對自身文明與其他文明差異性的認知。”[3]比較分析中美兩國的意識形態管理,涉及諸多方面,必須堅定正確的政治立場,堅持科學的比較方法。

                          1.制度層面,中國通過民主政治維護思想團結,美國通過權力制衡形成相互掣肘

                          中國是多民族統一的社會主義制度國家,人民代表大會制度、中國共產黨領導的多黨合作和政治協商制度、民族區域自治和基層民主自治制度是中國民主政治制度的基本內容。中國政治制度的設計源于多民族統一國家的歷史傳承和文化傳統,源于中國共產黨領導人民艱苦奮斗的逐夢歷程和莊嚴承諾。中國政治制度的設計以“民主集中制”為政權的組織原則和領導制度,以“選舉民主”和“協商民主”為主要內容。中國政治制度的基本特點是:堅持以馬克思主義為指導,堅持中國共產黨的領導,黨領導人民制定憲法,政府作為“人民公仆”承擔起全心全意為人民服務的責任,通過人民代表大會制度強化人民群眾的主人翁意識。新時代,在馬克思主義指導下,中國共產黨堅持“以人民為中心、尊重人民主體地位、代表人民根本利益、促進人民共同富裕”的執政原則,在領導人民群眾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的偉大實踐中,不斷推進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主流意識形態的建設。正如英國共產黨總書記羅伯特·格里菲斯在2019年中國“兩會”召開時發表談話所指出的那樣,中國的政治體制幫助中國欣欣向榮,中國人民對自己的生活和國家的前景都非常樂觀。可以說,以人民代表大會制度為核心的中國各項政治制度和政治體制通過正確處理個人利益和集體利益、局部利益和整體利益的關系扎根人民群眾的生活實踐,積極踐行群眾路線,促進社會資源高效整合,能夠在思想觀念和價值共識上畫出“最大同心圓”,凝聚“最大公約數”,是意識形態管理的高階形式。

                          美國是資本主義聯邦制國家,總統制是其政權組織形式,三權分立與制衡是其政治制度,兩黨制是美國的政黨制度。美國政治制度的設計源于對歐洲文化的揚棄,源于移民國家的多樣性,源于百年之久的政治試驗。美國政治制度的設計以“制衡最大化”為基本原則,以“三權分立”和“聯邦制”為主要內容。美國政治制度的基本特點是:從人性惡的預設基點出發,制定憲法,政府作為“危害最小的惡”承擔起保護人民權利的責任,并為每一種可能出現的“惡”設置一個界限,通過聯邦制的設立實現權力的縱向分配,通過立法、行政和司法的分立實現權力的橫向分配,在此基礎上,去凝聚美國公民的價值觀念。不難看出,美國力圖通過制度設計的制衡避免政府濫權,以保護美國從成立之日起就一直奉行的以個人主義為核心的自由主義價值觀。這種將權力制衡的政治安排同意識形態的日常灌輸有機結合的管理方式,意圖在美國公民的愛國主義政治情懷下促進制度制衡與思想理念之間的平衡,強化意識形態的社會整合。值得注意的是,為防止行政部門權力過大而設計的制衡制度逐漸演變成“否決制度”,多黨競爭“切割選民”,所謂權力制衡逐步形成相互掣肘,這不僅破壞美國民主,也使許多美國公民喪失對政府的信心,不僅擴大和深化了社會分歧,也使意識形態的社會整合功能難以真正發揮作用。

                          2.主體層面,中國注重黨的領導與群眾參與相結合,美國注重政府控制與公民參與相伴隨

                          中國的意識形態管理是中國共產黨領導的維護廣大人民群眾根本利益、鞏固全國各族人民團結奮斗共同思想基礎的一項極端重要的工作。一方面,中國的意識形態管理體現了中國共產黨在意識形態管理中的全面領導和舉旗定向的重要作用,體現了黨管宣傳、黨管意識形態、黨管媒體的原則,體現了對中國共產黨踐行社會主義主流意識形態的政治化要求。中國共產黨在領導中國革命、建設和改革的實踐中,始終堅持馬克思主義的指導,并不斷推進馬克思主義中國化時代化大眾化,始終堅持全局意識,提高政治站位,把體現黨的主張和反映人民心聲統一起來,注重在社會革命和自我革命辯證統一中切實把握意識形態管理規律,綜合運用各種科學的管理方法,協調和整合意識形態領域的各種資源,以增強馬克思主義意識形態的強大向心力和社會凝聚力。另一方面,中國的意識形態管理體現了黨領導下的廣大人民群眾在意識形態管理中的廣泛參與、積極建設的重要作用,體現了社會主義主流意識形態管理深厚的群眾基礎和深刻的實踐邏輯,體現了為人民服務的意識形態管理宗旨。對社會主義主流意識形態的建設和管理,來源于對人民物質需求和精神追求的科學回應,來源于對反映人民群眾所想所念的核心價值觀的高度凝練,來源于宣傳思想工作者“腳力、眼力、腦力、筆力”的充分發揮。黨的領導與群眾參與相結合,形成了我國意識形態管理主體層面的鮮明特點,使得我國意識形態管理能夠實現上下同心、團結一致、方向正確、基礎扎實。

                          美國的意識形態管理是美國政府控制下、以維護資產階級私有制為主要目的的公民思想管理活動。一方面,美國的意識形態管理體現了美國政府的隱形控制,反映了美國政治實踐與政治理念之間存在的巨大差距和美國民主政治的虛偽性。表面上,在自由主義盛行的美國,政府并不愿管理除自身之外的社會事務,但實質上,美國政府常通過“公民教育”“道德教育”“政治社會化教育”等平臺對美國公民進行導向明確、旗幟鮮明的資本主義意識形態的灌輸和教化。然而,美國政府由“民主政治”向“金錢政治”的不良轉變正在不斷銷蝕其意識形態教育的影響力,而成為其意識形態管理過程中的一大敗筆。另一方面,美國的意識形態管理反映了涵蓋“自由、平等、民主、權利”等內容的新教思想對美國政治文化廣泛而持久的影響,體現了美國公民對以自由主義和個人主義為核心的政治信念比較一致的天然感情。在現實政治實踐中,美國公民通常通過選舉各級行政官員和國會議員、設置政治議題、討論國家外交政策等政治行為維護自身參與意識形態管理的權利。一定程度上,美國意識形態管理的公民參與性激發了美國公民所謂“當家作主”的自豪感和優越感,也彰顯了公民個體向公共生活凝聚的動態過程,但也凸現了美國公民與美國政府之間的巨大鴻溝。政府控制與公民參與相伴隨,形成了美國意識形態管理主體層面的鮮明特點,使得美國意識形態管理出現上下游離、貌合神離、方向漂移、基礎不穩的現象。

                          3.方法層面,中國注重發揮政治行為與教育力量的合力作用,美國注重發揮宗教信仰對社會成員的凝聚作用

                          中國的意識形態管理深刻體現了政府政治行為與社會教育力量的相互作用,既強調政府要通過良政為社會主義主流意識形態的教育提供強大的實踐基礎和生動的鮮活素材,又強調社會相關方面進行的主流意識形態教育要為政府更好的政治行為提供強大的思想支撐和良好的輿論氛圍。中國意識形態管理的這種方式彰顯了政黨意識形態與社會意識形態的高度契合,彰顯了維護人民群眾根本利益的中國共產黨的神圣職責。一方面,旗幟鮮明講政治是中國共產黨作為馬克思主義執政黨的基本態度,遠到革命戰爭時期的打土豪、分田地,近到現在的精準扶貧,中國共產黨始終堅持以人民為中心的工作導向,建設反映人民群眾利益訴求的惠民工程,在不斷滿足人民群眾生活需求的政治社會化行為中實現凝聚民心、匯聚力量的意識形態管理目標。另一方面,全面推進馬克思主義理論學科建設是中國共產黨鞏固和壯大社會主義主流意識形態傳播陣地的重要渠道。2005年《關于調整增設馬克思主義理論一級學科及所屬5個二級學科的通知》在中國哲學社會科學界引發熱烈反響。2008年,馬克思主義理論一級學科增設中國近現代史基本問題研究二級學科,2017年,又增加了黨的建設二級學科,這標志著社會主義教育事業的飛躍進步,預示著社會主義主流意識形態尊嚴和地位的日益強化,不僅有利于深化對社會主義主流意識形態的研究和把握,也有利于形成馬克思主義理論學科與思想政治理論課程良性互動、相互促進的意識形態管理局面。

                          美國的意識形態管理集中體現了宗教信仰的社會凝聚性。美國作為一個國家的創立,源于“殖民文化”,始于“宗教信仰”,盡管美國一再宣稱自己是政教分離的國家,但對其意識形態領域的管理凸顯了美國政府對宗教世俗化功能的充分運用和發揮。一方面,宗教是美國公民的一種生活方式,是其日常交往的精神平臺,是美國公民自覺內化的倫理道德。雷茵霍爾德·尼布爾認為,“美國是西方國家中最宗教化的國家。”[4](P1-2)當前,占美國總人口90%以上的公民信仰宗教,30多萬座教堂寺廟遍及美國的大街小巷,美國總統就職要手持圣經宣誓,國會會議開幕要以牧師主持的祈禱開始,美國國歌的歌詞要求信奉上帝,美國美元的封面刻印著對信仰上帝大眾化的要求,美國學校的建設活動著大量的學生宗教團體等。另一方面,從歷史經歷中凝練出來的具有強大向心力的宗教信仰、象征和儀式成為美國區別于別國的新的意識形態形式,造就了美國的“例外論”和“使命論”,使得許多美國公民產生了一種所謂的天然優越感和民族自豪感。可以說,宗教是美國政府的一種管理方式,是其推行強權政治的“華麗外衣”,是美國政府發動戰爭的文化保護傘,是美國政府對外強推作為“普世價值”等美國政治文化的重要工具,具有較強的意識形態管理屬性。

                          4.外交層面,中國注重倡導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美國注重其思想、價值、觀念的全球推廣

                          一個國家的外交政策,其實質就是國家利益的國際化表現,是主權國家及其意識形態的國際化表述。但意識形態絕非國家外交政策的簡單附屬品,而是與國家利益共同驅動外交政策的核心要素,或者以公共外交充當其當代面向,塑造決策者對國家利益的觀念和看法,或者其本身充當外交政策所要實現的目標。

                          中國的意識形態管理,源于中國友善的優秀傳統文化,源于中國不朽的革命文化,源于中國奮進的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先進文化。中國的意識形態管理在對外方面始終堅持“親仁善鄰、協和萬邦”等中華文明一貫的處世之道以及“尚和合、求大同、和為貴”等優良傳統,始終堅持“和諧相處、安定建設”等對“人類慘痛動蕩史”的倫理反思,始終堅持和平共處五項原則。近代中華民族從戰火中重生,在苦難中成長,但愛好和平的中國人民絕不會將自己曾經的不堪經歷強加給其他任何國家。黨的十八大以來,習近平帶領中國人民在銘記歷史的同時首提“人類命運共同體”,倡導世界各國尊重多樣性,沖破零和思維,正確認識“一榮俱榮、一損俱損”的連帶效應,要求將世界各國人民對和平發展的精神需求編織成一個同心結,在推動人類建設美好家園,實現和平發展的道路上綻放絢麗花朵,堅持“世界命運應該由各國共同掌握,國際規則應該由各國共同書寫,全球事務應該由各國共同治理,發展成果應該由各國共同分享”[5]的外交理念。這既是對世界各國人民合作共贏、共襄盛舉的呼喚和渴求,也是對歷史和現實中狹隘民族主義以及自我中心主義發展模式的深刻反思,體現了中國人民擇善的自主性和包容的寬厚性,反映了中國的意識形態管理對“和善、共贏”等倫理價值的不懈追求和道德意志。

                          美國的意識形態管理,如果說對內主要表現為隱性的方式和軟性的手段,那么對外則主要表現為明顯的滲透和公開的推廣。美國“例外論”宣稱美利堅合眾國是世界上獨一無二的以自由、平等、民主等資本主義思想為建國基礎的國家,是美國獨立、富強的根本原因,是“自由戰勝暴政”的最好證明,是拯救世界、重塑地球的全新發展模式,是獨特與使命的結合。不少美國公民甚至認為美國是上帝在塵世的選民,美國的國家利益與人類更大的善是一致的,必須肩負起人類歷史發展的重大責任。在美國“例外論”和“使命論”的引導下,美國常公開以自己的意識形態或文明作為最高標準,來審視和處理國際事務。在冷戰時期,不同于資本主義意識形態的共產主義被他們冠以“極權主義”的稱號,蘇聯等社會主義國家被他們指稱為“納粹德國”。為了實現代表“善”的美國對代表“惡”的以蘇聯為首的社會主義國家的所謂“勝利”,美國不僅以歐洲自由電臺和解放電臺作為對外意識形態管理的工具,同時動用武力企圖分裂社會主義陣營。冷戰結束后,美國又以“世界警察”的身份,站在道德制高點,通過經濟、政治、文化、科技、軍事等手段將自己的意識形態或文明大肆推向國際社會,橫加干涉別國內政,不但沒有起到促進人類歷史發展的作用,反而讓一些被美國“管理”過的國家人民更加民不聊生。正如習近平所說:“人類只有膚色語言之別,文明只有姹紫嫣紅之別,但絕無高低優劣之分。認為自己的人種和文明高人一等,執意改造甚至取代其他文明,在認識上是愚蠢的,在做法上是災難性的!”[3]

                          三、中美兩國意識形態管理差異性比較分析的現實啟示

                          馬克思、恩格斯以現實的人及其從事的社會實踐活動為研究意識形態的理論出發點,以資本主義社會存在的根本矛盾和社會問題為研究意識形態的分析素材,以無產階級和全人類的解放為研究意識形態的價值追求,創造了與資本主義意識形態相對立的意識形態即馬克思主義意識形態,在當代中國,這就是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主流意識形態。中國作為堅持和踐行馬克思主義意識形態的社會主義大國,要想在當今多元價值體系并存的“意識形態時代”不被“淹沒”,突破或改變以美國為首的西方主導的資產階級意識形態國際話語格局,就必須加強自身的意識形態管理,提高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主流意識形態的強大凝聚力和國際話語權。

                          1.意識形態管理要提升安全意識,吸取意識形態管理的國內外教訓

                          美國學者貝利斯·曼寧指出:“未來的外交史家將會看到我們的時代是由兩個經典式沖突和一個新的與古老的宗教戰爭極為相似的新型沖突構成的:兩個經典式沖突包括圍繞均勢的斗爭和對經濟利益的爭奪,新型沖突則是圍繞什么是‘應該’支配經濟分配模式和個人、集體、國家之間正當關系的‘正確’原則的意識形態斗爭。”[6]立足國際關系的所謂“意識形態時代”,我們必須牢固樹立意識形態管理的安全意識,有組織、有計劃地協調并整合意識形態領域內外的各種關系和資源,積極做好意識形態的相關管理工作。

                          其一,學史知史,積極吸取意識形態管理的歷史教訓。馬克思指出:“如果從觀念上來考察,那么一定的意識形態的解體足以使整個時代覆滅。”[7](P539)在蘇共執政的中后期,赫魯曉夫全盤否定斯大林,戈爾巴喬夫重用雅科夫列夫并公開背叛馬克思列寧主義,致使黨的思想路線嚴重偏移。蘇共內部高層領導從上而下的思想腐蝕對全黨全社會都造成了極其惡劣的影響,社會隨之一盤散沙,逐漸由思想分野發展成組織分裂、改旗易幟。成立90多年、執政70多年的蘇共在擁有200萬黨員時像一座泥足巨匠轟然倒塌,分崩離析,給國際社會主義運動造成巨大的沖擊。蘇共解散、蘇聯解體的慘痛悲劇證明:“放棄馬克思主義的指導地位,就意味著放棄社會主義政權”。在我國社會主義建設探索時期特別是“文化大革命”的十年,階級斗爭擴大化理論使我國的思想政治工作一度偏離正確軌道,林彪、江青反革命集團鼓吹唯心史觀,歪曲政治與經濟的關系,要求取消黨對思想政治工作的領導,大搞形式主義,煽動全面內亂的行為使我國的社會主義建設遭受嚴重破壞,也使得我國的意識形態管理受到極大沖擊。意識形態管理方面的歷史教訓警示我們,任何時候任何情況下都必須堅持黨對意識形態管理的領導權,都必須“立正思想方向”。

                          其二,知古鑒今,牢固樹立意識形態管理的安全意識。學史知史不僅體現在對過去的勾畫和回憶,更體現在對現在的準確認知和精準把握。當前,我們已經進入國際關系史上的所謂“意識形態時代”,可以說,意識形態安全問題從來沒有像今天這樣日益凸顯,我們應當認真汲取國內外意識形態管理的經驗教訓,切實樹立并大力提升意識形態管理的安全意識。意識形態管理要始終堅持黨性和人民性的統一,從黨和黨的各級組織開始,以戰斗的姿態、戰士的擔當落實意識形態工作責任制,以“我將無我,不負人民”的境界和情懷、擔當和作為實現好、維護好、發展好最廣大人民群眾的根本利益,在著力貼近人民生活、滿足人民精神需求的過程中切實履行好黨管意識形態的政治責任、主體責任和領導責任,在得民心、暖民心的實踐中增進人民群眾對主流意識形態的認知認同。意識形態管理要始終堅持理論清醒和政治堅定的統一,從黨和黨的各級組織開始,以進取的姿態、刻苦的精神,系統學習和深入研究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的豐富內涵和精神實質,以提高對外傳播社會主義政治文化的能力,增進外國民眾對社會主義現代化中國的認識和了解,要在學懂弄通做實馬克思主義科學理論上狠下功夫,以增強與西方資本主義意識形態較量的理論辨別力和實踐穿透力。

                          2.意識形態管理要堅持破立并舉,提高主流意識形態的強大凝聚力

                          為了保證我國意識形態的安全,意識形態管理工作必須堅持破立結合的原則,在正本清源、守正創新的基礎上敢于向錯誤言論和錯誤思潮亮劍,要以高度的自覺和扎實的工作幫助人民群眾解決好思想和生活問題。

                          其一,旗幟鮮明堅持真理,增進社會主義主流意識形態的信仰共識。應當說,就其真理性和實踐性而言,世界上沒有任何一種理論能與馬克思主義相提并論,馬克思主義是科學的理論、人民的理論、實踐的理論、開放的理論,它創造性地揭示了人類社會發展規律,第一次創立了人民實現自身解放的思想體系,始終站在時代前沿,指引著人民改造世界的實踐。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是黨和人民實踐經驗和集體智慧的結晶,是馬克思主義中國化的新時代表述,閃耀著馬克思主義的真理性光輝。立足新時代,黨的意識形態管理要繼續堅持馬克思主義真理性的指引,精準把握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的本質要求,統籌處理好理論與實踐、宣傳與輿論、網上和網下、內宣和外宣、頂層設計與基層感應等方面的關系。要落實立德樹人的根本任務,切實增強思想政治理論課的“思想性、理論性、親和力、針對性”,充分發揮“政治強、情懷深、思維新、視野廣、自律嚴、人格好”的思想政治理論課教師的積極性、主動性和創造性,理直氣壯地開好思想政治理論課,確保思想政治理論課有滋有味、有情有義、有棱有角,鞏固拓展意識形態管理的主陣地。要將意識形態管理與行政管理、企業管理、社會管理等緊密結合起來,全過程全方位地進行社會主義主流意識形態的正面宣傳和教育引導,弘揚主旋律、傳播正能量。要加強意識形態人才隊伍建設,不斷增長新知識、練就新本領,在基層調研中把握主流意識形態的風向標,在明辨是非中增進對主流意識形態的信仰信念信心,在理論學習中開展主流意識形態的宣傳思想工作,在理論成果中擴大主流意識形態的說服力影響力。

                          其二,立場堅定批駁謬誤,嚴防錯誤思潮背后的理論陷阱。改革開放40多年,全方位對外開放的格局和市場經濟的迅猛發展,促使我國社會形成了一元主導下多元并存的文化生態。一元主導下多元并存的文化生態在一定意義上為社會主義主流意識形態吸收整合各種文化類型中的積極因素提供了文化環境,也在更大程度上使得社會主義主流意識形態面臨嚴峻挑戰。立足新時代,黨的意識形態管理要因事而化、因時而進、因勢而新,要對那些在學術自由和學術交流幌子下進行的各種反馬克思主義、反社會主義的錯誤思潮提高警惕,敢于發聲、敢于斗爭、敢于亮劍,保證意識形態管理隊伍干凈純潔,意識形態管理陣地有人堅守,嚴防錯誤思潮背后的各種“陷阱”。要始終堅持政治性和學理性、建設性和批判性的統一,嚴格落實意識形態工作責任制,讓新時代的意識形態管理者腰板挺起來、工作強起來、舉措實起來,讓廣大人民群眾在與錯誤思潮的斗爭中保持清醒頭腦、劃清是非界限。總之,新時代的意識形態管理要頂得住西方資本主義意識形態的進攻,守得住社會主義主流意識形態的陣地,穩得住廣大人民群眾對黨和政府的信心。要在改革創新中,堅持馬克思主義的真理性指導,正確開展意識形態領域內的斗爭,堅決打贏網絡意識形態斗爭,始終堅持破立并舉,以提高社會主義主流意識形態的凝聚力、引領力和向心力。

                          3.意識形態管理要堅定文化自信,增強主流意識形態的國際話語權

                          意識形態承載著不同歷史階段的政治文化,是文化的一種特殊表現形式,對社會成員具有觀念整合和思想引導的作用。從文化自信的視角反思當前我國的意識形態管理,是對新時代社會主義主流意識形態建設新方略的積極探索,也是搭建歷史與現實、傳統與現代、國內與國際等政治文化橋梁的重要內容。

                          其一,要堅定對本民族優秀文化的自信,支撐中華兒女立鴻鵠志、做奮斗人的偉大使命。文化是民族的血脈,是一個民族獨特的記憶和基因,共同的文化基因和文化記憶是鞏固全黨全國人民團結奮斗的共同思想基礎。意識形態管理要提高社會主義主流意識形態的認同度和接受度,必須充分調動廣大人民群眾對民族文化的記憶和信仰,挖掘中華文化的精神魅力,賦予中華優秀傳統文化以時代之韻,全面推進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創造性轉化和創新性發展,讓優秀傳統文化與時代思想輿論同頻共振。要繁榮發展以馬克思主義為指導的哲學社會科學,全面推進相關理論學科的建設,正確處理好理論性與實踐性、灌輸性與啟發性、顯性教育與隱性教育的關系,讓馬克思主義的真理力量搶占輿論的制高點,實現意識形態管理的政治話語、學術話語、網絡話語的融通轉換和協同創新。要持續推出充分反映中國改革開放發展成果的文藝作品,全面推進優秀作品的生活化,使內含社會主義主流價值觀韻味的文藝作品不斷“飛入尋常百姓家”,成為人民群眾喜聞樂見的精神交往平臺。要立足新時代,深刻認識全媒體時代的機遇和挑戰,把握媒體融合發展的趨勢和規律,推動媒體融合向縱深發展,著力打造有競爭力、吸引力、創造力的新型主流媒體,發揮人工智能的信息搜集和處理能力,堅持移動優先策略,做大做強主流輿論,形成網上網下同心圓,更好構筑起中國精神、中國價值和中國力量。

                          其二,要塑造在國際上的良好國家形象,提高社會主義主流意識形態的國際話語權。國家形象是國際社會對特定國家政治制度、價值體系、文化淵源等發展現狀的綜合評價,是一個國家獨特文化的國際標識,也是“一個國家有意識地從主流意識形態建構的戰略高度出發,并通過有組織的意識形態傳播來實現地最終結果”。[8]毋庸諱言,美國意識形態為美國國家形象的塑造提供了他們認同的精神坐標和行為準則,相對應的,美國國家形象的塑造也為傳播美國意識形態開辟了一條所謂“低代價、高收益”的文化傳輸道路。應當說,文化認同是最為基礎、最深層次的認同,對國家形象的塑造具有不可替代的重大意義。為此,意識形態管理要凝練和弘揚既具有民族特色又具有世界視野的中華文化,將文化的內容融入包含民族精神和倫理道德等具有精神內涵的思想文化中去,以提升中華文化的吸引力和感召力。要加強對外交流與合作,既要吸收國外的優秀文明成果,又要了解國外受眾的精神需求和心理特點,以增強中華文化與不同文化交流互鑒的針對性。要完善中華文化國際傳播體系的建設,提高講好中國故事的能力,將中國之“道”融入中國之“事”,不僅要發揮以孔子學院為代表的傳播平臺的重要作用,也要提升以電視、電影為主要載體的文化傳播機制的國際認可度和美譽度,向全世界充分展現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建設成就和發展風貌。

                          參考文獻:

                          [1]王永貴.馬克思主義意識形態理論與當代中國實踐研究[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3.

                          [2]刑悅,詹奕嘉.權力是靠不住的:美國政治文化探析[M].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2015.

                          [3]習近平.深化文明交流互鑒 共建亞洲命運共同體——在亞洲文明對話大會開幕式上的主旨演講[N].人民日報,2019-05-16(2).

                          [4]Reinhold Niebuhr.Pious and Secular America[M].New York:Scribner’s Sons,1958.

                          [5]習近平.共同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在聯合國日內瓦總部的演講[N].人民日報,2017-01-20(2).

                          [6]Bayless Manning.Goals,Ideology and Foreign Policy[J].Foreign Affairs,Vol.54,No.2,Jan.1976.

                          [7]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30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

                        作者簡介

                        姓名:陳勇 馬曉燕 工作單位:中國礦業大學(北京)馬克思主義學院

                        轉載請注明來源:中國社會科學網 (責編:畢雁)
                        內容頁廣告位-中國與世界.jpg

                        回到頻道首頁
                        中國社會科學院概況|中國社會科學雜志社簡介|關于我們|廣告服務|網站聲明|聯系我們
                        中國社會科學院概況|中國社會科學雜志社簡介|關于我們|法律顧問|廣告服務|網站聲明|聯系我們
                        利发ap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