設為首頁 報刊投稿 微博平臺

                         首頁 >> 智慧城市 >> 原創
                        湖北省宣恩縣“四鏈合一”賦能社區治理
                        2021年07月07日 15:17 來源:中國社會科學網 作者:劉友春 字號
                        2021年07月07日 15:17
                        來源:中國社會科學網 作者:劉友春

                        內容摘要:

                        關鍵詞:

                        作者簡介:

                          中國社會科學網(通訊員 劉友春) “我們來給小區洗個澡。”“社區‘尖刀班’組織、在職黨員參與大掃除,支部引領創新小區治理,點贊!”日前,宣恩縣政府辦公室黨支部在職黨員陳德俊在“朋友圈”曬成果,點贊社區治理工作成效。

                          旗幟就是信仰,旗幟就是方向。

                          近年來,宣恩縣堅持黨建引領,聚焦群眾受益、群眾滿意的目標任務,持續推進黨建引領城市基層社會治理工作,不斷健全黨組織領導的自治、法治、德治相結合的城鄉基層治理體系。

                          黨建引領夯實“責任鏈”

                          “剛剛反映問題,施工隊就來清理整治化糞池,樓下環境可以改善了。”5月31日,宣恩縣珠山鎮寶塔社區凌云小區居民曾義為社區“大黨委”點贊說。

                          凌云小區樓棟年代久遠,配套的化糞池功能逐步退化,居民反映問題后,寶塔社區立即對接相關職能部門,召開“大黨委”聯席會議共商共議,現場辦公解決問題。這是宣恩縣社區“大黨委”解決群眾急難問題的縮影。

                          宣恩縣持續加強社區組織體系建設,推進“雙向服務、全域融合”的社區“大黨委”共治模式,推動形成“社區黨組織—網格(小區)黨支部—樓棟黨小組—黨員家庭戶”社區黨組織體系,組織聯席會議35次,審議重大事項52件次,成立網格(片區)黨支部31個、樓棟黨小組179個,選樹黨員中心戶562個,拓寬了以“黨員中心戶”帶黨員、黨員聯系群眾的服務模式,構建起聯系無障礙、管理無盲點、服務無縫隙的網格化管理體系。

                          社區服務群眾,基礎保障是關鍵。宣恩縣持續抓好社區黨員群眾服務中心建設,投入資金1000余萬元,完成上湖塘、興隆街、工農街社區黨員群眾服務中心整體搬遷,建成寶塔社區黨群“一站式”服務平臺。全面加強社區工作者隊伍專業能力建設,落實省州村級組織運轉經費保障工作要求,組織2期社區工作者和社工人才隊伍專職化培訓,城市社區正職平均待遇達到7.58萬元,服務群眾專項經費超20萬元。

                          黨群聯動建強“先鋒鏈”

                          “黨建引領社區治理很給力,從社區治理延伸到小區治理,再到紅色物業、紅色驛站、小區自管會,各方面都很有成效。”宣恩縣白鶴井社區黨委書記鄭仙鳳感慨地說。

                          今年以來,宣恩縣積極推進“紅色物業”建設模式,出臺黨建引領物業服務“紅十條”,拓展黨建引領“九崗共治”模式,組建30個紅色業主委員會、4個物業企業黨組織,通過重新定位物業企業在社區治理中的角色作用,采取組織聯建、治理聯動等方式,完善社區和物業企業“雙向進入、交叉任職”機制,把黨的建設工作貫穿于物業管理與服務全過程,讓物業企業主動參與、積極融入社區治理,適應“共建、共治、共享”城市治理格局構建新趨勢。

                          “專業化的社工隊伍建設是社區治理的重要組成部分,通過培訓我更加堅定了服務社區的決心。”在宣恩縣2021年社工人才及兒童主任培訓班上,白鶴井社區工作者伍忠堯說。宣恩縣加強社區工作者和志愿隊伍建設,實施“1+100”社工人才能力提升項目,集中力量培育1個“愛滿荊楚”社工服務站和100名社會工作者,邀請華中師范大學專家教授現場授課,專題講授新時代社區工作、志愿服務探索、社會工作的服務方法與技巧等內容,組織開展15場次社工“彩虹行動”公益課堂,建設7個老年服務機構場所,其中興隆街日間照料中心突出“政府扶持、社會參與、市場運作、公益為先”,社會反響良好。

                          協同共治健全“制度鏈”

                          “我們社會組織也積極融入社區治理,組織黨員下沉社區開展志愿服務,進行防電信詐騙、民法典宣講,為居民提供保姆式的服務,自我價值得到了彰顯。”宣恩三棒鼓協會有關負責人羅義杰驕傲地說。

                          為全面推進黨組織和黨員“雙報到”工作,宣恩縣完善在職黨員下沉社區參與基層治理工作機制,抓實“1+N”支部結對共建,組織73個單位(協會)黨組織3600余名在職黨員下沉社區,開展支部聯建、黨員聯戶、活動聯動、文明聯創、發展聯手、糾紛聯調等黨建“六聯”活動,推行在職黨員“十二分制”管理制度,把工作要求量化為事項清單和積分分值,抓實“我為群眾辦實事”項目,完善“居民點單、社區下單、黨員接單”服務,認領服務崗位3800多個,開展志愿服務活動500余次,為社區解難題300余個,完成群眾微心愿704個。

                          針對抗疫、抗洪等重大戰役中暴露的基層治理短板,黃岡市加快警力下沉,創新“黨建+社區警務”,探索推進“一警一村”、社區“1+2+N”警務模式,吸納黨員民警兼任社區黨組織成員,1名社區民警帶領2名輔警,統籌發揮若干警務助理、網格員等社會力量,建立完善駐社區民警參與基層治理運行機制,形成警務工作為網格服務、網格管理為警務所用的基層治理新格局。

                          城鄉聯動疏通“邊緣鏈”

                          “原來交通靠走、照明靠油、吃水靠挑,現在搬進新社區,各方面配套服務都很到位,做夢都沒想到能過這樣舒服日子。”宣恩縣沙道溝鎮酉水情社區居民鄒玉軍高興地說。

                          宣恩縣堅持把易地扶貧搬遷社區建設和城鎮化相結合,推行“1+6+N”配套服務新模式,1個安置社區落實6個配套建設標準,輔之以若干升級服務設施,設置9個安置點基本社區管理單元,健全安置社區黨組織體系,派駐優秀黨員干部擔任社區黨支部書記,完善“1+6”基層治理模式,1個安置點配套1個社區黨群服務中心、1個就業空間、1個衛生室、1個文化廣場、1個便民超市、1戶一塊菜地,重點補齊上學、就醫、兒童托管等配套服務短板,同步組建“黨群代表服務隊”,通過“政策趕集”“干部家訪”等方式參與社區規劃管理,為群眾提供政策咨詢、用工需求等便民服務,截至目前。該縣累計改擴建安置社區小學20所,新建幼兒園5所,設立保潔、保安、河道管理等易遷公益性崗位253個,推介帶動2362戶貧困家庭就業,2021年1月宣恩松坪易地扶貧搬遷安置社區被確定為首批全國脫貧攻堅考察點。

                          “強化黨的領導核心,推進社會治理創新,最根本的就是保障和改善民生,讓搬遷群眾在參與中享受社會治理福利,提升社會治理和公共服務水平。”宣恩縣委有關負責人說。

                        作者簡介

                        姓名:劉友春 工作單位:

                        轉載請注明來源:中國社會科學網 (責編:鐘義見)
                        內容頁廣告位-中國與世界.jpg

                        回到頻道首頁
                        中國社會科學院概況|中國社會科學雜志社簡介|關于我們|廣告服務|網站聲明|聯系我們
                        中國社會科學院概況|中國社會科學雜志社簡介|關于我們|法律顧問|廣告服務|網站聲明|聯系我們
                        利发ap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