設為首頁 報刊投稿 微博平臺

                         首頁 >> 社科關注
                        生生哲學為哲學創新注入思想資源
                        2022年12月02日 07:48 來源:中國社會科學網-中國社會科學報 作者:張清俐 何賀婧 字號
                        2022年12月02日 07:48
                        來源:中國社會科學網-中國社會科學報 作者:張清俐 何賀婧

                        內容摘要:

                        關鍵詞:

                        作者簡介:

                          “生生”是中華文明所蘊含的獨特哲學智慧。近年來,中國哲學界關于“生生”觀念及相關問題展開的闡發與爭鳴,不僅激發了中西哲學思想的深層次對話,更為開拓中國哲學當代進路注入了思想活力。11月26日,由山東大學易學與中國古代哲學研究中心等機構主辦的首屆生生哲學高端論壇在線舉行。與會學者關于哲學本體論、人性論、認識論等論題的探討,展示了“生生”哲學在不同研究視野和問題意識中的思想魅力。

                          生生要義的多維度闡發

                          追溯中國哲學思想源流,在《易傳》《中庸》等早期儒學著作中,以參贊化育的生生觀念揭示天人萬物的創生規律,奠定了中國哲學兩千多年的思想旨趣和生命關切。山東大學易學與中國古代哲學研究中心教授李尚信提出,中國哲學是參贊化育之學,本質上是生生之學。而生生哲學的基本內容則涵蓋了以天地宇宙的生生為基礎,以性命貫通為生發點,以誠仁義禮智與格物致知為抓手,以參贊化育為核心,以成己成物為宗旨五個方面。“生生是儒家理解宇宙萬物的根本方式。”南京大學哲學系教授李承貴基于對儒家關于萬物化生本根觀念的考察和分析,發現儒家所確定的“本體”,都具有自我否定特性而指向生命本身。

                          “生生之謂易。”《周易》的第一要義是生生,也是這一思想最早得以闡發的經典文本。不少學者注意到,《周易》以生生要義建構了中國哲學形而上的宇宙論。山東大學易學與中國古代哲學研究中心教授林忠軍認為,從宇宙本體論看,生生是宇宙本體的本質屬性和天地屬性,也是宇宙的序列展開;從人本論看,生生是人類屬性,并貫穿人類文明的始終。中國人民大學哲學院教授溫海明表示,古代中國宇宙創始論是一純粹自然主義的哲學思想,主張宇宙本于道,是道的自然之意發動,道因意識的生生而開顯。

                          學界對生生內涵的分析,涉及宇宙論、認識論、人性論等不同角度。清華大學人文學院哲學系教授丁四新認為,“性”和“生”具有對應性,并通過生成關聯起來,“性”概念的出現以“生”為前提。人性善惡問題,其實就是人當下的生生問題。

                          “生生”觀念,凸顯了中國哲學對生命的本體和本質的思考。北京大學哲學系教授吳飛從性命論的角度,將生生的三重含義總結為出于自然本能的生、對生的反思性確認和從生到死的過程。在山東社會科學院國際儒學研究院院長劉云超看來,以“生生”觀念為核心的生命儒學,既包括“生生不息”“天地之大德曰生”的生命本體論,也包括“天命之謂性”“天生之,地養之,人成之”的生命本質論。既有“人最為天下貴”“舍生取義”的生命價值論,也有“窮理盡性至命”“知行合一”的生命修養論,還有“民胞物與”“仁者渾然與物同體”的生命境界論。

                          復旦大學哲學學院教授楊澤波從道德本體、道德過程和天人關系三方面,說明了儒家生生倫理學中“生生”的含義。道德本體的生生,指由孔子的仁和孟子的良心合成的仁性,它有生長傾向和倫理心境兩個來源,是歷史發展的產物;道德過程的生生,指仁性和智性的雙向互動;天人關系的生生,指人賦予天以道德并達到與天的一致。這三方面是儒家生生倫理有別于其他研究的顯著特征。

                          中西哲學在對話中會通

                          在中西哲學對話中,西方哲學研究者對中國哲學作出了獨特的闡發,西方哲學也為理解“生生”思想提供了更多元的方法和角度。復旦大學哲學學院院長孫向晨認為,西方哲學的“存在”與中國哲學的“生生”提供了中西比較哲學的框架性起點,二者體現了兩種形而上學傳統的框架性差異。比如,中西哲學分別以陰陽和實體解釋變化,前者以“一陰一陽之謂道”解釋變化的特點,而后者基于存在的實體論,以四因說推導出作為第一推動者的神,由此展現了不同的創生論。

                          生生哲學對事物變化的過程性理解也吸引了西方哲學研究者們對中國哲學的關注。北京大學哲學系教授安樂哲認為,“生生”觀念體現了過程世界觀。在他看來,“生生論”始于自我生生,它本身就是變化的動力,提供了無限生成的世界。在“生生論”的視角下,人類是通過他們在社會交往中的經驗成長來定義的。

                          有學者注意到,西方現代存在主義哲學與中國哲學中的生生思想具有思想對話的可能。上海交通大學哲學系教授余治平認為,海德格爾哲學所使用的Ereignis(王慶節先生譯為“自在起來”)概念不僅有助于更好理解存在的真實意義,而且能夠實現與“生生”思想的哲學會通。從本體論來看,人的本質是在生生過程中形成的,具有不斷的生成性。存在的本質在生生和存在的過程中不斷被消解,最徹底的存在論蘊含著生生不已、生生不息的生態哲學精神。

                          探尋當代生生哲學的嶄新范式

                          基于生生哲學,當代哲學范式有望發生革新。美國洛杉磯羅耀拉大學哲學系教授王蓉蓉對生生范式的哲學特征作出了概括,她認為,“生”將現實和人類知識建構成一種簡易、整全和靈活的模式。生生范式將實體作為一種自我生成和自我組織的機制,將萬物起源、宇宙結構、變化來源和生命延續等哲學問題連貫起來,通過連接不同類別和種類的現象,實現了理論深化。

                          生生觀念由中國傳統哲學生發而來,理性反思中國傳統哲學,有助于利用生生哲學作為開辟當代哲學路徑的思想資源。就中國傳統哲學中的仁學而言,山東大學儒學高等研究院教授沈順福認為,生生之仁突出了生命體的生存,而依靠仁為核心而建構的傳統仁學將人視為一種生物,忽略了人與單純生物的區別。對人類來說,生生不息之仁是反思主導下的超越性存在。走出仁學的藩籬,走出物化的傳統,是生生哲學在當代發展的必經之路。

                          山東大學儒學高等研究院教授黃玉順從“生生”在《系辭傳》中的原初含義出發,闡釋了“生生”觀念在當代哲學語境下轉化的可能。在他看來,“生生”觀念基于生的觀念,而生的觀念包括《周易》之前“天地”之“生”的觀念和《周易》中“生”的觀念。“生生”是一個存在者化的觀念,是作為形上存在者的“天地”之運行。對于中國哲學的當代轉化與發展來說,“生生”觀念需實現存在化、生活化。這種“生生”觀念,指存在的生成性與創生性,不僅創生一切“形而下者”,而且生成一個“形而上者”。

                        轉載請注明來源:中國社會科學網 (責編:關銳)
                        內容頁廣告位-中國與世界.jpg

                        回到頻道首頁
                        中國社會科學院概況|中國社會科學雜志社簡介|關于我們|廣告服務|網站聲明|聯系我們
                        中國社會科學院概況|中國社會科學雜志社簡介|關于我們|法律顧問|廣告服務|網站聲明|聯系我們
                        利发app