內容摘要:
關鍵詞:
作者簡介:
自人類文明誕生以來,認識論問題便受到哲學、心理學及教育學等多學科關注,甚至被視為構造歐洲哲學體系的出發點。其中,關于認識過程能否排除認識主體的主觀影響,以及知識客觀性、普適性等問題,成為爭論的焦點之一。作為一種起源于哲學心理學并流傳至今的批判心理學思潮,其在澄明、批判心理學知識滲透著研究者主體偏見的過程中透露出對心理科學、心理學知識本質的看法,推進了關于認識主體(心理學家)與認識客體(心理科學)之間關系的認識。縱觀批判心理學思潮,它關于心理科學、心理知識的看法主要包括“客觀認識論”與“客觀真理觀”、“主觀認識論”與“主觀真理觀”。這些觀點論證了認識的雙重性,不僅深化了對“心理學為誰而建設”“心理學立足何種研究立場”等基本問題的認識,還從心理學角度推進了對于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的認識。
“客觀認識論與客觀真理觀”主張
以朗格(Friedrich Albert Lange)、艾賓浩斯(Hermann Ebbinghaus)等為代表的自然科學批判心理學家,在澄明、批判哲學心理學與人文科學心理學滲透著“非科學”研究偏見的過程中宣揚“客觀認識論”,即心理學是一門立足自然科學立場,不受研究者態度、情感、價值觀等主觀因素影響的客觀科學事業,心理學知識是借助數學、邏輯學、物理、化學等工具對人之心理、行為進行單方面如實反映,并符合事實經驗的客觀、普適真理。朗格揭示、批判哲學心理學滲透著“思辨性”的偏見,如先驗性的研究主題(靈魂)、主觀內省法。他指出心理學應研究人之動作或行為,采用生物學的“軀體方法”(確定每個心理過程的物理或生理基礎),輔以統計學來獲取關于“特定現象的精確知識”。艾賓浩斯批判狄爾泰(Wilhelm Dilthey)的描述心理學是來自于情感而非理性,且一般概念缺乏具體例證的支持,強調心理學應基于一定客觀事實經驗,以因果關系原則來說明心理過程。
這一認識論得到諸多自然科學心理學家的認可并建構了相應的客觀、普適理論。以行為主義為代表的“變量心理學”將影響客觀性的“主觀意識”放入“黑匣子”(black box)中,以主—客關系為前提,用自變量—中介—因變量的形式對行為進行變量化操作,獲取關于行為的客觀、普適真理,如S-R或S-O-R。在長達10年的時間里,科爾伯格(Lawrence Kohlberg)觀察、測量了72個男孩(10—26歲)在“兩難故事”中作出的道德判斷,揭示人類道德存在一種客觀、普適規律——人類道德發展普遍經歷過前習俗、習俗和后習俗三個階段。基于非歷史主義原則,西方心理學家將反映西方文化的所謂客觀、普適的心理學理論輸出到世界各地,如馬斯洛的需要層次理論與斯坦福·比內量表被輸入到拉美地區,并直接用來解讀拉美民眾的需要與智力等心理現象。
“主觀認識論與主觀真理觀”主張
以狄爾泰、羅杰斯(Carl Rogers)為代表的人文科學批判心理學家率先揭露、批判了自然科學心理學知識中滲透的“非人性”研究偏見:推崇機械決定論,人被降格為機器、動物,主體性被消解。狄爾泰批判艾賓浩斯試圖通過外部觀察、實驗,以因果關系來獲取心理的客觀、普適規律,人的豐富心理生活被遺棄,心理學應以理解、解釋等基本方式來研究人在社會歷史中形成的整體性內部經驗,獲取有關心理生活本質的人性知識。羅杰斯對將“世界理解為客體”的客觀認識模式發起批判,指責該認識忽視了對自身意識經驗、他人內部世界的了解,強調科學研究本質上是一個主觀過程,心理學必須接納主觀體驗,以現象學態度面對個人主觀體驗,實現對人的真正認識、理解。可見,他們率先發起了對客觀認識論與客觀真理觀的批判,并提倡主觀認識論,即心理學的認識過程無法排除認識主體(心理學家)主觀經驗的影響,心理學知識是一種主觀性真理。
二戰后,以霍爾茨坎普(Kluas Holzkamp)、吉利根(Carol Gilligan)、恩里克斯(Virgilio Enriquez)等為代表的新一代批判心理學家在繼承前人觀點的基礎上,推進了心理學認識論的發展,更加強調認識主體(心理學家)的主體性立場會影響心理學認識過程,進而“心理學為誰而建”“由誰來建設”等問題備受心理學家關注,心理學知識也成為包含研究者主觀性的非客觀、非普適知識。
以霍爾茨坎普為代表的德國批判心理學致力于揭示傳統心理學中滲透的資產階級主體性立場,批判其是為資本主義制度辯護的“資本主義心理學”,強調立足無產階級研究立場來建設“站在工人階級一邊”的心理學。他指出,以行為主義為代表的變量心理學滲透著“個體主義假設”與“支配關系”等資產階級意識形態,人成為從事謀生勞動且滿足企業者利益需要的工具人。心理學要以個體與社會關系為前提,通過解放個體主觀能動性來促使人從謀生勞動轉向自由勞動,進而改變資產階級心理學束縛、壓抑無產階級的現狀,實現人的全面發展。以吉利根為代表的女權主義批判心理學致力于澄明傳統心理學中滲透的男權中心主義主體性立場,批判其目的是為男權主義服務,承諾立足“女性研究者”的主體性立場來建設“為女性說話”的心理學。吉利根指出,科爾伯格建構的所謂客觀、普適性道德發展理論,實質上基于男性群體堅持“公正”取向的外部反應經驗,目的在于維護男性的地位。對此,她提出立足于女性研究者認識立場,通過描述女性在道德取向中呈現的以“關系”為核心的關懷取向體驗,建構觀照女性普遍經驗的道德發展理論。以恩里克斯為代表的后殖民主義批判心理學致力于揭露、批判傳統心理學中的“西方中心主義”主體性立場,批判其是西方推行文化殖民的共謀者,主張立足后現代多元文化立場,置身于本土文化空間建設心理學,達成本土心理學與本土民眾心態“去殖民化”的目的。
批判心理學認識論蘊涵的當代學科價值
在澄明、批判心理學知識中滲透著研究者主體性立場的基礎上,批判心理學思潮強調立足某種更恰當的主體性立場來建設心理學,其從研究者普遍堅持的“自然科學立場”“人文科學立場”進一步深入到更加精細化的無產階級、女權主義、后現代多元文化等主體性立場,無不體現了研究者主體性特征及其研究目的對認識活動的影響。這既有利于將心理學拉回到更理性、科學、健康的發展軌道,也映射了認識論中包含的主觀與客觀、普遍與特殊等諸多對立關系,深化、推進了心理學認識論的發展。
毋庸置疑,批判心理學認識論蘊涵對心理學學科建設具有重要啟示。首先,樹立辯證唯物主義認識論,以整合視野超越二歧視野。心理學家尤其是我國心理學家要摒棄二歧視野的思維方式,認清認識主體(心理學家)與認識客體(心理科學)是處于對象性活動中且受主—客體相關律制約,即心理學家的主體性會在與心理科學的對象性活動中表現出來,要充分發揮心理學家的自主性、能動性、創造性來建設心理學,確定相應的研究目的與研究立場。同時,認識論中主觀性與客觀性、普適性與特殊性、絕對性與相對性等諸多對立兩極,均可視為心理學真理的一體兩面,在服務于人的過程中貢獻應有之力。其次,心理學研究者應秉持“政治多極、經濟均衡、文化多樣、安全互信、環境可續”的和諧世界觀,確立一種為“人類命運共同體”服務的研究目的,從特殊走向一般,將立足自身主體性立場的心理學知識融入為人類命運共同體服務的過程中。最后,心理學研究者應堅持共產主義研究立場,認識到不論過往何種研究立場均具有共同因素,即都在不同程度上促進了人類社會生產力的發展,從而為人類社會走向共產主義貢獻了一定力量,它們也必將在人類社會發展中實現相互融合。
(本文系安徽師范大學博士科研啟動項目“認識論視域下的批判心理學思想研究及其當代價值”(762220)階段性成果)
(作者單位:安徽師范大學教育科學學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