設為首頁 報刊投稿 微博平臺

                         首頁 >> 圖書 >> 熱書推薦
                        《曙光——8個中共早期組織的創建》
                        2021年06月04日 15:38 來源:中國社會科學網 作者:中共黨史出版社 字號
                        2021年06月04日 15:38
                        來源:中國社會科學網 作者:中共黨史出版社

                        內容摘要:

                        關鍵詞:

                        作者簡介:

                          書號ISBN: 9787509855997

                          編著者: 邱辰禧

                          定價:50.00元

                          出版日期:2021年5月

                          裝幀開本:平裝 16開

                          內容簡介

                          《曙光——8個中共早期組織的創建》是回首初心叢書的一冊。該叢書由紅船精神研究院編,由嘉興市委宣傳部部長祝亞偉主編。本冊由嘉興學院講師邱辰禧著。本書系統記錄和闡述了8個中共早期組織的創建背景、成立經過、組織成員和活動業績。以此展現了中國共產黨的初心,給人以具體鮮活的感覺,生動而不呆板、具體而不抽象。該書通過對當年社會狀態的考察和對具體數據的分析,提示了中共早期組織的形成背景,從而說明中國共產黨創建的歷史必然性。本書的出版,有助于讀者了解早期的黨員狀況,有助于黨員干部更好地理解和把握初心。

                          作者簡介

                          邱辰禧:浙江嘉善人,博士,復旦大學中共黨史專業畢業,嘉興學院馬克思主義學院《紅船精神與時代價值》課程教研室主任。作為主要成員參著《中國共產黨早期組織及其成員研究》《中共一大嘉興南湖會議研究》等書。

                          本書目錄

                          前言  / 1

                          上海共產黨早期組織  / 1

                          中國第一個共產黨早期組織為何在上海成立  / 1 陳獨秀與“中國共產黨”的成立  / 21 組織成員考證  / 25

                          “中國共產黨的發起組” / 28

                          北京共產黨早期組織  / 60

                          “沉沉深夜中得一個小小的明星” / 60 李大釗與“共產黨小組”的成立  / 74 組織成員考證  / 79 北方地區建黨活動的領導中心  / 82

                          武漢共產黨早期組織  / 105

                          建黨道路上殊途同歸  / 105 “劉芬律師事務所”與“共產黨武漢支部”的成立  / 123 組織成員考證  / 127 “武漢成為一個共產黨的重要基地” / 130

                          長沙共產黨早期組織  / 139

                          湖湘文化孕育“湘江新潮” / 139 毛澤東與長沙共產黨早期組織的成立  / 155 組織成員考證  / 160

                          “統一而整齊”的共產主義秘密組織  / 163

                          廣州共產黨早期組織  / 173

                          開近代風氣之先,“人心傾向革命”的中國南大門  / 173

                          從“廣東共產黨”到“廣州共產黨” / 189 組織成員考證  / 195 開啟南粵革命斗爭的新篇章  / 198

                          濟南共產黨早期組織  / 206

                          “孔孟之鄉”遇近代政治風云突變  / 206 “王姓世家”與濟南共產黨早期組織的成立  / 219組織成員考證  / 222點燃齊魯大地的共產主義運動星火  / 225

                          旅法中共早期組織  / 229 萬里赴歐尋強國之路  / 229 黨的第一個境外早期組織的建立  / 239組織成員考證  / 242在旅歐華人中高舉共產主義旗幟  / 246

                          旅日中共早期組織  / 252 馬克思主義傳入中國的主渠道  / 252 攜帶黨綱到東瀛  / 258組織成員考證  / 262

                          在國際共運史上留下深刻足跡  / 263

                          主要參考文獻  / 267

                          后記  / 275

                           

                          回首1921年的7月23日,中國共產黨第一次全國代表大會在上海開幕。7月30日晚,受到法租界巡捕的侵擾而被迫中斷。后來轉移到浙江嘉興南湖的一艘游船上,舉行了最后一天的會議。這艘歷史性的紅船,在北京孕育、在上海制造、在南湖起航,成為中國共產黨創建及其精神的形象化標志。幾十年來,這艘紅船停泊在南湖湖心島邊,承載著當年的初心和使命,見證著時代的風雨和進步,成為人們心中永不褪色的豐碑。

                          歷史總是在永不止息地向前發展,不可能一直停留在原點。但這個原點有著我們的根、有著我們的魂、有著我們的初心,所以,我們也不能夠忘記這個原點。不論我們走多遠,都要記得當初為什么出發,都要在前進征途中不斷地回首初心和使命。

                          2002年10月22日,習近平同志調任浙江工作后的第10天,就專程到嘉興南湖瞻仰紅船。他說,如果我們的黨員同志能夠到南湖“看一次展覽,聽一次黨課,學一次黨章,觀一次專題片,瞻仰一次紅船,重溫一次入黨誓詞”,將有助于“精神傳承、思想升華”。2005年6月21日,他在《光明日報》上發表《弘揚“紅船精神” 走在時代前列》的重要文章,首次提出并闡釋紅船精神。中國共產黨的建立,充分展現了開天辟地、敢為人先的首創精神,堅定理想、百折不撓的奮斗精神,立黨為公、忠誠為民的奉獻精神。紅船精神就是其重要體現。2017年10月31日,黨的十九大閉幕僅一周,習近平總書記就帶領中央政治局常委瞻仰上海一大會址和嘉興南湖紅船,重溫入黨誓詞,再次深情闡述紅船精神,號召全黨“要結合時代特點,大力弘揚紅船精神”。

                          “大力弘揚紅船精神”,這是對全黨提出的大要求,也是紅船精神研究要做的大文章。

                          近幾年來,嘉興市委及有關部門和單位,在上級有關部門和專家的指導下,以高度的政治責任感,把研究、宣傳和弘揚紅船精神作為一號工程,做了大量工作。市委專門部署成立課題組,深入開展對中共早期組織及其成員和一大南湖會議的研究,取得了重要成果。現在,在黨的百年誕辰來臨之際,紅船精神研究院以多年研究的積累為基礎,將最新的學術研究成果通俗化、大眾化,組織編寫完成了“回首初心”叢書。這套叢書共有三冊,分別是《曙光——8個中共早期組織的創建》《星火——58名中共早期黨員尋蹤》和《抉擇——中共一大代表人生路》。

                          “回首初心”叢書,以望遠鏡和顯微鏡的方式,回到100年前中國共產黨的歷史起點,細致入微地解析最早一批共產黨人的思想和活動,梳理黨的早期組織的創建始末,聚焦和展示了100年前中國共產黨原生態的初心,從而使我們對中國共產黨最早最真實的初心有了更加真實和具體的了解和認識。

                          其中,《曙光——8個中共早期組織的創建》一書,系統記錄和闡述了8個中共早期組織的創建背景、成立經過、組織成員和活動業績。以此所展現的中國共產黨的初心,給人以具體鮮活的感覺,生動而不呆板,具體而不抽象,人人都能感受和體驗。該書注重通過對當年社會狀態的考察和對具體數據的分析,揭示中共早期組織的形成背景,從而說明中國共產黨創建的歷史必然性。例如,在介紹上海共產黨早期組織的創建時,通過分析1911年至1920年上海經濟發展的數據,說明經濟發展為上海工人運動的發展、思想文化的繁榮提供了基礎。同時還列舉了該階段上海工人總體人數與工種數量的演變,以及工人工作時長與生活成本等具體數據,使得論證的說服力得到增強。在介紹《星期評論》與李漢俊在早期馬克思主義傳播的貢獻時,給出了刊物的發行量、文章數量以及李漢俊所發表的與馬克思主義傳播有關的文獻數量。將定性研究與定量研究相結合,是該書論述中共早期組織形成背景的一大優點。該書系統梳理了8個中共早期組織的活動業績,使讀者更為直觀、明晰地了解到中共早期組織的活動軌跡和歷史貢獻,了解到面對災難深重的中國,早期共產黨人如何通過博覽群書、翻譯經典,或者尋訪世界、遍求真理,孜孜探求解救中國的道路和方式,從而使我們更加真切地感受到他們以救國救民為己任的責任之心。

                          《星火——58名中共早期黨員尋蹤》一書,以集體傳記的形式,將58名早期共產黨員的事跡匯集起來,以大致相同的篇幅介紹每個人物的生平。最初的58名黨員,分布在上海、北京、武漢、長沙、廣州、濟南和法國巴黎、日本東京8個地方,他們以共同的心愿和心志,積極創建中國共產黨,揭開了一個偉大歷史進程的序幕。這58人,基本上都受過中等以上的教育。有的是參加過辛亥革命的同盟會老會員,很多是五四運動前后出國留學的知識分子,還有在五四時期成長起來的左翼青年學生。他們大多數都是五四新文化運動中的活躍分子,大部分人的職業是教師、編輯、記者或學生。他們的家境都不算差,因此,他們投身革命,參與建黨,并不是迫于生計,更不是為了個人。促使他們走到一起的,是自覺肩負的救國救民的社會責任和擔當。這58人中,在革命中犧牲的有14人,病逝的有8人;堅持到革命勝利成為黨和國家領導人的有4人,擔任各級領導干部的有12人;因各種原因脫黨退黨的有23人,其中脫黨后又恢復黨籍參加革命工作的有5人,被開除黨籍的有10人,當然這其中也有是不公正的;真正叛黨的只有沈玄廬、張國燾2人;陳公博、周佛海、宋介3人是脫黨后淪為漢奸的。從這些情況看,這58個人雖然歷經大浪淘沙,但絕大多數還是經受了考驗,做到了矢志不渝。

                          由于選取人物眾多,如何通過簡短的文字,準確地介紹58名黨員的事跡和特質,是寫作中的一個難點。該書既注意選取典型事跡,又注重對這些黨員的生平作大致的勾勒。每個黨員的事跡都概括為3—5個階段,分別介紹這些黨員不同階段的主要事跡和主要貢獻。例如,在講述林伯渠的故事時,主要選取了林伯渠在辛亥革命、國共合作、長征、開國大典時期的事跡,每個時期選取一項重大事件講述,包括參加同盟會、促成國共合作、擔任紅軍財政部長、主持開國大典等。這些事跡,既是林伯渠的主要人生經歷,也是這位共產黨元老帶著初心一步步前進的真實寫照。該書對劉清揚的介紹,主要選擇了早年參加學生運動、加入中共早期組織、為國民革命奔走以及參加抗戰的故事,展現了一位英勇、剛烈的回族女黨員的形象。正因為選取了這些早期黨員的典型事跡,因而能夠透過現象直達本質,深刻挖掘出早期共產黨人原生態初心的內涵。

                          《抉擇——中共一大代表人生路》一書,以黨的一大代表的微觀視反映了中國共產黨錘煉初心的歷程。參加一大的代表,年齡最大的45歲,最小的19歲,30歲以下的9人,平均年齡28歲。他們懷揣救國救民的理想抱負,走到我們黨的歷史起點,但后來,又因種種原因并沒有一路同行到底,而是各自書寫了跌宕起伏、命運迥異的人生。這些代表的道路和結局,大致可分為五類。第一類,毛澤東、董必武,在長期革命斗爭中經受考驗,成為了黨和國家領導人。第二類,陳潭秋、何叔衡、鄧恩銘、王盡美,英勇奮斗一生,先后犧牲或病故。第三類,李達、李漢俊,因不滿陳獨秀家長制作風等原因退黨,但仍堅持馬克思主義信念。第四類,包惠僧、劉仁靜,一度誤入歧途。第五類,張國燾、陳公博、周佛海,叛變投敵,淪為罪人。同一個起點,不同的歸宿。要用一個詞來概括,那真是:大浪淘沙!這里面,有激勵,有感慨,也有唏噓,更有警示! 2017年10月31日,習近平總書記在帶領中央政治局常委瞻仰一大會址時,對著一大代表們的浮雕,一一列數他們的姓名,贊嘆英雄輩出,也感嘆大浪淘沙。

                          為了避免與《星火——58名中共早期黨員尋蹤》內容的重復,該書主要選取一大代表們在人生道路上、在中國革命重大危機和轉折關頭所作的人生抉擇,挖掘其人生抉擇背后的原因,考察他們信仰的純真度、堅韌度。面對艱難復雜的革命環境,面對頑固殘忍的反動派,面對一時強大的侵略者,是選擇堅持初心,還是背離初心?成為一大代表不斷面臨的艱難抉擇。例如,李達作為中共一大的籌備者、當選為中央局宣傳主任,雖然在1923年因為跟陳獨秀有分歧而脫離黨組織,但是并未忘記自己的初心。之后,李達仍然堅持從事馬克思主義思想的研究、傳播和教學,仍然幫助黨組織開展宣傳和組織活動。也正因為李達初心未改,1948年,毛澤東、劉少奇等批準他重新加入黨組織。歷史證明,堅持初心者,千古流芳;背離初心者,遺恨千古。初心不可丟、不可改、不可退,堅持初心才有革命的勝利,才有新中國,才有新時代。張國燾叛黨、劉仁靜離開革命、陳公博和周佛海背叛祖國,當他們做出這些選擇時,可還記得自己的初心?該書通過人物對比的方式論述初心,發人深省,感染力強,有助于強化對初心的感知。對比同一黨員前后人生道路的選擇,我們可以認識到,擁有初心何其珍貴!背離初心何其可嘆!事實說明,初心的建立不是一勞永逸的,必須不斷地堅守和升華。

                          從這三本書的內容和角度,我們可以看出這套叢書的基本特點。

                          一是微觀切入,還原歷史。在研究視角上,本套叢書以微觀聚焦的方式來回首初心,更為真實、更為具體地展現了原生態的初心。研究初心,可以有多種視角。較多的是從宏觀角度論述中國共產黨的初心。而微觀聚焦的優勢在于,能夠從細微處把握宏觀,進而加深對宏觀事物的理解。叢書從微觀視角進行的分析,注重考察初心的現實性、具體性,分別按照時間先后順序和事物的相近性歸類編撰,使中共早期組織創建的歷史脈絡、中共早期黨員的故事、中共一大代表個人命運與國家命運、時代脈搏的連結得到集中的展現,從紛繁復雜的史事中抽絲剝繭還原了歷史真相,再現了當年風云變幻之時共產黨人為人民謀幸福、為民族謀復興的初心,以及堅守這份初心所體現出的責任擔當和使命情懷。

                          二是定性定量,互相映照。目前,定性分析仍然是史學界的主導方法,定量分析的成果仍然較少。一般只有在研究經濟、人口、戰爭等事件時才會采取定量方式,而涉及政治、文化等抽象的研究對象時,就較少采取定量研究的方式。本叢書采取了定性和定量相結合的方式。很多地方列舉了具體的數據,通過數據增強論證的力度,從而提高論述的可靠性和結論的可信度。研究方法的創新,使得叢書對初心的回首和分析更具說服力。叢書雖然分為三本,但在主題上、內容上互為關聯。將歷史的細節放入整個歷史的洪流中,在娓娓道來的敘述中揭示歷史的客觀規律。58名早期黨員的人物故事為中共早期組織的創建埋下伏筆,8個早期組織的創建為中共一大的成功召開奠定基礎,而中共一大完成建黨任務離不開一大代表所作出的歷史抉擇。每一個環節都符合歷史邏輯,環環相扣,映照出可敬可佩、一片赤誠的初心。

                          三是內外匯聚、歸于初心。叢書對中共早期組織、中共早期黨員、中共一大代表的介紹和論述角度不同,但指向一致。叢書的主題是“回首初心”,如何回首、回首的初心是什么?是需要叢書集中回應的。“回首初心”叢書通過回望早期共產黨人如何以首創精神尋找救國救民的真理,如何以百折不撓的奮斗精神建立黨的早期組織、召開黨的一大,完成創建共產黨的偉業;在此后的征程中,又是如何堅定理想信念,將馬克思主義與中國實踐相結合,開創了有中國特色的革命和建設道路,從而集中向讀者展示了“為中國人民謀幸福、為中華民族謀復興”的初心和使命。叢書的三個分冊融匯在一起,就是早期共產黨人“初心之所在”。

                          回首初心,我們為了什么?

                          回望初心是向后看,但根本目的是向前看。初心不變,但時代條件和現實情況卻不斷發展和變化。因此,不忘初心、牢記使命需要面對各種新情況新問題的挑戰。馬克思恩格斯從理論上揭示了社會主義社會、共產主義社會的歷史趨勢,但是他們不可能預見各個社會主義國家的具體情況,更不可能預見共產黨作為執政黨將要面對的各種風險和挑戰。

                          我們黨應對執政考驗的態度一貫清醒而堅定,基本思路是“趕考”。時代是出卷人,我們是答卷人,人民是閱卷人。這樣的清醒和堅定,來源于擺正黨和人民的關系,從而使我們黨勇于為人民利益而進行刀刃向內的自我革命。

                          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進入新時代,對于全黨、對于每一個黨組織和每一名共產黨員來說,都是深切的歷史召喚,更是一份沉甸甸的責任。新時代下,中國共產黨的初心和使命必然要接受更為嚴格、更為莊重的拷問。

                          習近平總書記強調,“黨面臨的‘趕考’遠未結束”,要“始終保持奮發有為的進取精神,永葆黨的先進性和純潔性,以‘趕考’的清醒和堅定答好新時代的答卷”。“趕考”集中體現了中國共產黨以人民為中心的執政理念和謙虛謹慎尊崇人民意愿的態度。“趕考”永遠在路上,彰顯了我們黨時刻自省、永不懈怠的革命精神。

                          小小紅船,承載千鈞。紅船精神是我們黨的建黨精神,是中國革命精神之源,昭示著中國共產黨人的初心和使命。“為中國人民謀幸福、為中華民族謀復興”,這個初心和使命,始終是激勵中國共產黨人不斷前進的根本動力。

                          希望“回首初心”叢書的問世,能夠對廣大讀者更好地理解和把握初心,激勵我們不忘初心、牢記使命,發揮應有的作用。

                          (作者:李忠杰,中央馬克思主義理論研究和建設工程咨詢委員會委員,原中共中央黨史研究室副主任)

                        作者簡介

                        姓名:中共黨史出版社 工作單位:

                        轉載請注明來源:中國社會科學網 (責編:蔡毅強)
                        內容頁廣告位-中國與世界.jpg

                        回到頻道首頁
                        曙光.jpg
                        中國社會科學院概況|中國社會科學雜志社簡介|關于我們|廣告服務|網站聲明|聯系我們
                        中國社會科學院概況|中國社會科學雜志社簡介|關于我們|法律顧問|廣告服務|網站聲明|聯系我們
                        利发ap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