設為首頁 報刊投稿 微博平臺

                         首頁 >> 圖書 >> 熱書推薦
                        《世界大勢》
                        2021年06月18日 16:05 來源:中國社會科學網 作者:中共中央黨校出版社 字號
                        2021年06月18日 16:05
                        來源:中國社會科學網 作者:中共中央黨校出版社

                        內容摘要:

                        關鍵詞:

                        作者簡介:

                         

                          作者:張蘊嶺等 著

                          定價:59.8元

                          書號: 978-7-5035-7113-8

                          出版社:中共中央黨校出版社

                          出版日期:2021年6月

                          字數:262千

                          頁數:328

                          開本:16

                          包裝:平裝

                          作者簡介

                          張蘊嶺,中國社會科學院研究員、學部委員,山東大學講席教授,山東大學國際問題研究院院長。

                          張蘊嶺教授是國內外著名國際問題專家,曾獲“國家有突出貢獻中青年專家”稱號,是第十、十一、十二屆全國政協委員、外事委員會委員。曾任中國社會科學院亞太研究所所長、國際研究學部主任,中國亞太學會會長、東亞展望小組成員,中國-東盟合作官方專家組成員,亞歐合作專家組亞洲代表成員,東亞自由貿易區可行性研究專家組組長,東亞經濟伙伴關系可行性研究專家組成員,中韓聯合專家委員會中方主席,中韓友好協會副會長,德意志銀行亞太地區顧問等。

                          張蘊嶺主要代表著作有:《世界經濟中的相互依賴關系》《未來10—15年中國在亞太地區面臨的國際環境》《中國與亞洲區域主義》(英文)、《世界市場與中國對外貿易發展的外部環境》《中國與世界:新變化、新認識與新定位》《構建開放合作的國際環境》《尋求中國與世界的良性互動》《在理想與現實之間—我對東亞合作的研究、參與和思考》《百年大變局:世界與中國》(主編)等。

                          內容簡介

                          本書是《百年大變局:世界與中國》的姊妹篇。張蘊嶺、張宇燕、陳文玲等十余位國際問題專家,既立足中國,又放眼世界,從國家發展戰略、地區戰略、全球戰略入手,分析國際戰略大格局演變和全球治理中的中國角色,解析周邊未來大戰略、海洋強國大計,研判中美關系,對保障軍事安全、推進“一帶一路”以及人類命運共同體構建等進行全方位剖析。多角度對未來發展大勢進行前瞻性、戰略性、儲備性研究,回答了百年大變局下中國如何應對挑戰、抓住機遇、實現發展、贏得未來。有助于讀者了解中國大戰略的基本框架和總體布局,把握新時代變化的脈搏,看清當下、看見未來,準確把握新發展階段、深入貫徹新發展理念、加快構建新發展格局。

                          朱鋒:國際戰略大格局的演變 / 001

                          一、國際戰略大格局的含義 / 002

                          二、新冠肺炎疫情與國際戰略大格局 / 003

                          三、中國與國際戰略大格局的演變 / 009

                          四、國內政治進程與國際戰略大格局 / 013

                          五、面向未來的大戰略思考 / 016

                          張蘊嶺:全球化調整與戰略機遇 / 025

                          一、反全球化浪潮 / 025

                          二、解析全球化 / 028

                          三、全球化是把“雙刃劍” / 031

                          四、全球化進入調整期 / 034

                          五、新全球化不可阻擋 / 038

                          六、世界需要新共識 / 042

                          七、全球化與中國 / 045

                          八、面向未來的大戰略 / 048

                          陳文玲:世界經濟大變局與中國的大戰略 / 050

                          一、世界經濟形態和經濟格局的顛覆性變革 / 050

                          二、百年大變局與中國大戰略 / 068

                          賈慶國:中美關系:關鍵是掌控大局 / 086

                          一、沖突與合作的中美關系 / 087

                          二、未來中美關系發展的大趨勢 / 103

                          三、總結:管控沖突,推動合作 / 114

                          張宇燕:全球治理:歷史、邏輯與中國角色 / 117

                          一、歷史回顧 / 118

                          二、問題與邏輯 / 123

                          三、推進全球治理體制變革是大勢所趨 / 128

                          四、聚焦全球經濟治理 / 133

                          五、推動全球經濟治理的中國路徑 / 137

                          黃仁偉、張曉通:基于新時代的“一帶一路”謀劃與建設 / 142

                          一、“一帶一路”的重大意義 / 142

                          二、“一帶一路”建設的機遇與挑戰 / 149

                          三、面向未來的“一帶一路”建設 / 157

                          江瑞平:大格局:“東亞奇跡”再造 / 164

                          一、世界百年大變局中的東亞 / 166

                          二、“東亞奇跡”再造中的中國 / 170

                          三、合作推進“東亞奇跡”再造 / 182

                          唐永勝:軍事與安全大戰略 / 193

                          一、國際安全治理的挑戰與機遇 / 195

                          二、國家安全需要創新軍事戰略思維 / 201

                          三、新軍事革命與軍事戰略 / 208

                          四、走中國特色的國家安全道路 / 213

                          鐘飛騰:周邊地區未來發展大勢 / 220

                          一、中國經濟崛起大勢 / 220

                          二、中國與周邊國家的發展情結 / 225

                          三、處在歷史性轉變的東北亞 / 231

                          四、作為中國周邊外交優先方向的東南亞 / 235

                          五、跨越“龍象之爭”的陷阱 / 242

                          六、“絲綢之路經濟帶”上的中亞 / 247

                          張景全:新海洋觀與海洋強國建設 / 250

                          一、新時代的海洋大戰略 / 251

                          二、海洋觀的歷史演變 / 258

                          三、新時代海洋觀 / 264

                          四、面向未來的海洋戰略謀劃 / 271

                          門洪華:面向未來的中國大戰略 / 279

                          一、百年未有之大變局的沖擊 / 280

                          二、外部環境的演變 / 284

                          三、新時代的戰略機遇期 / 288

                          四、創新發展的戰略設計 / 292

                          五、面向未來的大戰略 / 294

                          全球化是當今世界發展的典型特征,很少有國家置身之外。然而,突然之間,反全球化、逆全球化的聲音、勢力和行動潮水般涌來。面對此景,有人斷言,全球化已經死亡!果真如此嗎?這是個大是大非問題,需要給予認真分析,給予科學判斷。如何看待、對待全球化,是大戰略問題,不僅關系當下,也事關未來。從本質上講,全球化不是一種選擇,而是一個必須接受的事實,關鍵是如何應對?要面向未來。

                          一、反全球化浪潮

                          反全球化運動看似已經形成大勢,為何反全球化能成為浪潮呢?這次反全球化浪潮起于2008年國際金融危機。由美國次貸危機引發的國際金融危機和經濟危機,讓美國和世界付出了巨大的代價。危機起于美國的華爾街,受到巨大沖擊的是美國社會,于是,反華爾街成為積聚社會力量的磁力中心,一時間,華爾街成了眾矢之的。人們給華爾街貼上了很多原罪標簽,1% 和99% 的問題成為核心,即1% 的人占有99% 的財富,或者說99% 的人只占1% 的財富。反華爾街運動之所以與反全球化聯系起來,是因為華爾街被認為是全球化的推手,是新自由主義思想的源泉。反全球化運動不僅在美國,而且在歐洲也風起云涌,反全球化的勢力借勢擴大,上升到政治,一些風云人物也成為反全球化的旗手。此后,世界上發生的兩個大事件進一步助推了反全球化的浪潮。

                          其一,特朗普的當選。這是一個標志性的事件。2017年1月20日,唐納德·特朗普正式成為第45任美國總統,這個由商人轉型為政治家的美國新總統在競選階段就明確提出,若當選,將會實施“美國優先”的經濟保護政策。特朗普當選后,果然把“美國優先”作為政策,并公開宣稱,支持“愛國主義”,反對“國際主義”。他所說的“愛國主義”是讓美國企業回到國內生產,不要在國外生產。他公開威脅,美國公司企業必須留在美國本土興建工廠,否則將會被課以重稅。他讓美國退出許多國際組織,阻止世界貿易組織更新議程,武斷推出許多單邊貿易制裁措施,并實施“長臂管轄”,對不遵守美國規則的政府、公司、個人進行懲罰。他把目標對準中國,把中國說成是造成美國經濟問題、社會問題的根源。在他當政期間,美國政府一再對中國產品征收高懲罰關稅,把中國宣布為“匯率操縱國”,禁用華為并迫使其他國家跟進,把一批中國企業以各種理由列入制裁清單。

                          美國威脅要與中國脫鉤,盡管完全脫鉤做不到,但是封堵中國的做法對全球化發展造成嚴重影響,因為中國是全球化的深度參與者,是國際生產網絡的連接中心,中國與美國以及其他的經營鏈斷裂,必然產生影響。同時,鑒于美國是世界最大的經濟體,是第二次世界大戰后推動世界市場開放和全球化的引領者,美國的逆行政策產生的影響極大。不僅是美國,其他國家包括發達的歐洲國家,也包括像印度這樣的新興發展中國家,也加強了貿易保護主義,實施自主設計的限制政策與措施。

                          其二,新冠肺炎疫情在全球蔓延。突如其來的新冠肺炎疫情很快在世界范圍擴散,由于疫情的傳播性大,各國采取了不同形式的隔離措施。在全球化時代,各自為政的阻隔措施對于經濟運行、社會活動等造成極大的影響。對于經濟來說,基于地區和全球的供應鏈斷裂,許多生產和相關活動被迫停止,同時,由于人的社會活動受到限制,與此相關的活動均停滯,由此導致經濟萎縮。很多人特別是很多政治家把疫情傳播、供應鏈斷裂、經濟下降歸罪于全球化。尤其是把全球化與對外依賴、國家安全聯系起來,宣稱全球化導致國家安全受到威脅,由此采取限制技術流出、減少外部供給等措施。由此,使得原來的鏈接中斷,與此相聯系的投資和其他經營也被迫停止。

                          事實上,長時間以來,關于全球化的辯論從未停止過。參與全球化給世界各國帶來的是利還是害?是利大于弊還是弊大于利?陣營分明,觀點對立,難以彌合。但在很長時間內,支持全球化的意見,特別是政治勢力占上風,在美國自由主義理論(“華盛頓共識”)與政治助推下,全球化一路高歌。反全球化者認為,第二次世界大戰后建立的國際貨幣基金組織(以下簡稱IMF)、世界銀行、世界貿易組織(以下簡稱WTO)是全球化的推手。即便是那些從經濟全球化中獲益較多的國家,也有對全球化不滿的勢力。不過,本次反全球化浪潮主要起勢于一向大力推動全球化的發達國家,參與的公眾如此之多,發出的聲音如此強烈,一些國家的政策轉向如此之大,還是前所未有的。

                          反全球化浪潮興起,有著深刻的含義,表明全球化進入了一個調整期。對于這種調整,不能簡單地歸結為是退還是進,是好還是壞,應做深入的分析。特別是對于全球化發展的未來大趨勢,需要有大戰略的眼光,把握大勢,謀劃未來。

                          二、解析全球化

                          經濟全球化是全球化的核心,支撐經濟全球化的基礎是世界市場的開放。第二次世界大戰后,關稅與貿易總協定(以下簡稱GATT)簽署,它是一個政府間締結的有關關稅和貿易規則的多邊國際協定,宗旨是通過削減關稅和其他貿易壁壘,消除國際貿易中的差別待遇,促進國際貿易自由化,以充分利用世界資源,擴大商品的生產與流通,推動世界經濟的發展。GATT生效后,全球多邊貿易談判就開始進行,起先主要是在美國與西歐國家之間進行,后來日本參與,再后來發展中國家加入談判進程。經過多次關稅減讓談判,發達國家以及后來加入的發展中國家的平均關稅大幅度降低,市場開放度提升。到20世紀90年代中期,發達國家的平均關稅降到4%以下,發展中國家和地區的平均關稅降至13%以下。世界市場的這種基于規則的多邊開放,是前所未有的。同時,GATT也為發展中國家加入多邊體系提供貿易優惠條件,這為發展中國家參與世界市場、加快發展經濟提供了比較好的國際環境。

                          總的來看,GATT通過多邊體系構建了一個基于規則的世界開放市場。在多邊體系下,通過不斷談判,擴大和深化開放,不斷豐富、完善多邊貿易體制的法規,使得基于規則的國際貿易多邊體系逐步建立。在WTO成立后,為了解決各成員在國際貿易關系中所產生的矛盾和爭議,設立了爭端解決機制,制定了一套調處各成員爭議的程序和方法。有了這樣的基于規則的市場開放環境,企業就可以在世界范圍開展經營,進行基于世界市場的分工,構建供應鏈。

                        作者簡介

                        姓名:中共中央黨校出版社 工作單位:

                        轉載請注明來源:中國社會科學網 (責編:蔡毅強)
                        內容頁廣告位-中國與世界.jpg

                        回到頻道首頁
                        QQ截圖20210618160401.jpg
                        中國社會科學院概況|中國社會科學雜志社簡介|關于我們|廣告服務|網站聲明|聯系我們
                        中國社會科學院概況|中國社會科學雜志社簡介|關于我們|法律顧問|廣告服務|網站聲明|聯系我們
                        利发ap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