設為首頁 報刊投稿 微博平臺

                         首頁 >> 社科關注
                        推動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
                        2022年11月18日 07:32 來源:中國社會科學網-中國社會科學報 作者:曾江 實習記者 朱娜 字號
                        2022年11月18日 07:32
                        來源:中國社會科學網-中國社會科學報 作者:曾江 實習記者 朱娜
                        關鍵詞:人類命運共同體;中國發展;全球建設

                        內容摘要:當今世界正經歷百年未有之大變局,人類前途命運休戚與共。在全球性挑戰此起彼伏的今天,任何國家都難以獨善其身。各國需要團結合作,共同解決全人類面臨的難題,攜手開創人類的美好未來。

                        關鍵詞:人類命運共同體;中國發展;全球建設

                        作者簡介:

                           大道之行也,天下為公。中國共產黨是為中國人民謀幸福、為中華民族謀復興的黨,也是為人類謀進步、為世界謀大同的黨。黨的二十大報告指出:“中國始終堅持維護世界和平、促進共同發展的外交政策宗旨,致力于推動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當今世界正經歷百年未有之大變局,人類前途命運休戚與共。在全球性挑戰此起彼伏的今天,任何國家都難以獨善其身。世界各國需要團結合作,共同解決全人類面臨的難題,攜手開創人類更加美好的未來。

                        中國發展為世界提供新機遇

                          中國堅持對外開放的基本國策,堅定奉行互利共贏的開放戰略,不斷以中國新發展為世界提供新機遇,推動建設開放型世界經濟,更好惠及各國人民。中國發展離不開世界,世界發展也需要中國。

                          開放是人類文明進步的重要動力,是世界繁榮發展的必由之路。要解決人類發展共同面臨的巨大挑戰,必須大力推動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11月5—10日,第五屆中國國際進口博覽會(以下簡稱“進博會”)在上海舉行。本屆進博會是黨的二十大后我國舉辦的首場重大國際展會,來自127個國家和地區的企業參加企業商業展,66個國家和3個國際組織亮相國家綜合展,數量均超過上屆。西南財經大學經濟學院副院長韓文龍認為,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是推動世界和平發展和創造美好世界的價值理念,展現了中國作為世界大國的責任和擔當。進博會是中國推動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的關鍵舉措,既展現了世界對中國經濟的信心,也體現了中國與世界共享市場的發展自信和責任擔當。在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的新征程上,中國將深化拓展平等、開放、合作的全球伙伴關系,讓世界友好國家共享中國的超大規模市場和經濟增長紅利,助力推動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

                          胸懷天下,必然目光遠大。中國社會科學院世界經濟與政治研究所副所長、國家全球戰略智庫秘書長馮維江認為,我們堅持胸懷天下,就是要拓展世界眼光,積極回應各國人民普遍的安全關切,為解決人類面臨的共同問題作出貢獻。中國提出了全球發展倡議、全球安全倡議,為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促進各國人民相知相親作出貢獻。世界各國特別是主要大國不能囿于一國的利益進行盤算,而需要具備寬廣襟懷。唯有如此,人類才能找到全球治理的有效方案。

                          “人類命運共同體理念立意高遠,放眼世界,為應對各種全球性挑戰,指引全人類共同發展提供了‘思想燈塔’。”浙江師范大學國際文化與教育學院院長王輝認為,推動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是新時代中國深度參與全球治理、促進世界和平與發展、筑造人類美好家園的中國智慧。人類命運共同體理念深刻體現了中華文化博大精深、兼收并蓄的精神特質,彰顯了中華民族胸懷天下、美美與共的非凡氣度。在南開大學周恩來政府管理學院教授王存剛看來,推動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為當今國際秩序調整演變、全球治理體系變革發揮了引領作用,為不穩定的世界提供了“穩定之錨”、找到了確定的方向,為建設更加美好的世界提供了中國智慧、中國方案。

                        把全球建設成為和睦的大家庭

                          人類命運共同體,顧名思義,就是每個民族、每個國家的前途命運都緊緊聯系在一起,風雨同舟、榮辱與共,努力把我們生于斯、長于斯的這個世界建成一個和睦的大家庭,把世界各國人民對美好生活的向往變成現實。

                          積力之所舉,則無不勝也;眾智之所為,則無不成也。“一帶一路”倡議提出以來,我們秉持共商共建共享原則,著眼于各國最緊迫最現實的需求,這種發展合作方式得到越來越多國家的響應和接受,取得了一批實打實、沉甸甸的發展成果。截至2022年7月底,中國已與149個國家、32個國際組織簽署200多份共建“一帶一路”合作文件,一大批早期收獲項目落地開花,為國際社會提供了更多公共產品。

                          高質量共建“一帶一路”不僅可以而且應當成為推動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的重要抓手。云南大學“一帶一路”研究院教授賀鑒認為,“一帶一路”建設是我國擴大對外開放和參與全球治理的重大舉措,為世界人民提供了廣受歡迎的國際公共產品,是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的偉大實踐。推動共建“一帶一路”高質量發展,為完善全球治理體系提供了中國方案,對于有效應對全球性危機、實現可持續發展以及開創世界美好未來都具有特別重要的意義。“一帶一路”深化了沿線國家的文明交流,形成了一整套與人類命運共同體理念高度契合的價值導向和實踐方法,獲得了越來越廣泛的國際認同。

                          黨的二十大勝利閉幕后不久,多國政要訪華,體現了國際社會對中國發展的堅定信心,對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的共識與期待。推動構建中國與周邊國家和廣大發展中國家的命運共同體至關重要。中國社會科學院學部委員、中國社會科學院中國邊疆研究所所長邢廣程表示,中國發展進入了戰略機遇與風險并存的時期,富有智慧地處理好周邊問題,有利于提升對周邊國際環境的重塑力。在他看來,中國高舉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的旗幟,為世界和平發展作出了新的重大貢獻,指引著中國和世界前進的正確方向。在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的宏大進程中,構建周邊命運共同體成為聯合世界上不同民族、不同文化、不同地域人民的必然選擇。

                          人類共有一個家園,沒有哪個國家能夠獨自應對人類面臨的眾多挑戰,也沒有哪個國家能夠退回到自我封閉的孤島。浙江大學馬克思主義學院院長劉同舫表示,打造人類命運共同體與維護全人類共同利益存在一致性,二者之間是建構實踐與最終目標的互動關系。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是真正站在歷史的、時代的、人類的高度思考維護全人類共同利益問題的“建構性方案”,在凝聚全球共識、實現維護共同利益的目標上具有重要意義。中央黨校(國家行政學院)教授嚴書翰提出,人類命運共同體是占據真理和道義制高點的原創理論,全面科學地回答了時代之問、世界之問,為當今充滿機遇和挑戰的人類社會指明了美好目標和前進方向,是中國共產黨為中國人民謀幸福、為中華民族謀復興、為人類謀進步、為世界謀大同的最有力佐證。

                        攜手開創人類更加美好的未來

                          當前,世界之變、時代之變、歷史之變正以前所未有的方式展開。推動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是中國式現代化的本質要求之一,在新時代新征程上我們以創新理論指導創造實踐,同世界人民攜手開創更加美好的未來。

                          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已經得到國際社會的高度評價和熱烈響應,并且產生了日益廣泛而深遠的國際影響。立天下之正位,行天下之大道。中國積極參與全球治理體系改革和建設,踐行共商共建共享的全球治理觀,堅持真正的多邊主義,推進國際關系民主化,推動全球治理朝著更加公正合理的方向發展。

                          善學者盡其理,善行者究其難。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對哲學社會科學研究提出了新要求,加快構建中國特色哲學社會科學“三大體系”,培育壯大哲學社會科學人才隊伍,時不我待。維護世界和平與促進共同發展,必須建立在對世界各國各地區的深入了解和深化研究基礎上,切實強化問題導向,積極推動中國特色哲學社會科學框架下的區域國別學研究。教育部高校國別和區域研究工作秘書處主任羅林認為,我們要堅持胸懷天下、問題導向、系統觀念,以人才培養為核心、以學科建設為牽引、以智庫建設為突破、以外語學科轉型為支撐,服務中國特色外交,助力推動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偉大實踐。

                          在賀鑒看來,百年未有之大變局為不同文明的交流碰撞提供了更多機遇,文明交流互鑒已經成為世界大勢所在。深化文明交流互鑒是推動世界和平發展的重要力量,也是推動全球治理、建設人類命運共同體的重要前提和價值基礎。作為文明交流互鑒的積極倡導者,中國始終秉承“平等、互鑒、對話、包容”的理念,積極探索中華文明的創新發展,推動中華文明向世界傳播,構建具有全球視野的文明交流互鑒新格局,推動建立維護世界各國文明發展訴求的國際文明新秩序,為實現人類可持續發展作出了重大貢獻。

                          中國社會科學院民族學與人類學研究所研究員張繼焦認為,人類命運共同體理念體現了中國將自身發展與世界發展相統一的全球視野。中國所提倡的共贏型發展模式,最終目的是建立一個全球和平與發展的人類命運共同體。

                          我們推動不同文明相互尊重、和諧共處,讓文明交流互鑒成為增進各國人民友誼的橋梁、推動人類社會進步的動力、維護世界和平的紐帶。王輝表示,推動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語言文化交流是基礎支撐和聯系紐帶,我們要做好對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創造性轉化和創新性發展,進一步挖掘和提煉中華文化的當代價值和世界價值,弘揚中華文明蘊含的全人類共同價值。將中華文化的核心和精髓巧妙融入語言教學和文化交流中,讓語言文化融通成為助推中外民心相通、“一帶一路”互聯互通、人類命運共同體互利共贏的持久穩定的力量。

                          黨的二十大報告首次系統闡明了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的世界觀和方法論,即“六個必須堅持”:必須堅持人民至上、堅持自信自立、堅持守正創新、堅持問題導向、堅持系統觀念、堅持胸懷天下。其中,作為黨的百年奮斗歷史經驗,“堅持胸懷天下”不僅被鄭重書寫,而且深刻闡明了中國共產黨關于中國對外事務和國際問題的基本價值取向、思維框架、對外戰略等重大原則性態度、立場和觀點,彰顯了我們黨作為馬克思主義執政黨始終將自身發展、中國發展同世界發展相統一的全球視野和大國擔當,為我們把握大勢引領時代、正確處理自身發展與外部世界的關系提供了思想指引和行動指南。在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旗幟下,進一步學習踐行習近平外交思想,在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新征程上,必然不斷開創中國特色大國外交新局面。

                          察勢者明,趨勢者智。在黨的二十大報告中,習近平總書記明確強調:“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是世界各國人民前途所在。萬物并育而不相害,道并行而不相悖。只有各國行天下之大道,和睦相處、合作共贏,繁榮才能持久,安全才有保障。中國提出了全球發展倡議、全球安全倡議,愿同國際社會一道努力落實。”中國始終是世界和平的建設者、全球發展的貢獻者、國際秩序的維護者,這是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的中國特色、中國風格、中國氣派。只有站在歷史正確和人類進步的一邊,才能引領世界變化發展的正確方向。中國理念指引方向,中國行動堅定信心,中國方案贏得世界認同,中國智慧成為全人類共同財富。文明差異并不一定造成沖突,相反,文明因交流而多彩、因互鑒而豐富。文明交流互鑒,是推動人類文明進步和世界和平發展的重要動力。我們所處的是一個充滿挑戰的時代,也是一個充滿希望的時代。中國人民愿同世界人民攜手開創人類更加美好的未來!

                        轉載請注明來源:中國社會科學網 (責編:賽音)
                        內容頁廣告位-中國與世界.jpg

                        回到頻道首頁
                        中國社會科學院概況|中國社會科學雜志社簡介|關于我們|廣告服務|網站聲明|聯系我們
                        中國社會科學院概況|中國社會科學雜志社簡介|關于我們|法律顧問|廣告服務|網站聲明|聯系我們
                        利发ap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