內容摘要:
關鍵詞:
作者簡介:
為推動公共政策評估工作制度化、規范化、程序化,11月28—29日,“首屆公共政策評估論壇”以線上線下相結合的方式在京舉行。與會學者圍繞公共政策評估的制度基礎與基本范式、構建聚合的政策評估模式等主題,探討適合中國國情的公共政策評估理論,推進公共政策評估技術、評估方法的系統化和科學化發展。
充分發揮公共政策評估作用
公共政策評估是國家治理體系建設的重要內容,是推進國家治理能力現代化和政府管理創新的重要舉措,是促進重大公共政策落到實處的重要方案,對完善有關改革方案和重大政策,提高決策和政策的科學性、準確性具有重要意義。從世界范圍看,現代意義上的公共政策評估最早起源于20世紀初,西方發達國家率先開展相關實踐。20世紀80年代起,我國結合本國實際,在具體領域或特定方向,探索開展重大政策評估工作。黨的十八大以來,以習近平同志為核心的黨中央積極推進國家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在制定重大改革方案和重大政策落實督查過程中,重視發揮公共政策評估的作用。
中國社會科學院政治學研究所所長張樹華表示,正確的路線方針政策是制度體系高效運轉、贏得勝利的生命線。推進國家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是一項系統工程,各項制度、體制及機制相互配套、運轉順暢,才能將制度優勢充分轉化為治理效能。作為一個基礎性“器物”,制度發揮效能的關鍵取決于三方面:制度內權力體系和資源配置體系是否科學合理;決策、執行、監督體系等運行機制是否科學合理;制度框架內路線、方針、政策是否正確及時。
《政策科學:范圍和方法的新近發展》是現代政策科學誕生的標志,美國政治學家哈羅德·拉斯韋爾在該書中提出政策科學概念。此后,公共政策評估一直是政策研究科學化的關鍵環節。浙江工商大學校長郁建興提出,探索政策評估工作的新原則、新領域、新機制、新工具,不僅有助于我們更好地開展公共政策評估的學理研究和咨政研究工作,也有助于我們更好地向世界傳播中國公共政策研究成果,基于中國的公共政策實踐,建構公共政策評估的新方法、新理論。
管理世界雜志社社長李志軍表示,公共政策評估是提高決策科學化、民主化、法治化水平的重要途徑。在重大政策出臺前,要履行公眾參與、專家論證、風險評估、合法性審查和集體討論決定等決策法定程序,充分論證政策的必要性、可行性、科學性等內容。要科學分析判斷政策的預期效果和各方面反應,確保政策符合決策部署,從源頭上把握政策方向,防止決策的隨意性。在政策實施過程中,要密切跟蹤監測實施情況,及時了解政策實施效果和產生的影響,分析出現的新情況和新問題,有針對性地調整完善相關政策,確保其取得預期成效。在政策執行后,要將政策設定的目標和實際取得效果進行對照分析,總結經驗,將評估結果作為今后制定相關政策的重要依據和參考。
不斷加強公共政策評估工作
黨的十八大以來,我國公共政策評估工作取得了重要成就與進展,但快速變化的國內外形勢迫切需要我們不斷加強完善公共政策評估工作,以適應經濟社會發展的新需求。
當前,公共政策評估日益成為政策議程中的重要組成部分并受到廣泛重視,但從總體上來看,我國公共政策評估的學術研究和相關政策評估實踐還處于探索階段。究其原因,中國社會科學院政治學研究所行政學研究室主任贠杰認為,我國的政策評估基礎理論研究較為滯后,評估技術和方法在實踐中往往各取所需,缺乏統一的規范。另外,政策評估的學科范式比較薄弱,專業人才儲備不足,專業化第三方評估機構較為缺乏,科學性和專業性難以保證。這使當前階段的政策評估呈現出自發零散、形式各異、缺乏統一規范的特點,政策責任主體的“自我評估”“自我論證”色彩濃厚。這些問題的產生源于評估技術和專業化不足,更源于責任化政府體制的缺失,而這些不足的改善,將促進科學有效的公共政策評估體系更快建立。
政策是政策評估的對象,政策的發展也是政策評估的主要目標,從政策本質的觀察視角可以發掘政策評估的“多重面孔”。南京大學政府管理學院副院長周建國認為,政策目標可以分解為不同的具體目標。政策都是為了達到某項目標制定且推行的,但是在設定政策目標時,存在主要目標、發展目標和具體目標等不同類型,政策目標或標準是多樣的。因此,在政策執行過程中可能出現轉譯偏差、信息不對稱及知識不對稱的問題,出現“變通執行”“模糊執行”“偏差執行”等多種執行問題。這就需要政策執行者不斷調控社會變量、考慮多群體的利益分配。
國家發改委評估督導司司長王青云補充道,目前,國內的評估工作實踐普遍存在問題導向性不突出和成果運用偏弱的現象。在未來的評估工作中,不僅要堅持問題導向,提升發現問題和解決問題的能力,更要切實有效運用評估結果,實現評以致用。
探索中國公共政策評估理論
黨的二十大報告提出:“全面建成社會主義現代化強國、實現第二個百年奮斗目標,以中國式現代化全面推進中華民族偉大復興。”要實現這一目標,就必須有效提升政策評估的科學化、制度化和規范化水平,加快構建中國特色公共政策評估體系,推進國家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
構建中國特色公共政策評估體系要始終堅持以人民為中心的發展思想,做到一切為了人民、一切依靠人民。張樹華表示,為人民服務是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制度長效運行的精髓。我們要始終堅持以人民為中心的理念,激發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制度所蘊含的治理潛能。要用好人民監督機制,通過群眾機構來組織、實現有效的人民監督,助推公共政策評估科學化。
我們要在學習借鑒國外優秀公共政策評估理論和方法的基礎上,立足我國國情和實際,加強公共政策評估理論和方法體系建設。王青云提出,對國外公共政策評估的經驗,我們要取其精華、為我所用,不斷提升我國重大戰略規劃、重大政策、重大工程評估的技術水平和工作質量。與此同時,要結合我國評估工作實際適時調整公共政策評估工作。
探索適合中國國情的公共政策評估理論,推進評估技術、評估方法系統化和科學化。李志軍提出,要探索先進、實用的公共政策評估方法與制度設計,提高政策評估的針對性、有效性。要重視公共政策評估結果的應用,形成公共政策的良性循環。要將公共政策評估結果及時反饋給政策制定和實施部門,及時調整或糾正政策的偏差,指導新的政策制定和實施。通過發現政策在設計和執行中存在的問題,對不合理或不適當的政策目標加以修改,改善政策結構。通過政策評估,不斷地改進、修訂和補充公共政策的內容,使整個公共政策形成“制定—執行—評估—完善”的良性循環。
我國政策評估工作要堅持以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作為指導思想和根本遵循,不斷推進公共政策評估的制度化、規范化、程序化,加強政策評估的本土化、科學化研究,推動構建中國特色公共政策評估體系,從而實現好、維護好、發展好最廣大人民的根本利益,讓老百姓切實感受到公共政策的溫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