設為首頁 報刊投稿 微博平臺

                         首頁 >> 語言學
                        漢語會話互動中的話題結構
                        2021年09月27日 14:17 來源:《當代修辭學》2020年第6期 作者:姚雙云 劉紅原 字號
                        2021年09月27日 14:17
                        來源:《當代修辭學》2020年第6期 作者:姚雙云 劉紅原

                        內容摘要:

                        關鍵詞:

                        作者簡介:

                          內容提要:本文基于自然口語語料考察漢語會話互動中的話題結構。研究表明:會話中的話題結構可分為獨陳型、合作型和競爭型三類。話題結構在會話分布中表現出話題TCU起始位置分布的復雜性、述題跨話輪的延伸性和話題結構話輪構建的完備性三個特點,它們具有構建言談框架、提高新信息接受度和控制會話進程的互動功能。會話中話題結構的實現,須遵循信息完整、認知可及和語境順應三個原則,而凸顯話語所指和促進信息流動是其產生的根本動因。

                          關 鍵 詞:自然口語/話題結構/互動功能/交際動因

                          作者簡介:姚雙云,劉紅原,華中師范大學語言與語言教育研究中心(武漢 430079)。

                         

                          “話題”(topic)這一術語系Hockett(1958)首次提出,此后逐漸引起了學界的關注,產生了一批有影響力的研究成果(Chafe 1976;Li & Thompson 1976;Givón 1983;Kiss 1995等)。趙元任(Chao 1968)最早將之用于分析漢語結構,他用“話題”和“述題”這對概念來闡釋漢語的主語和謂語。Li & Thompson(1981)則從類型學的角度把漢語歸入“話題突出型”語言。其后,漢語話題結構研究成為眾學者關注的熱點問題之一,前修時賢論述頗豐。一些學者側重于討論漢語主語與話題的聯系與區別,以及話題的句法定位問題(朱德熙1982;范開泰1985;陸儉明1986,2017;徐杰2003等);一些學者則聚焦于話題的句法屬性與語用屬性的考察(Tsao 1990;陳平1996;張伯江、方梅1996;曹逢甫1995,2005;袁毓林1996;劉丹青、徐烈炯1998;徐烈炯2002;徐烈炯、劉丹青2007;劉丹青2008,2016,2018;方琰2019等);此外,來自形式語言學派的一些學者亦對話題的生成等問題做過深入探討。相關研究成果蔚為大觀,為增進學界對漢語話題結構乃至漢語語法特點的認識做出了重要貢獻。

                          盡管學界對話題結構的關注由來已久,但現有研究多聚焦于對書面語的分析,偶或涉及文學作品的對話,鮮有基于會話互動的研究。實際上學界對會話互動中話題結構的關注頗多(Chao 1968;Ochs & Schieffelin 1976;Duranti & Ochs 1979;Kim 1995等)。此后,陶紅印(2002/2007)對漢語口語的話題結構研究也值得一提,他基于日常會話深入探討了話題結構的類型及互動屬性,對本文具有啟發意義。當然,正如作者自己所言,該文對話題結構的分類是“初步的和非窮盡性的”,其分類尚有可以探討的空間,話題結構的功能也有待于進一步挖掘。會話互動中話題結構的分布情況究竟有何特點?其實現原則與交際動因如何?諸如此類的問題涉及對其使用規律、運作機制與形成動因的認識,很有討論的必要,但學界尚無相關研究。有鑒于此,本文擬在現有研究的基礎上考察自然會話中話題結構的類型與位置分布,探究其互動功能,揭示其背后的實現原則與交際動因。

                          討論前,需要說明三點:

                          其一,本文所說的話題結構是一個統稱性概念,指的是“話題與其后的述題組成的結構”(徐烈炯、劉丹青2007:103)。

                          其二,鑒于漢語學界對無標記話題的界定尚未達成共識,為保證研究結論的準確性,本文只關注有形式標記的話題結構①。

                          其三,本文所用語料源自課題組自建的“漢語自然會話多模態語料庫”,我們選用了總時長為21小時16分鐘、共計500285字的語料樣本開展分析。語料轉寫規范以GAT-2轉寫系統為基礎(詳見附錄)。

                          二、基本類型與位置分布

                          2.1 基本類型

                          會話中話題結構的構建呈現多樣化的特征:首先,從參與主體來看,它們可能由單方獨立構建,也可能由兩方或多方共同參與構建;其次,從互動協商過程來看,會話主體針對特定客體的認知存在認識不均衡性或主觀傾向性,因而導致述題方向分化為一致和不一致兩種情形。結合這兩個因素,我們將自然口語中的話題結構歸納為以下三種類型:

                          2.1.1 獨陳型

                          獨陳型話題結構指話題和述題部分均由同一會話主體發出,形成一個完整的“話題+述題”結構的話輪②。此類話題結構多與“指稱的確認與說明有關”(陶紅印2002/2007),而且言者在該話題指稱的相關方面占據認知上的主導地位:

                          

                          該序列中,言者L將“整個蝦”前置于話輪之首設立為話題,然后在02—03行圍繞指稱對象“整個蝦”具體說明言者處理蝦的經驗。在此期間另一會話主體X始終保持受話狀態,直至L完成述題構建后,她才以語音拖長的反饋標記“哦”對L經由話題—述題結構輸出的信息予以回應,以示其個人認知從未知狀態到已知狀態的改變。該例的話題結構不涉及會話主體的轉換,屬于典型的獨陳型話題結構,而且這種一方獨陳的話題結構形式是由會話雙方的認知背景所決定的。

                          2.1.2 合作型

                          合作型話題結構指某特定話題被會話一方提出后,兩方或多方參與該話題,互相協作完成方向一致的述題。如:

                          

                          上例,會話主體H提出話題“那個時候”(06行),并輔以韻律停頓標記彰顯話題,然后陳說述題“一般就是南方的梅雨季節”。另一方M緊隨其后以“現在的天”加以例釋和補充,顯示她“對所談論的內容感興趣”(陶紅印2002/2007)。說話人M在此通過“比如說”將其后例解釋信息與H先前的話語連接起來,這種例證式話語表明了M與H在對南方梅雨天氣的認知上是合作一致的。這一點從下一話輪(08行)H所使用的“簡單確認”標記“嗯”(許家金2009:59)可以得到證明。該例屬于典型的合作型話題結構。

                          2.1.3 競爭型

                          競爭型話題結構指某特定話題被一方提出后,兩方或多方參與該話題,互相競爭完成方向不一致的述題。在言談互動過程中,會話參與者經常圍繞同一話題各抒己見,因此競爭型話題結構在會話交際中頗為常見。如:

                          

                          上例中,C利用特殊語序的凸顯將“那個劉海”置于話頭作為話題提出(03行),并表達了不滿——述題部分的“你看看”除發揮提醒注意的作用外,還能表達言者的否定評價(葛小梅2019),D隨后發出的評價“真是服了”暗含了認同。然而在05行A承接同一話題并對其做出與C、D相反的評價,針對該評價,D在06行明確提出質疑。總之,03—05行的三個話輪分別由三個主體發出,皆屬針對同一話題做出的評述,但是評述方向不一致,反映了主體立場間的分歧,屬于典型的競爭型話題結構。

                          2.2 位置分布

                          話題結構包括話題與述題兩個部分,而在會話互動中,它們有可能處于不同的話輪。因此考察話題結構的位置分布需要綜合考慮話題位置、述題位置以及“話題+述題”位置情況。根據我們對語料的分析,會話互動中它們的位置分布呈現出三個基本特點:

                          2.2.1 話題TCU起始位置分布的復雜性

                          話題作為“句子的出發點”或“話語敘述的起點”,通常位于句法結構的最左側。居于句首是話題的一個必要特征(Li & Thompson 1976;曹逢甫1995),這一規則在口語互動中表現為話題通常出現在話輪構建單位④(turn-constructional units,TCUs)的起始位置。如例(1)、例(3)中討論的各類型話題結構,其話題部分均位于TCU起始位置。當然,口語的動態性和即時性特征又決定其話題分布較之于書面語更加自由和隨意。因此,話題的TCU起始位置分布呈現出復雜特征。主要表現在兩個方面:

                          第一,口語中的話題通常由話題標記或其他成分引出,形成“介引成分+話題”的局面。而且這些介引成分經常以不同形式結合使用的方式出現于話題前。

                          漢語話題的介引成分主要由“關于”“X說”“至于”等前置型話題標記充當(陳昌來2002;董秀芳2003;李宗江2007;盧烈紅2020等)。在自然口語中,還存在“什么”“像”“說到”“這一”等前置型話題標記⑤(鄧瑩潔2019;蔣知洋2018);此外,還有其他話題標引成分,具體包括關聯詞(如“所以”)、認知動詞短語(如“我覺得”)、情態標記(如“其實”)、話語標記(如“嗯”⑥)等等。它們廣泛分布于話題前,占據著TCU最左側位置。介引成分的出現雖然導致口語中的話題結構線性位置后移,但是也使它更容易被聽者識別,順應了會話互動的特征。例如:

                          

                          上例的05行中,話題“李玲”前接開啟話題的話語標記“嗯”和表預指的指代詞“那個”⑦,這兩個不同形式的標引成分與話題一同置于TCU起始位置,有助于受話人對話題進行快速識別,Y在06行對話題進行的準確識別證明這些標引成分的使用取得了良好效果。

                          第二,話題所在TCU既可位于話輪起始位置,也可位于話輪中間位置。當位于話輪中間位置時,表明發話人在開啟話題結構前,先完成了其他會話行為——或對上一話輪進行回應,或為引出話題進行鋪墊。如:

                          

                          會話主體L在提出話題“他們/補語文的(學生)”前,先針對上一話輪進行了肯定回應,并做出了積極的評價。因此在此例中,話題雖然位于TCU起始位置,卻并不屬于整個話輪的起始位置。

                          由此可見,“在話題鏈中,話題總是出現在第一個小句之首”(Tsao 1990:170)這一特征⑧,在口語中需被重新定義:口語中話題前往往有包括前置型話題標記在內的多種形式各異的介引成分,與話題共現于TCU起始位置;有時話題所在TCU還可居于話輪中間位置,換言之,口語中的話題鏈允許從話輪的中間位置開始構建。

                          2.2.2 述題跨話輪的延伸性

                          述題具有跨話輪的延伸性,是指在會話交際中特定話題一經提出,不同會話主體會參與進來,共同組織述題,從而形成多方共建的跨話輪的話題鏈結構(屈承熹2018)。跨話輪的述題主要產生于合作型和競爭型話題結構中,其序列模式可提煉為:⑨

                          

                          依照該模式,口語中的話題結構具體可以跨越多少個話輪,包含多少次述題構建存在不確定性,如上文例(2)和例(3)中述題的分布就分別跨越了兩個和三個話輪。可見,在口語互動中,話題結構是一個跨TCU甚至跨話輪的概念,它的管控范圍可延伸至話輪之外。

                          2.2.3 話輪構建的完備性

                          所謂話輪構建的完備性,是指話題部分甫一發出,發話人通常會在同一話輪內將述題部分敘述完整,而受話人通常也會待述題表述完整后再接續話輪。除非發話人因交際的需要在話題發出后主動放棄話輪,形成句法不完整話輪(syntactically incomplete turns)⑩。由此可見,話題具有可投射性(projectability),受話人可據其預測述題部分的產出,即劉林軍(2013)所謂“話題—述題組織具有強制性,話題后需要述題出現,即便只是個形式上的述題”。Li(2014)也曾對此做過研究,她指出,在對話中互動參與者將完整的話題—述題結構作為話輪構建的相關單位,這體現在受話人不會在話題后的停頓處開啟下一話輪或發出應答標記。我們的研究支持劉與Li的結論。如下例所示:

                          

                          上例中,會話主體L在設立話題的過程中產生了兩處停頓(02行),但受話人M均未將其視為話輪轉換關聯位置(transition-relevance place,TRP;Sacks等1974)插入進來,而是待發話人將話題結構表述完整后才予以回應。盡管在回應的過程中發生了一處話語重疊(overlapping)(04行與05行),但被重疊部分并未涉及話題結構的主體部分,不影響話輪的句法結構完整性。因此,L話題結構的輸出仍然具備話輪構建的完備性。

                          三、互動功能

                          在自然口語中,話題結構主要有三個基本的互動功能。

                          3.1 構建言談框架

                          徐烈炯、劉丹青(2007)指出話題作為話語成分,其核心功能就是話語內容之所關,即關涉性(aboutness),具體包括為所轄話語劃定時間、空間或個體方面的背景、范圍,為聽話人提供語義相關性的索引,以及提供話語的起點并預示后續的述題部分三個方面。在會話交際中,該功能的互動實質表現為:話題結構能夠構建一個言談框架,協助受話人對話語內容進行準確定位與認知。具體而言,發話人先將所要陳述的客體置于話語起點加以強調,突出其所指及身份地位,然后圍繞該客體進行商談說明,以此建立起言談框架,框定受話人的注意力。由此可見,在話題結構產出和理解的過程中,話題部分的投射性不僅體現在預測述題部分在同一話輪內的產出上,還體現在預測述題的語義范圍上。因此,話題結構是一個內部成分相互依存的言談框架結構。說話人借助話題結構建立言談框架的行為,主要通過設立話題和重拾話題兩種手段實現。

                          設立話題是“把認知網絡里已經存在的一個談論對象確立為言談話題”(方梅2000)。該對象可能來自先前序列的顯性提及或隱性暗示,也可能源自互動雙方或多方之間心照不宣的理解。總之,對會話主體而言,它必定是認知上可被激活的,如此方能奠定言談框架的基礎。如:

                          

                          在該會話節選的前序列中,會話主體談及外國文學作品難讀,L遂將“《簡愛》”設為話題進行陳述,以例證“外國文學作品難讀”。《簡愛》是外國文學作品的典型代表,這一點對于眾多文學讀者而言屬于百科知識,因此會話中幾位文學相關專業的交際者對該話題的所指自然心照不宣。L通過在線組織話題結構的方式,將“《簡愛》”置于話語起點加以激活(02行),然后陳述事實“很多人都看了很多遍”,并成功吸引了M做首次評價“很經典”(04行)。此后在兩次話語重疊中,M取得話語權,她用“看得很嗨”評價電影《簡愛》的可觀賞性高(06行),而借助“搖頭”(head shake)的動作對閱讀小說的體驗做負面評價(參看Kendon 2002)(09行)。最后,L取得話語權,并通過自我閱讀體驗表達小說可讀性低的評價(10—11行)。M對L所設話題的積極討論,證明L不僅通過話題結構建立了一個言談框架,還借助該框架增強了會話主體間的認知互動性。

                          重拾話題是通過激活舊有話題將逐漸偏離原話題的談話帶回原軌。重拾話題往往通過對前述話語中所涉話題的重復來實現,其作用是發話人對受話人進行有意識地提醒:你的話語已偏離既定軌跡,請返回原軌。它反映了會話互動過程中發話人的一種元語用意識(metapragmatic awareness)。如:

                          

                          在先前的序列中,會話參與者談及現當代文學科目存在掛科的情況,L遂將“(現當代)文學類(考試)”作為話題提出(01行),開始構建該言談框架,但卻數次被受話人H和M關于“古代文學”的話題所打斷(11),直到08行話題“(現當代)文學類(考試)”才被L重新拾起,會話得以遵循原先的言談框架繼續進行。

                          3.2 提高新信息接受度

                          在實際交談中,為了適應受話人的心理認知過程,發話人一般會采取循序漸進的言語組織策略,即從受話人熟悉的情況出發,引出新的、重要的信息。話題結構的生成過程符合會話互動這種從已知到未知的語碼分布特點,它可以增強受話人對新信息(12)的接受度,進而推動會話進程。如:

                          

                          如04行所示,發話人P在話輪伊始所設立的話題“期末”屬于承接受話人Z在上一話輪所提及的信息,P以此為起點,自然過渡到提供關于期末考試形式的新信息,以此回應對方的問題。這種上下關聯的話語輸出方式,一方面遵循了受話人認知的漸進性規律,另一方面將己方置于與對方共同的認知起點,使后續焦點信息更容易為受話人所接受。由05行與07行對方借助“嗯”和“哦”表達的積極反饋可見,P所提供的新信息得到了Z的接受和認同,話題結構在增強新信息接受度方面發揮了作用。

                          3.3 控制會話進程

                          會話互動中,言者為了保證自己的話語不被打斷,經常會調用一些語言資源來控制會話進程,話題結構就可以充當控制會話進程的資源。具體表現為,當言者因思路不暢或索詞困難出現話語輸出的延緩和遲疑時,就會先拋出即將談論的話題實施話語占位,確保掌握話語權之后,再進行述題的組織。如:

                          

                          如03行所示,言者W在述題組織過程中出現了話輪填充語“就是”(姚雙云等2012;史金生等2013)、兩處語音停頓以及投射思索找詞的多模態資源“咂嘴音”(lip smacking)(Ogden 2013),這些現象都反映W遭遇了思維受阻狀況,說明她尚未做好述題信息的組織。但她在上一行首先拋出的話題協助其成功地占據了話輪:由于話題存在語義上的關涉性(徐烈炯、劉丹青2007),因此聽者能夠根據當前話題進行認知投射,預測對方言說未竟,并將自己調整為受話狀態。待W完成對話題的說明、評價之后,H才做出互動回應。

                          四、實現原則與交際動因

                          4.1 實現原則

                          話題結構在口語互動中的實現并非是不受限制、無章可循的,而是需要遵循一定的原則。具體而言,話題結構的實現原則有以下三個:

                          4.1.1 信息完整原則

                          述題與話題相依而存,它提供話題有關的信息(LaPolla 2017)。典型述題通常位于話題后,傳遞未知的新信息(陸儉明2018),它是說話人強調的內容,也是自然焦點所在。因此,話題結構作為一個信息傳遞單位,在話題被提出后,會話一方或多方會著力完成述題的構建,以實現信息的完整性。在我們的語料中,鮮有提出話題而述題未竟的情形。即使在話題提出后被打斷或擱置的情況下,言者也會設法重拾話題并完成述題的表達。

                          我們回看例(8),在該序列前會話參與者談及文科類考試不易掛科,但還是出現過現當代文學考試學生掛科的情況。于是L在01行將“(現當代)文學類(考試)”作為話題提出,意欲對先前提到的現象做出解釋,但是她的話語先后三次被H或M就古代文學的評論所打斷(02、05、07行),直到08行她才重新取回發言權并完成原話題結構的構建,將信息傳遞行為實施完整。由此可見,信息完整作為話題結構的實現原則之一,自話題提出之始便發揮潛在的作用,話題設立者會主動將之貫徹到底,即使述題被打斷也會設法加以接續。

                          4.1.2 認知可及原則

                          可及性(accessibility)是一個心理語言學概念,是指人們在語篇產生和理解過程中,從大腦記憶系統中提取某個語言或記憶單位的便攜或難易程度(Sperber & Wilson 1982;Ariel 1990)。話題作為已知信息(13),通常為有定或類指成分,在認知上必定是可及的。因此,會話主體在設立話題時必須遵循認知可及原則,即說話人“預設”話題屬于受話人共享的知識。換言之,話題只可指代客觀存在于會話主體認知中的客體,該客體可能是交際雙方的共知事件(AB-events),也可能是人人皆知的常識事件(O-events)(詳參Labov & Fanshel 1977:100;張文賢、樂耀2018),處于隨時可被“提取”的狀態。如:

                          

                          上例中,會話主體W在03行設立的話題“佛教”雖是首次出現在會話序列中,但卻屬于常識事件(O-events),對于互動主體的認知而言,是可被回溯和激活的信息,具有可及性,因此得到了受話人的積極響應。

                          4.1.3 語境順應原則

                          語境(context)是一個有機且不斷變化的言談交際環境。正因為如此,人們在言語交際中必須根據具體語境,選擇恰當的言語表達方式進行交際,正如Verschueren(1999)所言,語言是一個順應語境和交際意圖的過程,交際者需要順應語境因素,從若干可能的話語方式中做出合理選擇,以實現交際目的。話題結構作為一種有標記的言談組織方式,與語境存在著一種互動關系,其建構和理解的過程都依賴于言談交際環境中的各種因素。具體而言,在上下文語境、現場語境和社會文化語境等各個層面,話題結構對語境因素的順應都能得到體現。如例(12)就反映了語境同話語實體交叉所形成的上下文語境對話題具體所指的制約:

                          

                          在上例中,會話主體W在06行提出的話題“這”回指先前序列(01行)的名詞性成分“塑料姐妹花”。由于該表達在上文剛被提及,在記憶中尚處于激活狀態,因此屬于雙方共享的定指性成分。發話人設立話題時直接使用指示代詞“這”進行回指,既是對包含上文和在場受話人認知狀態在內的語境因素的順應,也是一種語用上的“背景假定”(background assumptions),即與事先存在的、已知的或假定的交際環境相關聯。語言表達形式的選擇順應了這類交際環境,既可預設提示交際雙方享有共同背景,也可避免總是采用直接、簡單或重復的表達方式。下例則能充分證明現場語境對話題所指的制約:

                          

                          在該序列中,會話主體X在08行通過指示短語“這個地方”設立的話題與現場情境相關,在場的受話人都能依靠視覺等感官手段識別該話題的具體所指——身體的特定部位。相反,未親歷現場的第三方則無從知曉其所指為何。此外,發話人在組織述題的過程中,會動態關注現場受話人的認知狀態,以確保述題部分所輸出的信息對其來說屬于未知知識域,具備傳遞價值,即在信息量的占有上,發話人要大于受話人:X針對話題“這個地方”所組織的述題傳遞了其個人主觀認識——話題前的心理動詞“以為”即可側面驗證它對受話人來說屬于全新信息的輸送。由此形成一個流暢的信息流(information flow)(Chafe 1994)結構,受話人H在下一話輪所作的回應“結果呢”也反映了其信息接收和求取狀態。

                          4.2 交際動因

                          會話互動中,話題結構存在的交際動因,主要表現在兩方面:

                          4.2.1 凸顯話語所指

                          會話互動過程始終會伴隨著不同的指稱客體,它們以線性方式先后出現。但各指稱客體在交際中的地位與作用有所不同。為了滿足在受話人的認知中凸顯或激活話語所指的需要,發話人將意欲說明或評價的客體加以標示,被標示的客體即為話題。對50多萬字的語料分析表明,在612個話題結構中,充當話題的皆為有定或類指性論元,其中絕大多數為被說明或評價的無生命名詞性成分(602例,占比98.4%),也有極少數的為有生命受事主語(10例,占比1.6%),未見施事主語充當話題的用例(15)。這充分證明了“施事主語在很多情況下不充當話題”“話題與屬性謂語匹配”(劉丹青2016,2018)等觀點。為了凸顯話語所指,發話人主要通過以下三種形式手段來協助構建話題:一是語序上的前置,二是話題標記的標識,三是停延等韻律上的增顯效果。正是由于話題結構中的話題部分被前置甚至附有起強化作用的標記手段,其語調上具有獨立性傾向,使得話題與常規小句中的主賓語成分相比,處于一種有標記的、凸顯的地位。因此當發話人采用話題結構的形式進行表述時,話題結構與其他小句的邏輯語義關系會因為話題的凸顯地位而得到突出,從而幫助受話人對這些意義加以識別與解讀。如:

                          

                          上例中,P向C述說她與不在場的第三方之間的思維差異。為了詳細說明該問題,她將“語法點格式的歸納”作為話題置于TCU起始位置加以凸顯,同時話題標記“對于”“上面”韻律上的微停頓以及多模態資源“清嗓聲”(throat-clearing)的使用也為話語的所指增添了明示和強調的意味。從發話人組織話語的過程中受話人C不斷借助反饋標記“嗯”予以回應可知,話題結構的建立包括形式手段的使用確實為受話人建立了一個指稱框架,協助其迅速地理解了發話人的話語所指。

                          4.2.2 促進信息流動

                          語言作為“人與人傳輸信息的中介”(許國璋1986),傳遞信息是其首要任務。在會話互動中,話題結構這一言談組織方式形成天然的信息流動“通道”:話題屬于某一特定信息領域,對此會話主體之間存在認識狀態(epistemic status)的不均衡性;通常情況下,某一話題被確立后,處于認識K+狀態(16)的一方會展開述題的構建,以推動信息向處于K-狀態的另一方輸出。當一個話題結構構建完成,一個交際目的也得以實現。因此,話題結構的運用是信息傳遞得以實現的重要策略。值得一提的是,這并不意味著在會話互動的話題結構中,信息的流動總是單向的。事實上,在合作型和競爭型話題結構中,呈現的是信息多向流動的局面。

                          發話人在互動交際中向受話人傳遞的信息,主要包括兩個方面:一是命題信息,二是說話人對命題信息以及聽話人的態度。如:

                          

                          在先前的序列中,會話主體在討論“L的記憶力好”這一議題。作為當事人,L在01行通過TCU起始位置和韻律停頓的手段設立話題“這種東西”,隨后提出“(記憶力好)也有缺點”的觀點,同時話語標記“你知道嗎”的存在也體現了將受話人注意力引向其后信息的“互動主觀性”(劉麗艷2006),隨后她圍繞該觀點進行闡釋和例解(03—06行)。作為對該觀點處于認識狀態K+地位的一方,L著力使語言發揮“傳遞信息”這個最本質的功能。因此,整個話題結構的構建過程就是向受話人進行觀點輸送,以最終實現信息流動,讓受話人擺脫K-狀態并了解發話人想法及態度的目的。受話人H用語音拖長的“哦”做出回應,也證明該目的得以順利實現。

                          漢語會話中話題結構的建構呈現出多樣化的特征,從參與主體和述題方向來看,話題結構可分為獨陳型、合作型和競爭型三類。在位置分布上,它們呈現出三個特點:話題TCU起始位置分布的復雜性;述題跨話輪的延伸性;話輪構建的完備性。在互動功能上,這些結構具有構建言談框架、提高新信息接受度和控制會話進程的作用。同時,它們的實現須遵循三個基本原則,一是信息完整原則,二是認知可及原則,三是語境順應原則。凸顯話語所指和促進信息流動是口語中話題結構產生的根本動因。

                          “不同語體的語法特性有所不同”(崔希亮2020:16),會話的互動性、合作性和動態浮現性特征使口語中的話題結構表現出與書面語不同的特點。總體來說,它們的類型更加多樣化、位置愈加復雜化、功能也更為多元化。通過對50多萬字自然會話語料進行窮盡性調查,我們還發現口語中充當話題的一般為被說明或評價的無生命名詞性成分,也有少數幾例為有生命受事主語,但未見施事主語充當話題的用例,這種句法語義傾向性,似乎潛藏著口語中話題設立的一些深層制約機制,值得繼續探究。總之,對自然口語中話題結構特點的挖掘,能夠幫助我們更好地厘清話題結構的語體差異,深化對漢語口語語法特點的認識。

                          

                          ①話題結構的形式標記主要是指話題標記(topic marker),它是“用來體現話題功能的語言形式手段”(徐烈炯、劉丹青2007:71)。口語中常見的話題標記有韻律停頓、語序變換、提頓詞類和言說話題標記等。此外,我們在多模態語料調查還發現視線移動(gaze movements and direction)、手勢(gesture)等態勢語也可發揮標記話題的功能,因此我們也將這類帶有視覺形式標記的話題結構納入考察范圍。

                          ②話輪(turn)是在會話過程中,說話者在任意時間內連續說的話語(李悅娥、范宏雅2000:40)。本文按照語調單位(intonation unit)對語料進行分行轉寫,即一般情況下一個語調單位單獨占據一行,一個話輪可能只包含一個語調單位,也可能包含幾個連續的語調單位。

                          ③在會話實例中,我們將話題部分用下劃線方式標示。

                          ④Sacks等(1974)認為,作為會話交際的基本單位,話輪構建單位包括句子、小句、短語和詞匯等結構。因此,不同于書面語研究以句子為基本單位,在口語互動研究中,我們將以話輪構建單位為基本單位來解讀會話,描述話題結構的構建過程等。

                          ⑤根據我們對口語話題標記的初步調查,口語中除存在大量前置性話題標記外,還有語氣詞、提頓詞和韻律停頓等構成的后置性標記。如漢語中有豐富的話題語氣詞(王玨2019),可以參與構成話題結構,對此我們將另文專論。

                          ⑥許家金(2009)指出話語標記“嗯”具有開啟話題的話語功能。

                          ⑦鄧鳳民(2009)認為“這個”“那個”等代詞預指形式也是話題標記的類型之一。

                          ⑧話題鏈屬于篇章單位(Tsao 1979,1990;Li & Thompson 1982)。Tsao(1990)對話題鏈做了細致的分析,并指出話題鏈是篇章中的一個片段,由一個領頭的共同話題與一個或多個述題小句構成。話題的轄域可大可小,因此,話題結構可大可小,它既可以是話題小句,也可以是話題鏈。

                          ⑨Turn是指話輪,T表示話題(topic),C表示述題(comment)。

                          ⑩句法不完整話輪指的是句法結構不完整、未完結,但能夠投射(project)言說未竟的部分,且交際者認為沒有問題(unproblematic)、互動意義完整(interactionally complete)的話輪(Chevalier 2008;Li 2014)。

                          (11)需要說明的是,此處屬于受話人故意搶奪話輪、表述觀點的情況,它看似與我們前文提到的“話題與述題的話輪構造完備性”相矛盾,實則是受話人有意為之的言語行為,不能反映話題結構分布的普遍性特征。

                          (12)在語用學中,信息通常分為兩類:已知信息(或舊信息)和新信息。這種傳統的分類觀點可以追溯到布拉格學派,即新信息是“發話人認為受話人不知道的信息”,而已知信息則是“發話人認為受話人已經知道的信息(或是在語境中實際存在,或是已經在篇章中提及)”(Brown & Yule 1983:154)。

                          (13)按照Tsao(1990:191)的觀點,話題默認為用于表示舊信息或已知信息。

                          (14)此處位于TCU之首的“這個”是一個表示話題轉換的話語標記,具體可參考郭風嵐(2009)的研究。

                          (15)我們搜集到4個疑似用例,但仔細分析后發現它們并非真正的施事主語。我們看兩例:(1)“像(.)他只要能通過最后的考試(.)這些就無所謂啦”;(2)“哇(.)他又在這里說大尺度話題((laughter))”。前例用條件句表達評價立場,后例用語氣副詞“又”與形容詞“大尺度”以及笑聲綜合表達評價立場。可見這兩例均非真正的事件謂語句,其中的話題并不是真正的施事主語。

                          (16)關于認識狀態,Heritage(2012a,2012b)認為,就任何兩個交際者A和B而言,對于某個具體的信息域,相關認知會在A和B中進行分層,這樣A和B就會在認識梯度(epistemic gradient)上處于不同的位置,從而區分為掌握知識多的交際者[K+]和掌握知識少的交際者[K-]。

                          原文參考文獻:

                          [1]陳昌來 2002 《介詞與介引功能》,安徽教育出版社.

                          [2]崔希亮 2020 正式語體和非正式語體的分野,《漢語學報》第2期.

                          [3]曹逢甫 1995 《主題在漢語中的功能研究——邁向語段分析的第一步》,謝天蔚譯,語文出版社.

                          [4]曹逢甫 2005 《漢語的句子與子句結構》,王靜譯,北京語言大學出版社.

                          [5]陳平 1996 漢語中結構話題的語用解釋和關系化,徐赳赳譯,《國外語言學》第4期.

                          [6]鄧瑩潔 2019 漢語前置型話題標記強制程度及相關問題,《漢語學習》第2期.

                          [7]鄧云華、蔣知洋 2018 自然口語中的名詞化標記“這一”,《漢語學報》第1期.

                          [8]董秀芳 2003 “X說”的詞匯化,《語言科學》第2期.

                          [9]范開泰 1985 語用分析說略,《中國語文》第6期.

                          [10]方梅 2000 自然口語中弱化連詞的話語標記功能,《中國語文》第5期.

                          [11]方琰 2019 試論漢語的話題主位,《當代修辭學》第2期.

                          [12]葛小梅 2019 話語標記“你看看”的演變軌跡及語用特點,《重慶廣播電視大學學報》第2期.

                          [13]郭風嵐 2009 北京話話語標記“這個”“那個”的社會語言學分析,《中國語文》第5期.

                          [14]李悅娥 范宏雅 2000 《話語分析》,上海外語教育出版社.

                          [15]李宗江 2007 話題標引成分“要說”的由來和去向,沈家煊、吳福祥、李宗江主編《語法化與語法研究》(三),商務印書館.

                          [16]劉丹青 2008 話題理論與漢語句法研究,沈陽、馮勝利主編《當代語言學理論和漢語研究》,商務印書館.

                          [17]劉丹青 2016 漢語中的非話題主語,《中國語文》第3期.

                          [18]劉丹青 2018 制約話題結構的諸參項——謂語類型、判斷類型及指稱和角色,《當代語言學》第1期.

                          [19]劉丹青 徐烈炯 1998 焦點與背景、話題及漢語“連”字句,《中國語文》第4期.

                          [20]劉麗艷 2006 話語標記“你知道”,《中國語文》第5期.

                          [21]劉林軍 2013 從話語功能看話題標記的實質,《語言教學與研究》第3期.

                          [22]盧烈紅 2020 唐宋禪宗語錄“只如”類話題標記句,《漢語學報》第3期.

                          [23]陸儉明 1986 周遍性主語及其他,《中國語文》第3期.

                          [24]陸儉明 2017 重視語言信息結構研究開拓語言研究的新視野,《當代修辭學》第4期.

                          [25]屈承熹 2018 漢語篇章句及其靈活性,《當代修辭學》第2期.

                          [26]史金生 胡曉萍 2013 “就是”的話語標記功能及其語法化,《漢語學習》第4期.

                          [27]陶紅印 2002/2007 話題結構在漢語日常談話中的類型及交際功能,樂耀譯,《語言學論叢》(第三十六輯),商務印書館.

                          [28]王玨 2019 語氣詞句式及其系統初探,《漢語學報》第4期.

                          [29]許國璋 1986 語言的定義,功能,起源,《外語教學與研究》第2期.

                          [30]許家金 2009 《青少年漢語口語中話語標記的話語功能研究》,外語教學與研究出版社.

                          [31]徐晶凝 2008 《現代漢語話語情態研究》,昆侖出版社.

                          [32]徐杰 2003 主語成分、“話題”特征及相應的語言類型,《語言科學》第1期.

                          [33]徐烈炯 2002 漢語是話語概念結構化語言嗎?《中國語文》第5期.

                          [34]徐烈炯 劉丹青 2007 《話題的結構與功能》,上海教育出版社.

                          [35]姚雙云 姚小鵬 2012 自然口語中“就是”話語標記功能的浮現,《世界漢語教學》第1期.

                          [36]袁毓林 1996 話題化及相關的語法過程,《中國語文》第4期.

                          [37]張伯江 方梅 1996 《漢語功能語法研究》,江西教育出版社.

                          [38]張文賢 樂耀 2018 漢語反問句在會話交際中的信息調節功能分析,《語言科學》第2期.

                          [39]朱德熙 1982 《語法講義》,商務印書館.

                          [40]Ariel,Mira 1990 Accessing Noun-phrase Antecedents.London:Routledge.

                          [41]Brown,Gillian & Yule,George 1983 Discourse Analysis.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42]Chafe,Wallace 1976 Giveness,contrastiveness,definiteness,subjects,topics,and point of view.In Li,Charles N.(ed.)Subject and Topic.New York:Academic Press,27-55.

                          [43]Chafe,Wallace 1994 Discourse,Consciousness,and Time:The Flow and Displacement of Conscious Experience in Speaking and Writing.Chicago:The University of Chicago Press.

                          [44]Chao,Yuen Ren 1968 A Grammar of Spoken Chinese.Berkeley and Los Angeles:University of California Press.

                          [45]Chevalier,Fabienne 2008 Unfinished Turns in French Conversations:How Context Matters.Research on Language and Social Interaction 40(1):1-30.

                          [46]Duranti,Alessandro & Ochs,Elinor 1979 Left-dislocation in Italian conversation.Discourse and Syntax.Brill,377-416.

                          [47]Givón,Talmy 1983 Topic Continuity in Discourse.Amsterdam:John Benjamins.

                          [48]Heritage,John 2012a The epistemic engine:Sequence organization and territories of knowledge.Research on Language and Social Interaction 45(1):30-52.

                          [49]Heritage,John 2012b Epistemics in action:Action formation and territories of knowledge.Research on Language and Social Interaction 45(1):1-29.

                          [50]Hockett,Charles 1958 A Course in Modern Linguistics.New York:Macmillan.

                          [51]Kendon,Adam 2002 Some uses of the head shake.Gesture 2(2):147-182.

                          [52]Kim,Kyu-hyun 1995 WH-clefts and left-dislocation in English conversation.Word Order in Discourse:247-296.

                          [53]King,Allie Hope 2018 Collaborative Completions in Everyday Interaction:A Literature Review.Studies in Applied Linguistics and TESOL 18(2):1-14.

                          [54]Kiss,.1995 Discourse Configurational Languages.Oxford University Press on Demand.

                          [55]Labov,William & Fanshel,David 1977 Therapeutic Discourse:Psychotherapy as Conversation.Academic Press.

                          [56]LaPolla,Randy J.2017 Topic and comment.In Sybesma,Rint(ed.)Encyclopedia of Chinese Language and Linguistics.Leiden:B rill.

                          [57]Lerner,Gene H.1991 On the syntax of sentences-in-progress.Language in Society 20(3):441-458.

                          [58]Li,Charles N.& Thompson,Sandra A.1976 Subject and topic:A new typology of language.Subject and Topic,457-489.

                          [59]Li,Charles N.& Thompson,Sandra A.1981 Mandarin Chinese:A Functional Reference Grammar.Berkeley:University of California Press.

                          [60]Li,Xiaoting 2014 Multimodality,Interaction and Turn-taking in Mandarin Conversation.Amsterdam/Philadelphia:John Benjamins Publishing Company.

                          [61]Liu,Binmei 2013 Effect of first language on the use of English discourse markers by L1 Chinese speakers of English.Journal of Pragmatics 45(1):149-172.

                          [62]Ochs,E.K.E.& Schieffelin,B.1976 Foregrounding referents:A reconsideration of left dislocation in discourse.In Proceedings of the Annual Meeting of the Berkeley Linguistics Society:240-257.

                          [63]Ogden,Richard A.2013 Clicks and Percussives in English Conversation.Journal of the International Phonetic Association 43(3):299-320.

                          [64]Sacks,Harvey,Emanuel A.Schegloff & Jefferson,G.1974 A simplest systematics for the organization of turn-taking for conversation.Language 50(4):696-735.

                          [65]Sperber,Dan & Wilson,Deirdre 1982 Mutual Knowledge and Relevance in Theories of Comprehension.Academic.

                          [66]Tsao,Feng-fu 1979 A Functional Study of Topic in Chinese:The First Step toward Discourse Analysis.Taipei:Student Book Co.

                          [67]Tsao,Feng-fu 1990 Clause and Sentence Structure in Chinese:A Functional Perspective.Taipei:Student Book Co.

                        作者簡介

                        姓名:姚雙云 劉紅原 工作單位:

                        轉載請注明來源:中國社會科學網 (責編:馬云飛)
                        內容頁廣告位-中國與世界.jpg

                        回到頻道首頁
                        中國社會科學院概況|中國社會科學雜志社簡介|關于我們|廣告服務|網站聲明|聯系我們
                        中國社會科學院概況|中國社會科學雜志社簡介|關于我們|法律顧問|廣告服務|網站聲明|聯系我們
                        利发ap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